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2017:阶9uu有你有我足矣 段性底部日趋显现 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


更新日期:2017-03-10 15:00:59来源:网络点击:696766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对于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受访者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6.0%—6.5%的区间内。持谨慎乐观态度者占大多数,超过八成,比去年有所提高。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我国经济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增速趋稳的新常态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八成学者寄望于深化改革。对于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学者们比较看好“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养老产业”等。受访者最为担忧“金融风险加大”和“房地产泡沫风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学者们认为,“国企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对于今年我国推进简政放权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放管脱节,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和“中间梗阻”。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税费太高”首当其冲。“加大减税力度”“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等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一、对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判断存在较高共识,超八成受访者持谨慎乐观态度。

  对于今年的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84.1%的受访者持谨慎乐观态度;11.5%的受访者表示“悲观”;“非常乐观”和“非常悲观”的选择率很低,仅为1.8%和0.9%;“说不清楚”者占1.8%(见图1).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者比例有所提高,从去年的占七成以上上升为今年的八成以上;悲观者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去年的20%降为11.5%;非常乐观者和非常悲观者的比例变化不明显,所占比例均很低。这表明,对今年我国经济形势的看法要相对乐观的学者在增加。

  1。持乐观态度的学者们认为,2017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基础,表现为供求关系改善,先行参数反弹强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巨大。一是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形成,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将加快;二是以“双创”“放管服”为代表的一系列简政放权、释放活力的措施将逐步见效;三是多极支撑、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

  2。谨慎乐观或悲观者则担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太牢固,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依然存在。首先,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显不足。比如民间投资不振,资金“脱实向虚”,由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等。其次,化解结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防控风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第三,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深层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很难从根本上走出低谷;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主政、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

  二、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集中在6.0%—6.5%的区间内。

  对于今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50%的学者预测在6.0%—6.5%之间,比去年(45.71%)有所提高;37.7%的学者预测在6.5%—7.0%之间,比去年(42.86%)有小幅下降;此外,有8.8%的受访者预测今年经济增速在5.5%—6.0%之间;5.0%—5.5%区间均仅有3.5%的选择率;7.0%以上的区间和5.0%以下的区间无人选择。整体来看,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增速区间预测仍集中在6.0%—7.0%区间内,其中更多倾向于6.0%—6.5%之间。

  学者们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测集中在6.0%—7.0%的区间内,主要理由是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四个不确定性。一是特朗普新政对中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会就汇率和贸易问题向中国施压;二是在美联储继续加息的背景下,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可能继续相互推动,引发潜在风险;三是民间投资虽然趋稳小升,但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四是房地产市场降温过快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

  不确定性形成的不同类型合力组合将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波动。如果外需环境恶化,汇率贬值幅度加大,房地产销售和开发投资增速显著下降,民间投资继续下行,增速可能滑入6.5%以下;如果外需环境改善,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民间投资回升,经济增速将高于6.5%。

  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我国经济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增速趋稳的新常态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对于我国经济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增速趋稳的新常态所需时间,68.1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两到三年,其中,30.91%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两年,37.27%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4.55%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四年,12.73%的选择四年以上。仅有14.55%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一年。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速尚难触底,尚需时日进行调整,但三年内基本能够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增速趋稳的新常态。

  理由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降幅逐年收窄,从中长期看,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逐步缩小,我国经济具备逐步企稳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一些重要指标呈现初步回升态势,我国经济在两到三年内有望开启相对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四、近八成学者认为,改革仍是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对于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学者们共识度较高,提到最多的是改革,共有77.2%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项;排在第二位的是实体经济提升,有51.8%的受访者选择;排在其后的分别是简政放权(47.4%)、开放(41.2%)、新型城镇化(40.4%)、要素投入(40.4%)、“双创”(37.7%)、“一带一路”倡议(27.2%)、区域发展战略(25.4%)、思想解放(23.7%)和其他(3.5%)(见图2).

  1。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改革”仍是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此判断的理由是,深化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当前我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无论从发展的供给条件还是需求条件看,现阶段我国经济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只要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政策,及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构建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就一定能够促进增长潜力的充分释放,就能够为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2。五成多学者对“实体经济提升”这一经济增长动力寄予厚望。他们认为,“脱实向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一方面,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诞生于实体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充分发展,虚拟经济也将难以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因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而危害整个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形。

  3。近五成受访者青睐于“简政放权”,主要依据是,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牵动“牛鼻子”的改革,须持续加码,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加公平便利和优质服务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健康养老产业”等是学者们看好的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学者们对今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较高共识度,特别是“新兴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最被看好,选择率分别高达68.4%和64.0%;“健康养老产业”和“智能制造业”也均被看好,选择率均在五成以上,分别为58.8%和57.0%。此外,节能环保产业(44.7%)、新能源产业(41.2%)、旅游业(40.4%)、生产性服务业(34.2%)、电子商务(32.5%)等选项也被学者们看好。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养老产业”虽然选择率略有下降(去年这三项选择率分别为74.0%、70.2%、62.5%),但依旧排名前三,普遍被学者们看好。今年新增选项“智能制造业”也被学者们寄予厚望,超越“节能环保产业”位居第四。“新能源产业”排名大幅提升,从去年的第十位跃升至今年的第六位,选择率从三成多提升到四成多。而去年排名第五,选择率占五成的“电子商务”,今年下滑到第九位,选择率也降为三成。金融服务业选择率也下滑较大,由去年的31.73%,下降到今年的12.3%。

  1。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新兴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作此判断的学者们认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不仅能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而且支撑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2。六成受访者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寄予厚望。他们认为,除了政策长期利好外,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的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高端装备作为装备制造业“新名片”,将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3。五成受访者青睐于“健康养老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受访者的主要依据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养老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利好政策不断。《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拟打造100个示范基地100家领军企业。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等新形式的“科技养老”服务模式将迎来新风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或挑战,受访者最为担忧“金融风险加大”和“房地产泡沫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或挑战”的看法相对集中,“金融风险加大”和“房地产泡沫风险”的选择率最高,位列前二,分别为65.8%和58.8%。紧随其后,选择率接近或超过四成的选项有“民营企业萎缩”(48.2%)、“实体经济下滑”(44.7%)、“地方债务风险”(43.0%)和“汇率波动风险”(36.8%)。这表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是多方面的(见图3).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金融风险加大”仍首当其冲,让受访者最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房地产泡沫风险”的选择率大幅提高28个百分点(去年仅为30.48%),排名也从去年的第五升为今年的第二。此外,“地方债务风险”的选择率也上升了10个百分点。

  1。“金融风险加大”以近七成的选择率排在诸多挑战的第一位。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三重风险放大机制。一是政府的隐性担保。对负债行为的财政或者准财政兜底,导致风险无法出清。同时隐性担保增加了资金空转、以钱炒钱、变相加杠杆的风险,还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二是一些地方仍存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加剧债务和产能过剩风险。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金融机构喜欢“抱大户”,资金过多偏向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仅造成政府隐性债务上升,而且使得“僵尸企业”难以出清,同时诱发新的产能过剩风险。三是金融业对外开放中的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化,资金跨境流动增加,国内外市场共振趋强,同时面临金融监管经验不足、体制机制缺陷、与市场的沟通能力亟须提高等问题。

  2。有近六成的学者担忧出现“房地产泡沫风险”。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加速累积,宏观经济进一步房地产化,经济“由实入虚”趋势日益显著。虽然去年“去库存”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房价上涨,而且还推动大量投资性货币进入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这些预期上涨可能性更大的低库存地区,而原本库存集中的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进展不足。

  此外,学者们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其他挑战还有国际局势动荡(28.1%)、资本外流失控(27.2%)、逆全球化浪潮(26.3%)、贫富差距过大(18.4%)、雾霾污染等生态问题(17.5%)、外需乏力(14.0%)、企业创新能力不强(13.2%)、失业引发社会问题(10.5%)、股市波动(3.5%)等。

  七、受访者认为,“国企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

  对于今年我国最应推进的改革,学者们具有较高共识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今年最期待“国企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推进,这两项的选择率均高达七成,分别为75.4%和73.7%,位列前两名。其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有57.9%的受访者选择,位列第三。而“简政放权”(46.5%)、“土地制度改革”(38.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6.8%)、“教育科技体制改革”(32.5%)等选项也均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选择。此外,受访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29.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6.3%)、“股市资本市场监管改革”(21.9%)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4.9%)等今年也应推进(见图4).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虽然“国企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这两年均位列前茅,但选择率大幅提升(去年这两项均为32.35%),受访者共识度较高。此外,今年关注“三农”方面改革的受访者也大幅提高。

  1。期待“国企改革”的学者们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其健康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健康与发展,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改革在今年需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重点是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特困企业改革和“僵尸企业”退出;结合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推进七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选聘改革;将完善国家所有权政策体系和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国民共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

  2。期待“财税体制改革”的学者们认为,在国家治理中,财税体制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有三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三方面内容,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如果有一个方面改革相对滞后,则会影响改革的总体效应。从目前来看,前两项任务进展明显,今年的重心应放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上。

  八、学者们认为,2017年我国推进简政放权最应该解决“放管脱节,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和“中间梗阻”。

  对于今年我国推进简政放权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选择“放管脱节,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54.4%)和“中间梗阻”(53.5%),位居前茅。还有三到四成受访者认为,“配套制度措施要同步”(43.0%)、“最后一公里不通畅”(40.4%)、“应有顶层设计”(35.1%)、“放权力度小了”(30.7%)等问题今年需尽快推进解决。此外,“效果评估不够”“政府政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放权节奏太慢”等问题,也分别有29.8%、28.9%和22.8%的选择率(见图5).

  1。选择最应解决“放管脱节,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事前、轻事中事后监管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改革需要。主要表现为:监管体制不清,监管方式和理念滞后,对下放事项的监管不到位;对取消的审批事项未能有效监管,造成管理脱节;基层承接部门监管、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等。

  2。选择最应解决“中间梗阻”的受访者认为,“不愿放权”“明放暗不放”“剪指甲”等“中梗阻”现象在当前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并未杜绝。今年须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截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九、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税费太高”首当其冲。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的看法相对集中,64.9%的受访者选择“税费太高”,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核心技术短缺”,选择率达55.3%。并列第三位的是“成本太高”和“融资贵、融资难”,选择率均为43.0%。紧随其后,选择率接近或超过三成的选项有“高端人才缺乏”(37.7%)、“虚拟经济过火”(34.2%)和“市场环境不好”(29.8%)。这表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见图6).

  1。“税费太高”以六成多的选择率排在诸多挑战的第一位。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从税收角度来看,虽然我国总宏观税负并不算畸高,但是在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中,企业的税负又是最高的。尽管我国政府在2016年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但在经济下行、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实体企业仍感税费负担沉重。

  2。有半数多的学者认为,“核心技术短缺”困扰我国实体经济转型。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多数实体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国内很难达到配套要求。但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少,我国实体企业创新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还有“缺乏品牌引领”(23.7%)、“产能过剩严重”(22.8%)、“存在僵尸企业”(15.8%)和“新商业模式冲击”(13.2%)等。

  十、“加大减税力度”和“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等被学者们认为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受访者共识度较高。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为“加大减税力度”“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和“降低各种费用”,选择率均为六成以上,分别为69.3%、62.3%和60.5%。同时,近半数受访者青睐于“鼓励技术创新”,选择率达49.1%。另外,超三成受访者选择“抑制虚拟经济泡沫”(33.3%)和“降低人力、物流等成本”(31.6%)(见图7).

  1。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加大减税力度”是振兴中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作此判断的学者们认为,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是整治乱收费和清费立税,为企业减负纾困并降低对企业长期经营行为的影响与扰动,激发企业活力。

  2。六成多受访者对“强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这一举措寄予厚望。他们认为,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更好地保护产权(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努力消除执法监管中经常存在的差异性监管、监管套利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能让企业家安心创新、放心发展,才能推动更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此外,受访者认为,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还有“提倡工匠精神”(26.3%)、“实施品牌引领工程”(25.4%)、“加强产业政策扶持”(21.1%)、“降低利率”(15.8%)、“落实社会兜底政策”(12.3%)、“稳定汇率”(10.5%)和“鼓励企业走出去”(10.5%)等。

  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课题组

  顾问:余斌

  组长:王忠宏副组长王辉李慧莲王

  课题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方超陈婧陈姝含段树军范媛

  胡畔江宜航姜业庆李海楠李晓红

  刘慧吕红星罗赟鹏毛晶慧牛福莲

  潘英丽唐福勇童彤王彩娜王晶晶

  王静宇王丽娟王南王小霞徐蔚冰

  张丽敏张娜张炜张焱张一鸣

  赵海娟赵姗周雪松周子勋

  报告执笔:李慧莲赵海娟

(责任编辑:DF120)


相关:

《花少3》四位小花曝光 江疏影娜扎宋祖儿南半球冒险江疏影随着《花儿与少年3•冒险季》的拍摄进行,网友对于《花少3》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继四位男艺人全部就位后,江疏影、娜扎、赖雨濛、宋祖儿四位“花儿”也已确认正式加盟。八位嘉宾组成新一季“花少团”,..

《神奇的孩子》神奇笑果不断 童真宝贝萌化谢娜谢娜、萌娃“无比拼,真童趣”,湖南卫视《神奇的孩子》已经播出了5期,每期素人萌娃展现出的神奇“小”智慧,碰撞主持人谢娜的“娜式幽默”,产生了无数轻松逗趣的化学“笑果”。而即将迎来的第6期,萌娃们又会给..

上一篇: 泰勒分手半年后被曝想挽回旧爱 称当年玩心太重求复合
下一篇: 总投资138亿!保定这些地方的身价要暴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