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吴雨婵


更新日期:2016-07-06 19:40:50来源:网络点击:587845
面对中文域名的复杂技术和全球通用框架协议的圈际协调难题,“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征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由中国走向世界”,“由实验室走向互联网国际标准”的线路图,而全球数以亿计的华语网民也因此尝到了互联网“汉化”的甜头。
4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代表中国递交的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终于通过了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的快速通道评审,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内。全球华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中文母语来开启上网之路。
作为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的域名,“中国”域名通过评审意味着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国家象征正式登上世界互联网的历史舞台。而为了这一天,中国互联网业界专家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努力。
艰难起步
“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一台和台式机主机箱差不多大的服务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钱华林回忆起CNNIC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时的情景时,不免有些感慨。1997年6月3日,CNNIC正式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在全球根域名系统插上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标识,成为几代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共同的心愿。
截至2010年,中国网民已突破4亿,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但互联网大国的中国井不是强国,中国网民也颇感尴尬——虽然网页是中文的,浏览的内容是中文的,但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城名,即输入的地址却是英文的。解决全球华人母语上网问题成为CNNIC自成立之日起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互联网技术工作者,CNNIC副主任李晓东博士回忆说。在域名国际标准制定及全球网络部署上,一系列中文国际标准可谓来之不易。
时间回溯到2001年3月,当时CNNIC技术人员第一次代表中国远赴重洋,前往美国参加第48届IETF会议。“开会的时候,3000多人当中只有我们3个中国人,最难过的是会上居然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倾听CNNIC技术小组对中文域名价值的阐释,那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挫败感,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在李晓东看来,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
“这其中的艰辛真的太多了,在这种国际大型会议上,经常会有人提出刁难质疑的问题来拷问我们,比如‘多语种域名,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用户来说。在地址栏出现其它国家的文字就像是乱码,无法辨识,难道不是一种对互联网的分裂吗?’”而这仅仅是“中国”域名进入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中遇到的挫折之一。在这种孤独和质疑声中,cNNIC域名专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无法预期的漫漫征途。他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越挫越勇,迎难而上,让中国互联网逐渐被世界所了解。
中文域名最关键的一点是:“中文”在国际上叫“汉字”,除中国外。日本,韩国,越南等不少亚洲国家都会用到“汉字”。由于各国考虑的角度和需求不同,争论时常发生。例如中文的繁简是否等效问题,诸如此类的分歧为中文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设置了诸多障碍。“我印象中最艰苦的一次,是一个礼拜之内连开两次会,日本专家、台湾地区的专家都跑到北京开会,一起商量解决方案。会上大家争得头破血流,甚至有些真的是拍案而起,都是想找出一种解决方案,怎么消除分歧,最后成功地推出解决方案,让国际同行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能怎么快统一起来,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想起那段艰苦的日子,李晓东还是有些激动,
为了引起国际互联网社群对中文域名的关注。cNNIC先后联合港澳台的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随后存在同样异体字等效问题的日本和韩国也加入进来,这些力量和声音引起了IETF的关注。中国互联网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从CNNIC接到lETF邀函的那一刻起,开启了中国制定国际标准的大门。
冲破阻障
长期以来,ICANN的理事职位一直由欧美日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的代表担任,当时中国作为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却一直在ICANN会议上没有充分的发言权。2003年6月12日,在被称为“互联网世界的联合国”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蒙特利尔会议上,钱华林成功当选ICANN理事会理事,任期三年,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进入全球互联网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层。“当时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钱华林如此描述当时的心情,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荣誉,更代表着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任期三年里,钱华林最关心的就是中文域名。“大部分的力量都花在怎样说服其他理事、介绍中文域名的重要性、需求和技术特点,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之后的2006年10月13日,由李晓东为第一作者的《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被IETF正式获准通过,编号为RFC4713,成为CNNIC主导制定的第二个互联网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中国人在IETF也开始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2007年,李晓东成功出任IETF国际化邮件地址标准工作组联席主席,成为第一位坐在IETF千人全会主席台上的中国资深技术专家。而出席大会的中国专家也不再是3个人,而是几十、上百人。这种可喜的变化令李晓东踌躇满志:“中国人在IETF的声音越来越强,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国际协调,CNNIC主导制定的《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标准》,《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先后获得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组织IETF的批准,破除了纯中文域名在全球互联网及域名系统中使用的技术障碍。
至此,“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技术难题或国际标准问题逐一化解。2009年10月30日,ICANN第36届年会上,ICANN表决通过了《“中国”等非英文域名后缀快速通道实施计划》,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英文域名的国际申请和全球部署将正式进入快车道。2009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众多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代表的共同见证并现场支持下。代表中国正式向ICANN递交了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2010年4月22日,ICANNiE式宣布“中国”通过快速通道政策性审核,正式进入技术实施阶段。
阔步前行
经过十多年的卧薪尝胆,中国互联网域名专家们为中国的互联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在世界互联网中构筑自己的“中文王国”,不仅摆脱了最初“大国小语”的印象。也令以中文为母语的全球华人受益。
“使用中文域名将极大地方便13亿中国人口中的近4亿网民上网,这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弥合数字鸿沟将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李晓东说。“,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意味着全球华人可以直接输入类似“海尔,中国”这样的中文域名来打开网站,这对于所有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来说无疑更容易记忆和使用。
对于政府,企业等来说,使用“中国”域名将大大降低网民识记网站域名的难度,降低网民访问网站、使用各类互联网应用的门槛。特别是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中文域名将成为他们在互联网上最好的品牌载体,有助于其提高品牌影响力。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中文域名也将有利于其本土化战略和网络营销。例如微软的英文名是“Microsoft”,但并不是所有中国网民都能准确地拼写出来,中文域名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继《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之后。CNNIC主导的另一项标准——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使得中国人不仅可以使用中文上网,还可以用纯中文发邮件。类似“李晓东互联网中心,中国”这样的纯中文形式的邮箱地址出现,将极大的便利中国人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和传递信息,令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闪耀国际舞台
一系列在国际互联网上深具影响力的中文标准的通过,网民数量的连年激增,CN域名的注册量跃升世界第一,“中国”奠定国际顶级域地位……这一切都让钱华林和李晓东两位专家越来越自豪地感到。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有专家指出,“中国”域名进入全球互联网体系,无疑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开创性举措,中国互联网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域名舞台,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域名的启用将会改变长期以来一直英文域名处于垄断地位的局面,有力地助推中国提升互联网话语权,进而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已经有超过90%的国家部委,省级政府机构。超过95%的媒体新闻网站·超过90%的全国211重点大学。超过五成的中国百强企业及超过四成的中国500强企业都已经陆续开通“中国”域名。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大型赛事,均以中文域名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而从网民使用情况来看,94.35%的网民表示更愿意使用“中国”域名访问网站,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作为中国接人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曾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中国互联网一路的坎坷·而在。“中国”域名的十年申请道路上,同样有着许许多多中国互联网的开拓者历尽艰辛,硬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一条光荣与梦想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更标志着中国将加速扩大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互联网自此迎来了全中文上网时代。

相关:

政府低碳理财时代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盲目逐利……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全球化发展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令人稍显欣慰的是,绿色低碳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曾经有著名环保人士说道“金融危机要钱,生态危机要命”,而低碳发展是..

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

上一篇: 贾乃亮探班李小璐 被送上万元现金红包
下一篇: 2600点,金融资本接力产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