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川南人才网 首部彩绘作品《拾遗录》书友会在京举办


更新日期:2018-09-07 08:17:36来源:网络点击:111598

近日,漫画家夏达新作《拾遗录》的书友会在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举行。这是夏达创作十多年来首次在京举办见面会,活动中,围绕灵感、绘画技巧和新书背后的故事等话题,她与读者们开展了一场颇为热烈的对谈。本书为夏达首次尝试的彩色漫画作品,在她看来,笔法和线条不会因转战彩漫而消失,而技巧之外,对于核心故事的表达才是她最看重的。她表示,在创作前都会把每个角色的故事讲给自己听,只有想清楚后才会让这个角色出现在读者眼前。“不然的话,我是无法说服自己的。”

新尝试 首次全彩绘制内文

由磨铁图书策划的《拾遗录》是夏达沉寂许久后再出发的第一部作品。谈到创作初衷时她说:“创作《长歌行》时我就曾感叹,这些角色的命运各自都是一条线。很可惜,为了故事的流畅,我只能从少数几个主角画下去,太多角色和故事没有时间和空间展现。像司徒郎郎、乔师期、锦瑟夫人等人气都很高,读者们也希望看到属于他们的故事,所以创作《拾遗录》的想法是那些《长歌行》之外的人生,是遗落角色们的个人志。”夏达介绍,书中总共收录了《纨绔》《师父》《奴隶》《先生》四个短篇,呈现了这些人物不为人知的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全彩上色方式绘制,但在此前,夏达的作品多以黑白线稿来呈现。她称,黑白漫画和彩色漫画有着不小的差别。过去,由于出版条件的限制,彩色漫画的印刷比较复杂,她便在长期的工作中朝着黑白漫画的方向努力了十几年,但当她感到自己好不容易要入门的时候,市面上突然开始需要彩色漫画了。现在纸张上难以避免的色差问题,已转到电子液晶屏上被轻松化解,读者们对视觉美感的突出强调使得“全彩”在一夜之间成为不少漫画的标配。“我是一个职业作者,我需要去学习。”夏达说,于是《拾遗录》便是她面对彩色漫画市场作出的一次尝试。对于读者担心作品由黑白漫画变成彩色漫画后,可能会丢失掉细节和情绪的问题,夏达表示,“彩色”本身并没有错误,自己用十年练习出的笔法和线条,并不会因为转战彩色漫画消失,而是依旧体现在作品的每一处轮廓线里,每一处头发的光泽、每一根发丝都会依旧通过线条呈现。

最核心 重要的任务是讲故事

采用黑白或是彩色的呈现方式只是展现技法的问题,对夏达来说,真正需要她纳入考量的从来不是这些。她明白漫画的分类并不以此为界限,更多的是需要从题材和受众上来考虑,换言之,讲什么样的故事,怎么讲故事,这些才是要紧事。“身为一个说书人,无论用黑白还是彩色漫画讲故事,核心都是讲故事,画面色彩、线条都只是技巧。”她称,一部作品,在构思阶段就要“打底”。夏达以《拾遗录》为例讲述,作品中角色众多,人物关系庞杂琐碎,该如何去打底很关键。她在一开始就建立起“骨骼”,即故事的框架,随后的内容展开,其所做工作更多的意义在于润色。故事背景涉及唐代的江湖、庙堂、酒肆和塞外,要求作者对历史有着足够的考究,她在这本书的背后加入了“大唐风物”“参考书目”等章节,专门介绍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内容。

夏达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读者,还胜在她善于把角色刻画得细致入微。在夏达的心里,“配角”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故事只能用一条线去走,带大家走这条线的就是主角。但对于我来说,主角只是我创造的众多角色当中的一个,那些配角的人生除了跟主角交互的点外,他们还有延长,从生到死。”夏达说,这些所谓的配角经历过什么、有着何种人生背景,她在创作时就会首先想清楚,把这些人的故事讲给自己听,只有想清楚后才会让这个角色出现在读者眼前。“不然的话,我是无法说服我自己的。”此外,夏达透露,在创作题材上,她始终偏好古时的冷兵器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她认为,在冷兵器时代,人的一生足够长,长到可以留下更具有传承性和延展性的审美趋势,长到有足够的专注不会被太多碎片化的时间所消耗掉。对她而言,冷兵器时代的艺术充满吸引力。

■作者简介

夏达,漫画家。画风细腻,别具一格,作品有中国古典飘逸雅致的文化底蕴。代表作长篇漫画《长歌行》曾在中日同步连载,先后出版了中文简/繁体版、日文版、法文版等6个语言版本的单行本,深受中外读者欢迎。


相关:

莫兰迪与“莫兰迪色”【深度解读】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莫兰迪曾模仿中国画,但结合诸多史实发现,中国画对他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近日国内热播的影视剧《延禧攻略》,引发了人们对剧中服饰及环境用色的讨论,不少人将其看作是莫..

“我的身体会舞蹈” 2018国家大剧院舞蹈节9月启幕2018年9月11日,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将拉开帷幕。本届舞蹈节以“我的身体会舞蹈”为主题,在为期103天的时间里,集中为观众呈现16台42场精彩演出,并将结合多种普及活动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舞蹈魅力。 9..

上一篇: 《长靴皇后》从纽约到北京 真正的百老汇已经跨海而来
下一篇: 八十余幅作品展曾迎春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