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韩尚宫焖锅


更新日期:2016-12-06 06:44:21来源:网络点击:650898
摘要 2016年即将收尾,经济增长将实现既定的目标。但是,受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下滑,以及全球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明年经济增长的压力正在加大。因此,有人预计,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明年的财政预算可能会提高赤字率,以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以及继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2016年即将收尾,经济增长将实现既定的目标。但是,受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下滑,以及全球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明年经济增长的压力正在加大。因此,有人预计,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明年的财政预算可能会提高赤字率,以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以及继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已经在2016年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各国达成的共识是,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强劲增长,在强调结构性改革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财政战略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增长目标同样重要。这意味着在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被赋予重任。

  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可以通过提高赤字率稳定经济。由于中国政府的赤字率比较低,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明年面临的挑战,赤字率提高将是大概率事件。从支持者的角度看,今年的经济复苏并不扎实,主要依靠房地产投资与政府投资发力才暂时稳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不足。由于房地产业已经受到了严格的调控,明年巩固经济企稳的经济形势,就需要财政支持的基建投资增加力度,这必然要求政府扩大支出,提高赤字率。

  明年货币政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因为,今年楼市大涨、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延续稳健偏宽松的操作。考虑到资产泡沫、去产能、去杠杆等因素,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紧信用,宽财政”的组合。随着资本外流压力加大、美元不断走强,中国货币政策已经缺乏宽松空间,甚至可能被动收缩。

  因此,诸多可预期的因素都预示明年形势比较严峻,唯有扩大财政支出才能发力维稳。当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有提高赤字规模一条路径,还应该包括减税、PPP等多种路径。

  但是,中国提高赤字率的空间可能并不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0%多,相比GDP规模,财政收入较少。而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将出现趋势性下滑。一方面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下滑,将会带来收支失衡压力。再考虑到中国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以及潜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多的政府债务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

  市场还担心,财政赤字事实上就是赤字的货币化,提高赤字率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时,为了降低财政付息压力,将不得不压低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因此,宽财政可能会以宽松货币为基础,从而继续带来信用扩张。中国货币发行量过高造成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上涨,并且鼓励中国经济不断加杠杆。从过去几年中国地方债务不断攀升以及房价上涨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可以看出,为稳增长并为改革创造环境,中国需要刺激经济增长,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在地产受到调控、外部条件发生恶化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可能要寄望于提高赤字率、扩大财政支出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中国提升财政赤字的空间并不大,而且最终还会引起信用扩张,带来更多问题。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要不要刺激经济增长。如果适度降低增长速度,就不需要用更多的财政支出来维持经济增长。而且,适度降低经济增速也有利于去产能、去杠杆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降低并未带来失业率明显的上升。因此,保增长的意义并不比付出的代价更大。相反,坚固的保增长导向让市场预期恶化,因为市场清楚保增长必然带来信用和财政扩张,而这会导致资产泡沫与物价上涨,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得不偿失。我们建议,2017年调整增长目标的下限,赤字率适度提高,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改革的道路上来,甚至要不怕阵痛,尽快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

(原标题:提高赤字率要适度)

(责任编辑:DF319)


相关:

新华社发文聚焦险资举牌 监管部门联手合力监管势在必行摘要 【新华社发文聚焦险资举牌】今年股市当中险资为何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举牌“乱象”伤害了谁?险资举牌怎么管?“新华视点”记者对上述焦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

大宗交易:天龙集团疑遭董事长抛售1亿多(附名单)摘要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6年12月5日,沪深两市一共发生88笔大宗交易,共成交21.38亿元,涉及53家上市公司。   据东方财富Choic..

上一篇: 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 欧洲市场情绪稳定
下一篇: 媒体:全球民粹主义持续发酵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