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董伟把太湖石“搬”到卓越亚马逊 大洋彼岸


更新日期:2018-05-25 17:25:48来源:网络点击:1329

“和谐空间:董伟艺术作品与风水文化”艺术展,9月18日至11月15日在美国麦迪逊市举行。五十余幅绘画,八件太湖石雕塑,一件大型太极雕塑,以及动静兼容的多媒体的“莲花池塘”,为观众多方位介绍了中国环境风水文化的精湛内涵。

比起许多艺术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仅仅从书画展示的单一性来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董伟先生的个展则将绘画、雕塑、影视、空间设计、园艺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体,不论是展览的布局结构还是作品之间的呼应,无不匠心缜密——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密一疏、一动一静,尽可能完美地诠释风水这一哲学理念。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用太湖石雕塑的坚毅挺拔来映衬中国画的温婉柔美,更让观众过目难忘。

展览开幕一个多月来,观众络绎不绝。留言簿上满是观众热情寄语。相约看展和在展馆不约而遇成了展馆一景。有观众甚至称这是这么多年来在这个城市里看的最好的展览:“没想到,作者竟用这些石头的沧桑演变来表达人对自然的敬畏”。

来自苏州的留学生小周一眼看到墙边矗立的太湖石,十分惊喜,小时候在家乡的太湖石上爬上爬下的记忆让他瞬间有了时空穿越的思乡怀旧感。

一对白发美国夫妇更是欣喜地在太湖石边自拍合影。半个月前他们刚从中国西安、苏杭旅游回来,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又与这婀娜多姿的太湖石重逢。

尽管展览有专门的讲解员,每逢有重要观众和一些预约的专业学生团体参观,董伟教授都要亲自出马当讲解员。说起这两组太湖石雕塑,董教授无比自豪:“我这一系列的画和雕塑是在努力传递太湖石的美”。

1986年董伟来美国学习时的心愿之一,就是拜访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先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他所设计的建筑与他童年环境有关。他早年生活在苏州的狮子林,那里太湖石的美,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才塑成的,所以他的建筑设计自然融合了中国园林的意境和太湖石的美。

董伟也酷爱太湖石,去了无数次苏州狮子林,拍了几千张中国各地湖石的照片,画过两百余张不同的湖石。但是所有这些平面的表现形式,都不足以表达他对中国太湖石发自肺腑的感情。

两年前筹备这次展览时,董伟就想把自己喜爱的太湖石“搬”进展厅。但在美国要能找到既能做出像太湖石有瘦、露、透、皱这种质感的材料确实很难,他试了很多材料,直到一年前,他将不同的建筑隔源板粘叠起来时,终于找到了想要的感觉,一下子激动不已。这种四英尺乘八英尺的板子很大,首先要把它弄碎了,然后再根据那种碎着的形状再把它们粘起来,形成一种抽象的,有凹凸深浅的雕塑(见左下图)。然后顺应它的凹凸走向,去掉大部分的直线进行雕琢……

最初董伟在院子里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对着这些板材又是粘又是锯的时候,过路的人都觉得好奇,几天后又看到初具雏形时,觉得这个太湖石抽象得非常好看。董伟不断变换着各种工具,用刀砍、锯锉,砂纸磨,然后做出形态各异的瘦露透皱的感觉,他说这个过程特别好玩儿。

“当这一刀下去,内心几十年积累的对太湖石的情感一下迸发而出,融入到那个电动大锯中,然后刺啦一下,我的手就有如神助。等大体型做好了之后,就用小的工具做细部,再用砂纸打磨。创作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神奇,刺激的旅程。”董伟做了两组,一组是白色的,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另一组则立体地再现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

这些一人多高的假山看着厚重其实很轻,大个的需要两个人抬,小的一个人抱起来就走。当把它们运到展厅的时候,很多人都纳闷儿它们是怎么进来的?甚至有的人开玩笑说:“董教授,你把大楼哪面墙拆了运进来的”?

面对很多观众的好奇,董伟总是调皮地去搬弄一下这些假山,看到美国观众地恍然大悟,“啊!”“这么轻!” 他总会笑着告诉他们是用类似泡沫塑料的板子制成的。

把中国太湖石“搬”到国外,把太湖石沧桑,厚重的精髓和寓意传播给外国观众,董伟为自己的创意小有得意:“制作和展出的过程中都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感觉很有意思”。


相关:

名词术语引进时会自带文化视角百家争鸣 “中国话语”正在成为当下一个热门词汇。然而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话语,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仍然需要研究和思考。在日前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项基金和本报联合举行的文艺评论研讨会上,这个话..

用文艺作品“铸魂”“塑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听实话,干实事。”在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的“诱导”下,日前召开的北京市文化局“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繁荣发展首都文艺事业”座谈会从一开始的“表态”发言逐渐变成..

上一篇: 《环游世界》中的圆明园图景
下一篇: 山河依旧,故人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