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自动换ip


更新日期:2018-05-25 17:01:57来源:网络点击:1066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优良的风俗是祖祖辈辈多少年才积累和结晶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读《追风筝的人》,得知在阿富汗有一种传统赛事——风筝比赛。但不是比谁的风筝飞得高,而是比谁能用自己风筝的线把他人风筝的线割断,让他人的风筝掉下来。为此要在风筝线上用胶水粘上锋利的玻璃碎碴,所以参赛的人几乎都会被自己的风筝线割破手心。小说写到这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不是规则,而是风俗。”这话给人的潜台词是:规则还可能有人违背、破坏,而风俗是人人都会严格遵守的。

读了这句其貌不扬的话,我竟呆了好一会儿。想想吧,事实可不就是这样。一些规则,反复强调,三令五申,可时不时都会遭到一些人的违背和破坏。违背、破坏者中有人不以为然,旁观者中也有人漫不经心。然而某个行为,一旦成为风俗,就会变得神圣起来,人人都基本自觉遵守。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行为成为风俗,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若干年前形成并被祖祖辈辈传下来而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行为,而常常是一个群体的人的集体行为。一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吮吸着这风俗的奶汁,化解于自己的观念中,化解于自己的行为里。不要谁督促,即便只他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监视,他也会遵循这风俗。

但是规则通常就没有这样的魅力。规则一般都得三令五申,仍然会有人违背;就是遵守,也带有被动性,担心不遵守会受到惩罚,不像遵循风俗那样出于自觉。所以遵守规则而没有监督,而监督缺位,规则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名存实亡。

咱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风俗。其中当然也有糟粕,但良俗更多。优良的风俗会大大净化社会环境,会大大和谐人际关系。一些地方,民风淳朴,少有坑蒙拐骗,少有偷盗抢劫,人们和睦相处,社会安定团结,却主要并非规则约束,而是风俗使然。孩子一出世,就沐浴在这种风俗中,就受着这种风俗的熏陶,遵循这种风俗也就自然几乎成为他的本能了。咱们历史上有所谓“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美谈,如果真有,我想主要绝非出于人们对规则的敬畏,而是优良的风俗在起作用。

咱们曾大力开展过移风易俗的活动。不可否认,也确实“移易”了一些糟粕性的风俗,却也同时破坏了一些优良的和并不坏的风俗。这给咱们社会带来了和造成了不小的损害。所谓“道德滑坡”就“滑”在一些优良风俗被抛弃了。比方“真善美”的品德,就主要不是靠规则建立起来的,而是靠约定俗成的风俗建立起来的。赖以建立“真善美”的风俗破坏了,弱化了,“真善美”也就不能不“滑坡”和弱化了。一种风俗既可以建立起来,也可以被摧毁;而摧毁一种风俗比建立起它来要简单、容易得多。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优良的风俗是祖祖辈辈多少年才积累和结晶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维护。依法治国当然至为必要,是对权大于法的有力遏制,但也仅仅是规则治国。而缺失了优良的风俗,规则也难以得到严格的遵守,而且治理者也会累得焦头烂额。

从《追风筝的人》中还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两个作为主人公的孩子去一家熟悉的商店买东西,随手在路上折了个树枝,他们买了东西不付钱,由店主在树枝上刻个印记。每买一次,都刻个印记。积累到一定时候,他们的父亲拿了树枝去商店,店主计算上面的印记收款。双方都没有异议。该书的作者说,那树枝就是他们的信用卡。而这信用是由风俗维护和保证的。在我们看来这几乎不可思议。但是我又想,有这样淳厚的风俗,肯定会少有欺骗了。


相关:

赵园:一位古稀学者的学术气象赵园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精神生活》 赵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5年出生的赵园今年正好七十岁,退休前一直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出版过多部研究著作。古稀之年,她看起来依旧气色俨然、..

摇滚扎堆致青春:人脉和经历才是第一生产力 崔健、许巍、张楚、臧天朔…… 窦唯、丁武、张炬、何勇…… 写下这些名字,几乎就是写下了风靡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火。到现在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中国这个古老的循规蹈矩的国家,曾经爆发过十来年的摇滚狂潮。欧美..

上一篇: 老天桥走上新轨道 5000张低价票请您来看戏
下一篇: 《移动迷宫2》迷宫与软科幻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