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原细菌性食物中毒 因及对策


更新日期:2016-07-06 15:35:55来源:网络点击:585854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我们只有立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科学和投入三大要素在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地域环境 区域差异 小农意识 生态农业 科技兴农
我国农村的改革已走过了近30年的光辉旅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村还未真正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那么,造成农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呢?
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讲,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的总称。但首先表现为经济范畴的贫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因而形成了一种农村贫困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落后实际上是农村的落后。就拿贫困人口讲,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80年代后半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000万,贫困人口比重降至3%左右,应该说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还未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已正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贫困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第一,贫困人口分布日趋分散,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基本倾向。由过去自东向西18个贫困地带连接成片的基本走势,改变为“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即以大行政区域为单元的贫困区域缩小,表现为乡村级贫困区。这些行政区域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给政府的扶贫也造成了难以到位的不利影响;第二,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较多地表现在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文化贫困、体制贫困并存的一种贫困综合症。形成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由经济、文化、环境、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第三,有些地方初步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由于受国情制约,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很低,目前的贫困线是1998年调整的年人均收入635元。正是由于标准过低并且是以实现了家庭口粮自给的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根本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一旦受自然灾害或经济波动的影响,就会有10%~20%的人返贫。
二、成因分析
1.地域环境条件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
自然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为止难以改变和无法完全克服的因素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贫乏、资本短缺等客观条件造成了大量的相对集中的贫困区和贫困人口。
2.农村人口素质偏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而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的比重相当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低下。据统计,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适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低,具有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更是低下,并且分布不合理,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专业而从事乡、镇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地区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日益加剧,稍有一点文化、脑子活的年轻人上不了大学就告别了农村涌向城市打工,人力、智力严重流失。在相当一部分农村除春节以外平常很难看到适龄的劳动力,农村和农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3.国家政策区域差异是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经济概念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等概念。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各方面享有大量的优惠政策,不仅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资源和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开放,发达地区人口的观念也明显改变,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日益加强。相对而言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起步晚,开发程度低,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4.小农意识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观原因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相当落后,轻商赋役、求全苟安,缺乏进取精神,甚至认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件耻辱的事情,他们习惯了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依靠土地生产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万事不求人”,把吃饱穿暖当作最高的生活目标,以至许多人抱着“金饭碗”在丰富的资源条件下却挨饿受寒。同时,由于我国相对农村贫困户实行纯生活救济的扶贫方法,使一些人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越给志越短,越给人越懒”的现象。还有一部分人日子稍好一些就固步自封,并产生了封建迷信思想,不仅浪费了钱财还加剧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无所需求,对受教育的轻视,滋生了一大批人懒志短的文盲、半文盲。
三、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要彻底摆脱农村的贫困状况,除了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一任务的实现,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数以亿计的懂技术、有文化的农业人口作支撑是无法想像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治贫必先治愚,变“输血”为使其“ 造血”。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科委、科协、共青团、妇联、农技部门的作用,深入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或实用技术的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可在内容上适当增加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员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参加农村经济建设打下基础。比如开设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管理、农村实用新技术等课程。同时,在农村努力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农村中学既要成为向高等学校输送品学兼优学生的人才预备队,同时也要为农村提供受过良好基础教育、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大军的素质。比如可以采取委培的方式,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有关大中专院校深造,聘请知名农业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学培训;组织基层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经得起市场风浪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段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财政金融投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建国50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张,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差,雨不能排,旱不得灌,土壤综合肥力日益下降。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没有电视、电话等信息工具,公路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等都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阻力。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科技投入,一是提高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二是确保投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3.规范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输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在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的同时,为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使他们一直属于社会的弱势阶层。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择业的盲目性,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这种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不成熟还不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在内的社会性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减少盲目性和风险程度。同时要完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既要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为农民工在居住、行业准入、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方便,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另外,政府要帮助农民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坚持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加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盲目超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农业发展的后劲面临巨大的冲击。许多地方曾饱尝着人类过量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苦果。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重大。当然,走生态农业之路,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大力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鼓励农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高防御风沙和土壤沙化的能力。同时,要通过立法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等掠夺式开发行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通过科技进步,控制工业、生活和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现象,把环境治理同农民利益联系起来,鼓励农民对荒山、荒丘、荒滩的承包和租赁,通过他们的劳动,努力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5.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条根本途径。因此,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千方百计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疾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突出抓好良种高效养殖、节水农业、模式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在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等生产实际,培育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
王太广:《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日报》,2005年10月31日
吴海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相关:

《蝙蝠》来袭人们熟识《蓝色多瑙河》,听过《闲聊波尔卡》,知道有一部著名的轻歌剧序曲叫《蝙蝠》。但是对于这部著名的轻歌剧,中国观众却知之甚少。今年8月16日至19日,这部音乐史上最著名的轻歌剧,将插上喜剧的翅膀飞向北京国家..

JIT采购的应用研究JIT采购作为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的持续性改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物流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发展,JIT采购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发展。传统采购 准时化采购 ..

上一篇: 浅谈修辞在商业广告英语中的魅力作用
下一篇: 目的论与商标联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