首页 > 文化 > 正文

探索传统曲艺在网络时代的打开中北学院 方式


更新日期:2018-09-14 10:12:01来源:网络点击:145609

这个初秋,因为单田芳等艺术大师的辞世而平添了几分伤感。突如其来的讣告引得舆论场陷入集体追忆:“放学了就往家跑,准点打开话匣子”“那沙哑的声音把忠孝节义讲得深入人心”……在几代人心中,单田芳这个名字不仅是评书的代名词,更标注着难以泯灭的文化记忆。

除却因人事代谢而感伤,亦不乏媒体发出“仿佛看见一个时代缓缓落幕”之叹。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去琢磨,这个“时代”到底何指?当众人缅怀大师,实际在抒发什么情感?

在笔者看来,首先意在致敬单老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这位评书大师自认是个从小对说书“十分厌烦”的人,但因人生变故走上这条路后,他就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录评书的习惯。一人一桌一醒木,单凭一张嘴,就构建起了沙场的尔虞我诈、人生的悲欢离合、历史的跌宕起伏。曾有盲人听众专程感谢单老,让自己“看到”如此恢弘的世界。

反观当今的演艺界,德艺双馨似乎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小花”“鲜肉”们不耍大牌、不漫天要价、不炒花边新闻就算好的,倘若能避免抠图、亲力亲为,就已称得上“敬业”。以单田芳为代表的老艺人,永葆一颗匠心精进技艺,坚守一份敬畏严于律己,让我们真切体悟到了大师之大。舆论对老艺术家德行的盛赞,何尝不是一次对当下演艺圈歪风邪气的鞭挞?

更要看到,悼念声中还有深深的忧虑: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传统曲艺不应因大师的离去而消亡,与过去相比,现在传统曲艺演出场次少、名角儿缺位,光彩不复当年,谁来继续扛起“代言人”的大旗?有观点认为,这是个短视频正当红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强烈的感官刺激,传统曲艺日渐落寞是一种必然。实际上,现实并非如此悲观,以评书为例,喜马拉雅听书、懒人听书等平台拥有稳定的听众群体,评书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位居点播榜前列。可见,不是当代人不爱听书了,也不是评书艺术落伍了,而是这样古老的曲艺形式还没有找到在网络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面对依然强烈的市场需求以及不甚乐观的生存现状,是时候为传统曲艺做点什么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从业者已经在跨界尝鲜。比如每个周日上午,五里坨书场都会准时开通网上直播;有评书新锐尝试跟VIVA畅读等新媒体平台签约合作,利用其渠道优势打开市场。人事更迭,潮流更新,但不变的是用心才能赢得掌声的规律。感悟大师之大,传承大师之德,并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传统曲艺和网络时代的连接点,这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也是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

名爵HS上市前瞻 以“荷尔蒙”定义SUV体验新标准 汽车·新车前瞻 近10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繁荣昌盛的面貌之下,SUV车型的持续火热“功不可没”。但是今年SUV增速首次减缓的现象,映射出了当下的SUV市场,越来越难以满足已成为80后、90后车市主..

哪怕千年,只为你笑面挑花。人说。 男人一辈子只会爱上一个女人。 那种单纯的。不顾一切的爱 没有了权术。没有了利益。没有了一切的浮华。 不是金钱可以衡量。不是地位可以换取。 待你和她擦肩。 你愿守候。 哪怕千年。 只为她一个回萌。 即..

上一篇: 又过了一天
下一篇: 永定河与鸡鸣驿:千年古城 因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