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施正荣,中国的“太阳下载windows7 能之王”


更新日期:2016-07-06 15:19:01来源:网络点击:585692
这是谁的时代?当人们高调宣称,这是互联网时代时,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则坚定地认为,这是太阳能的时代。
2008年7月,知名光伏研究机构SotarPlaza CEO埃德温·库特发表了题为“系紧你的安全带”的研究报告,他预测2009年全球光伏需求总量为6吉瓦,而总产能却高达9吉瓦。类似报告所提供的预测数据各不相同,却多指向2009年将发生供过于求的局面,金融危机只是将其中的泡沫提前半年挤出。
iSuppli研究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2009年太阳能板的产量将达到11.1千兆瓦,相比2008年的7.7千兆瓦,将提高62%。但是同样根据iSuppli的调查,2009年太阳能板的安装需求将仅仅在2008年3.8千兆瓦的基础上增加至4.2千兆瓦。
对于长期硅料合同,尚德也会进一步协商。尚德与MEMC电子材料已修改了10年的硅晶圆供应协议,仍然以美元购买,但数量增加,并寻求进一步降价。业内人士称,现在中下游厂家更偏向于短期合同,“长期合同一般不敢签,顶多拟个框架,执行力不强,预付款上也宽松很多。”施正荣相信,尚德公司凭借业已形成的规模,一定能够经受住这次贯穿整个行业的震荡,而小型的太阳能板和电池生产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有作为就有市场,不作为就没有市场。”这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在2008年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某光伏技术研讨会上,赵玉文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呼吁:市场问题是人为因素。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依靠国外市场发展起来的,但国外市场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依靠一些国家的相关法规成长起来的,这是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
他认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拥有很好的发展环境。以实行上网电价制度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实施三年。赵玉文表示,用一项法规来引导和解决人类社会、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英雄莫问出处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扬中市,父母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民。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施正荣说,“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扬中这片狭小的天地,看看外面的世界。”除了好奇,施正荣走出去的另一个动力是“穷则思变”。“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1983年,施正荣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88年5月,施正荣前往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博士。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物理专业的学期将结束时,他希望导师为自己提供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让我参观了实验室。”随后,对方向他推荐了“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鼓足勇气,敲响了大门。门开了,一个身穿白大褂,脸色红润的年轻老外出现在施正荣面前。施正荣直率地说:“教授先生,我是来寻求您帮助的……”
马丁教授试探着问了几个有关物理和光学的问题,施正荣对答如流。马丁对眼前这个憨厚、有才华的中国人产生了好感。“希望您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施正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马丁告诉他研究所里已经没有全职的工作,但可以读博士。“我很想读,但是我没有钱……”施正荣尴尬地回答。马丁想了一会儿,说:“施先生,目前实验室里已经有好几位中国人为我工作了。但是如果你愿意读博士的话,就留下,学费每年大约8000澳元,这笔钱我可以资助你,你看怎么样?”施正荣大喜:“当然,非常感谢您!”师从这位全球太阳能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彻底转变。1991年,施正荣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以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他是我教过的比较聪明的研究生之一”,格林说。施正荣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难题的第一人。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他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施正荣在主持研究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我也开始充分意识到成本问题、市场化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给我以后创业都带来很好的警示作用。”施正荣强调。
选择无锡,应该是施正荣人生中的转折点。在澳大利亚,施正荣目睹了太阳能市场的发展速度,到2000年,太阳能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40%。2000年初,施正荣带着对创业的渴求,放弃澳洲的优越生活回国创业。岳父提出了疑问:“你一介书生也想创业,你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啊?”
花了一个礼拜时间,施正荣一口气写了一份210页的“商业计划书”,并开始了归国考察之旅。他形容那时有点像春秋战国时那些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寻找“伯乐”的样子。在考察了上海、大连、杭州、无锡等城市的投资环境后,他最终选择了无锡。2001年1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注册。
施正荣遇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保姆式”政府。这个政府先号召当地的8个国企,共同为施正荣创办的尚德公司投资600万美元,在尚德羽翼渐丰准备到海外上市的时候,又号召国有股全面退出,为风投让路,大幅提高了施正荣个人的持股比例。“我觉得我的选择非常正确,事实证明,我们发展的每一步,无锡市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施正荣说,刚开始运营时无锡尚德是处于亏损的,到2003年年底刚盈利90万美元。不过,后来我们抓住了机会。
施正荣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如今,以施博士为标杆的太阳能高新技术企业是无锡的一张名片。”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表示。
一介书生的完美转身
“太阳能技术关系到中国的能源战略,要大力发展这一产业。”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视察尚德公司时的这番话,表明太阳能产业已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历来工商云集、百业兴旺。二十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无锡的品牌经济和创新意识可谓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施正荣博士为中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为无锡的经济繁荣再添辉煌一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此语,意味着无锡20世纪的名片是荣毅仁,而施正荣则成为无锡21世纪的新名片。
“知识分子创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技术不是唯一的,往往搞技术出身的人都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但搞企业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市场,一定要有盈利,要克服那种‘臭老九’的清高习惯,整合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有人说我在国外搞的是第二代技术,回国生产的是第一代产品,这就对啦!”或许,这是施正荣最富启迪性、与太阳能技术有着同等价值的肺腑忠告。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着太阳能技术与40万美元回到中国,寻找创业的机会。“一个熟人和我开玩笑,你是一条大鱼跑到小河里去了。”施正荣说,那时的自己比较年轻,想的少,当时是要什么没什么,就凭着一腔热血。
“2000年,我回国到上海、大连、杭州考察,当时只给无锡递了一份可行性报告,没抱多大希望。无锡新区的领导说,我们就是要吸引你这样的科学家回来当老板。这句话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因为之前所有的地方都让我当技术副总,我自认为也只能当技术副总。无锡新区领导跟我讲,要么不干,要干就当一把手,这极大增强了我回国创业的信心。”施正荣回忆道。
2000@-5月,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销售,施正荣任公司总经理。内部人士介绍,刚开始时,无锡尚德还曾经叫过无锡尚能光伏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在无锡市新区黄山路1号东楼,那时候条件简陋,施正荣只能在阿里巴巴等商务网站上介绍产品。
2002年9月,无锡尚德的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开始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太阳电池产量4年的总和。而且产品性能优异,光电转换率远高于施正荣向董事会承诺的14%,从而使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尚德开业的时候,施正荣特地将自己的恩师、世界太阳能权威马丁·格林教授从澳洲请了过来。他笑言,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撑门面,一方面也有点向老师展示成果的意思。
接下来的情况,并没有施正荣预想得那么顺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市场。尚德的销售经理一连换了几届,产品仍然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整个公司处于亏损状态。2002年公司销售1000多万,亏损700多万。
于是,施正荣坐着飞机满世界跑市场,连续几个月在德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家参加展会。他流利的英语、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再次派上用场,大批订单从海外飘向尚德,公司此前积压的8MV电池板也很快销售一空。与此同时,尚德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从2001年至2005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产能扩张了12倍,总产能达到120兆瓦,全球排名第6位,利润翻倍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尚德已经盈利2000万美元。同时尚德创建起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光伏技术研发中心,先后引聘国内外高级专家20余名,其中7名博士都是海内外一流科学家。
施正荣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文化。决定创业前,施正荣曾经对在国外还是国内创业进行过比较,因为了解国内的文化,于是他决定回国发展。但他很快发现,离开了十几年的故乡,自己其实也不是很了解,“说好了要商谈一个项目,坐下来了不说事情,先喝酒,喝好了再说,那一开始感觉是有些别扭的”。
“现在大家都认识、了解太阳能产业了,这与尚德刚创业之初有着很大区别。那时候,政府把几个股东拉过来,大家可能感觉那几百万美金有点要打水漂的。”施正荣很快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公司虽然已经“宣布成立”,但股东们的出资掏得并不是很痛快,以至于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也都进展缓慢。更让施正荣感到为难的是,部分无锡本土的国有股股东凭借企业出资人的身份开始对公司经营指手画脚,而施正荣虽对太阳能行业了如指掌,却时刻感到如芒刺背。
施正荣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融资。2005年初,无锡尚德扩张速度太快,依靠银行融资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打通资本市场。按照股票市场规定,必须将国有背景下的风险投资大额度退出。如何把600万美元有序退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3年来,施正荣一直在玩一个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大牌局。牌局的一方是他和他创办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另~方有无锡当地的利益纠葛者、光伏上游的利益关联者与市场内外的利益竞逐者:赌注则是他身为中国光伏业领军人物的行业声望以及尚德公司的荣辱存亡。
在和这三方对局的过程中,施正荣屡屡遭遇凶险,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对此,有人感叹,“施正荣每次出牌都能出在点子上”;也有人艳羡,“施博士是幸运”;而施正荣自己则坦陈:“正因为有了光伏市场,才有了今天的尚德。”
施正荣回忆,当时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他们不退我退,什么股票、公司我都不要了。”起初,无锡当地的利益纠缠方不为所动,“他们认为尚德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技术都有了,有他没他无所谓。”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发话了:“无锡要大发展,就要有大环境。招商引资、引智不能只是停留在公文上的一纸空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
施正荣对杨卫泽的这番话一直心存感激。正是因为杨卫泽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施正荣身后,才使无锡尚德没有被市场、被文化击跨。在融资上,又是杨卫泽出手,拯救了尚德。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在无锡市的一次办公会议上,杨卫泽耐人寻味地说道:“如果一个国家有3家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政府、一个事业单位,同样也只能选两家的话,那么我们只会选企业和政府,而不会去选那个事业单位。为什么?因为政府要靠企业,企业是纳税人。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发展,企业家应该发展。政府不应该与企业在利益上发生冲突,国有股应该从一般企业中退出。”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诞生什么样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决不是偶然出现或孤立存在的。怎么营造环境,让更多的奇迹诞生,这可能是尚德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施正荣说。
随后的牌局就顺利得多了,国有股在获得1亿美元收益后退出。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曾表示:“政府的风险投资分别取得了10~23倍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在国企中从无先例。”
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t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施正荣自己则成为尚德的第一大股东,股份增加到46.8%,牢牢地拥有了无锡尚德的掌控权。“那时候我才知道在公司绝对控制权的重要性。我不希望再遇到这种复杂的局面。”施正荣意味深长地说。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施正荣,一介书生以智慧与实力实现了在国际市场的完美转身!
以实力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
如今,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施正荣的领导下,经过了9年的发展,不仅将我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技术差距缩短了15年,而且引领了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国,2008年占全球市场的30%。其中尚德约占全球市场的10%,位居世界前三强,尚德品牌在世界上也享有高度美誉。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加工是廉价的。9年来,尚德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锻铸品牌、增强竞争力,无论在原创性技术研发,还是在集成和消化吸收全球先进技术方面,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在金融危机中更是加大力度,提前做好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准备。为了尽快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保障可持续发展,尚德率先在业内提出“一元钱一度绿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向技术创新要效益。
自主研发技术产业化导入成功。近日,尚德自主研发成功的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技术,即“冥王星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该技术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突破性提高了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经国际权威机构德国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检测,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转换率分别达到了18.8%和17.2%,比目前同行业工业化光伏产品的绝对转换率高出约2个百分点,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成本约5%~6%。预计在未来两年之内,采用该技术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率还将达到20%及侣%以上,对用户意味着更高的转换率和输出功率、更好的空间利甩及更低的安装成本。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各种等级的硅材料,降低对主要原材料的苛求。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延伸产业链。为提升产业链水平,尚德积极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2008年8月,国内3。多家单晶硅生产企业齐集无锡,参加“新型掺镓单晶硅棒提拉技术推广会”,尚德的技术专家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太阳电池用掺镓单晶硅技术,为上游供应商破解技术难题,并让他们无偿使用该技术。此外,尚德还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共同开发出高温扩散设备,替代进口,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目前,该系列设备已经开发出第三代产品,并在国内光伏企业中广泛使用,带动了光伏设备的国产化。为了提高产品应用和设备制造水平,尚德出资收购了日本专业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企AMSK公司和德国专业设备制造企业KUTTLER公司,在开放性集成全球资源、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将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固化到产品和设备之中。尚德正致力于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的改进,向占光伏发电系统总成本一半的平衡系统技术发出挑战。
加强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尚德在创建初期就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2005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升格为“江苏省太阳能光伏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在此基础上又承担了“江苏省光伏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并通过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尚德分站为基础,尚德建立了高端光伏人才培养平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建立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拘一格用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目前,尚德研究院中研发人员共计342人,其中博士11人,高级职称15人,技术专长涉及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电化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领域。
尚德同时有效集成全球研发资源,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如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新型高透过率太阳能电池用纳米结构减反射膜的研究:与澳大利亚斯维本科技大学等共同研发基于纳米等离子体技术的新一代超高效率太阳电池: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新型结构高效太阳电池产业化研究:与中山大学太阳能应用研究所共同参与制定“民用建筑光伏构件”标准等。
科研、专利、标准成果显著。近几年,尚德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2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11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项、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1项。其中,“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化技术”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获得了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而且很多项目的成果迅速被应用到产业化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保证产业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之上,并在国际产业界处于有利地位,尚德制订并实施了专利战略。目前已取得技术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尚德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提升中国光伏产业标准水平。2006年,施正荣博士加入国际电工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标准组织,成为35个成员之一,并多次代表中国光标委参加有关活动,行使在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增进了各国标准化组织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责任编辑:赵晶华

相关: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研究【摘要】 黄石市作为传统的资源性城市,随着资源的开采耗竭而逐渐走向相对衰退。对黄石资源枯竭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黄石的自身资源禀赋特性,针对黄石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与建议..

论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构成要件与存在问题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政治文明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民主管理权利的行使、民主思想观念的树立、民主管理组织原则的落实、民主作风和方..

上一篇: 张馨予一夜被骗光全部家产?她到底得罪了谁…
下一篇: 光大QDII四度越红线国泰君安两产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