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后现场总线 发企业采用外源性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分析


更新日期:2016-07-06 14:26:28来源:网络点击:585233
摘要:在资源应用全球化和技术竞争全球化情况下,后发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外部创新成果快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确是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以126家制造企业为背景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给出了一个用于识别、评价以外源性创新采用为手段,构建了对技术能力不同要素的整合后达到技术能力提升的模型。本文还对技术能力与外部技术资源应用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后发企业;外源性创新成果;实证研究;技术能力整合识别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08-0090-07
一、引言
技术创新来源于科学理论研究与经验活动。对于某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活动中涉及的理论或经验活动,既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前者主要是通过根植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以及有计划的研发活动来实现的,一般称之为内源性创新投入,而后者则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知识与技术研发活动。搜寻与有效导入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甚至是处在萌芽状态的,都是企业发展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存在于企业外部的知识与研发活动,在国外通常被称为外源性创新投入。
企业获得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获取两条途径完成的。虽然在与核心能力理论相关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仍然认为,企业应当将与核心能力相关的新技术研发活动集中在企业内部。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和成功的案例也反映出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在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关的领域内,也可以通过整合外部技术来源获取新技术。Pavitt曾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英国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3013项重大技术创新中,59%产生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Faulkner针对北美企业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989~1992年间,被调查企业中,用于内部研发活动的投资保持在60%左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发展的飞跃,充分利用外部新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增强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和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并重,成为企业获取新技术的“双通道”。另据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项对700多家企业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多数企业家认为有效地采用新技术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技术创新的来源并不限于内部,通过建立广泛的外部技术网络,跟踪产生于组织边界之外的新技术甚至新技术的萌芽,企业可以将外部新技术快速与本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整合,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不断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获取活动,非常具有典型意义,Hill和Yamada是这样描述这一现象的:“Motorola公司建构了复杂的技术搜寻体系,它的知识产权部门负责监察各种科学会议、技术杂志甚至是商业闲聊,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并且研究如何将这些新技术纳入到公司的技术活动中,研究通过什么渠道、花费多少成本才能取得该技术方案。”与摩托罗拉相似,IBM公司也设有类似的部门,负责管理并引进外部技术资源。“更加均衡地关注企业内外两个新技术来源”。
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普遍发展,为资源获取与应用的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各种外源创新投入的广泛存在,也为企业实现技术竞争力发展的突破创造了条件。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那些选择了“技术能力高度化战略”的企业,通过跟踪外部技术的发展,选择适宜的新技术,结合内部学习、研发活动,能够成功实现技术能力高度化战略。然而,由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单纯地获取新技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高层次能力的发展是企业主动选择和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过程可能是相当复杂的,企业在获取、采用新技术方面比领先企业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丹麦奥尔胡斯商学院专门从事技术管理与技术战略研究的Anders Drejer教授的调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新技术采用的低效率、新技术实施的高失败率以及技术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之间的整合问题”等方面。相关资料显示,80%以上的技术引进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多数可以被认为是基本失败的。企业实践的需要要求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和解答外部新技术获取与应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后发企业来说就显得更为严峻。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后发企业现有技术能力的薄弱成为制约外源创新投入获取与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准确识别、评价企业的技术能力及其对外源创新投入的导入绩效的影响,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模型,用于识别、评价以外源创新应用为导向时,企业所需的技术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不同要素对外源创新投入的导入绩效的影响。从而可以帮助后发企业充分利用外部新技术快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对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对企业竞争力以及技术转移理论的研究,以Nelson与49%;总工程师71人,占56.35%;主要研发人员19位,占15.08%;技协负责人13人,占10.32%;未注明职务的6人,占4.76%。在企业所属行业方面,装备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企业占多数,分别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2.1%;其次为电子信息行业,占40.5%;生物医药与化工企业分别占9.5%、7.9%。回收样本的比例基本上反映了抽样母本的行业结构特征。
在企业规模方面,以员工人数和销售额统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比较接近,大型企业12家,占样本总数的9.52%,中小企业则占90.48%。其中,从员工人数来看,有3个样本数据缺失,有效样本中2000人以上企业占14.6%,300人以下企业占52.0%,其余为301~2000人规模。从年均销售额看,有11个样本数据缺失,有效样本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企业占46.9%,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企业占18.3%;其余企业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至3亿元之间。
2.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对技术能力的测量,本研究在Nieto&Quevedo、Trler & Steensma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小样本测试后,在9项备选指标中确定了7项指标作为对企业技术能力进行测量的备选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企业对外源技术的调试、整合能力、员工在职培训比率、企业建立广泛技术联系的能力、企业了解竞争者技术状态的能力、企业研发密度、企业拥有的专利授权总数。TC1、TC2、TC3、TC4、TC5、TC6、TC7分别代表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内部技术研发能力。
技术能力研究量表由前人提出的测量指标总结而成,首先经过小样本测试,经因子分析、项目总分相关和内部一致性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因此对量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其中,除客观数据外,对主观数据均采用likerr5点法进行测量。1=能力非常弱;2=能力比较弱;3=能力一般;4=能力比较强;5=能力非常强。要求答卷入将本企业与同行企业进行比较后再进行评估。
对外源创新导入绩效的测量,主要考虑企业导入外部新技术后企业绩效的变化程度。在测量企业引入外部技术后的绩效变化时,国外学者多数是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以客观数据为依据进行评价;以技术管理者和采用者的主观认知为依据进行评价;以目标达成程度作为评价依据。
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在22项评价指标中经过筛选后,确定了四类指标:盈利能力贡献度、创新绩效贡献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贡献度和长期技术关系建立贡献度。
对盈利能力贡献度的测量主要考虑客观指标,包括三项指标:P11——降低研发成本比率;P12——不合格产品降低比率;P13——产能提高比率。
对创新绩效贡献度的测量包括P21——内部创新成功提高程度;P22——新产品销售额提高程度。
对技术竞争力提高贡献度的测量由两个维度组成:技术积累和技术管理能力。技术积累测量指标包括:P31——人员能力的提高程度;P32——技术存量的增加程度;P33——技术独立陸的提高程度;对技术管理能力的测量包括:P34——技术组织能力提高程度;P35——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的提高程度。
对长期关系建立的贡献度的测量有两个维度:关系满意度贡献、关系稳定度贡献。前者包括:P41——导入活动符合预定计划的程度;P42——导入活动参与者对结果的满意程度;后者的衡量指标为:P43——与外源创新来源建立关系的问题程度。
外源创新导人绩效的评价,在对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后,建立如下模型分别评价整体绩效和各个维度的绩效水平。
6个主要维度评价指标的得分值计算如下:

式中,3;简单积差相关系数在0.3以上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各指标的可靠性系数均大于0.7,且与预试阶段的结果比较接近,说明量表有不错的稳定性。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假设检验
技术能力各要素与外源创新导入整体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参见表3。从技术能力与外源创新导人整体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除搜寻能力外,其余两个要素均与整体绩效显著线性相关。

为了更准确反映技术能力不同要素与外源创新导人绩效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拟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作进一步的诊断。分析结果整理见表4。
由表4可知,技术能力与外源创新绩效之间对第一典型因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典型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为0.655,相互之间的解释量为42.9%。从这一对典型因素还可以看出,技术能力中的整合使用能力、内部研发能力两个要素对第一典型因素的贡献较大,而搜寻能力对第二典型因素的贡献较大,但第二典型因素相关系数为0.287,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检验结果表明,假设2、假设3获得支持,而假设1没有获得支持。
3.结果讨论
与研究假设1的预期不同,外源创新搜寻能力同外源创新导人绩效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在技术能力构成识别方面,外源创新搜寻能力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系:
其一,外源创新搜寻能力虽然可能决定所导人新技术的质量和成本,但搜寻能力的高低无法决定具体导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从相关系数分析,搜寻能力与内部研发能力、整合使用能力并不显著相关。搜寻能力虽然是技术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但对外源创新导人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其二,从均值分析可以发现,受访企业在搜寻能力一项上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在导入外源创新吋仍然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外源创新搜寻能力薄弱,也可能使搜寻能力与导人绩效之间关系不明显。未来研究可以选择技术搜寻能力较强的企业做进一步分析,以验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
与研究假设预期相同,企业技术的整合与使用能力、内部研发能力对外源创新导入绩效有显著影响。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受访企业在技术整合与使用能力方面得分较高,内部研发能力得分中等。在相关性分析中,也显示技术整合与使用能力对外源创新导入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显示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技术能力的两个要素与外源创新导人绩效之间显示出显著相关性,但整体上看,受访企业在各要素上的得分仍然偏低,基本上维持在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各要素得分的提高,技术能力和导人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
本项研究显示,从资源转换的角度解读企业技术能力,可以将其分解为:外源创新搜寻能力、技术整合与使用能力以及内部研发能力三个方面。虽然外源创新搜寻能力与其导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搜寻能力不重要。相反,国际上的技术领先企业,都十分强调这种搜寻能力的培育和管理。
从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关注的仍然是技术的整合与使用能力。对搜寻能力的培育,显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外源创新导入绩效方面分析,盈利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高更受企业的重视,相比之下,对技术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长期技术关系建立的影响,企业重视程度仍然不足。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外源创新导人绩效水平,并在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企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外源创新搜寻的公共平台,帮助企业提高搜寻能力。后发包括一般性企业在搜寻能力方面得分较低,一方面是企业本身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在访谈中也有很多企业表示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企业无从获得相应的渠道。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从而使得单一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发展起自己的搜寻能力。对多数技术后发企业来说,如无外部支持,技术搜寻能力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的经验,在平台搭建支柱由政府支持,吸引相关企业加入。随着企业联盟的逐渐成熟,政府可以分步退出联盟的运作,最终实现企业自主运行。
第二,企业应当站在资源全球化的高度,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克服内部能力不足的缺欠。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内部研发能力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仅仅依赖内部资源完成研发和创新工作。相反,随着资源利用的全球化,国内企业应当学会从全球化的角度,吸纳外部技术资源为我所用,例如在全球市场上招揽人才、聘请独立技术顾问等也都是克服内部资源不足的有效方法。
我们在实际调研中就发现某柴油机发动机生产企业,通过聘请德国第三方咨询顾问承担外源创新的搜寻工作,并协助指导将其导入到企业现有技术开发平台中,最终使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得以提升,增加了该企业发动机的市场竞争力。这说明全球化的视野对于快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后发企业要对外源性创新投入像Motorola公司、IBM公司等企业那样建构了复杂的技术搜寻体系,负责监察各种科学会议、技术杂志甚至是商业闲聊,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并且研究如何将这些新技术纳入到公司的技术活动中,研究通过什么渠道、花费多少成本才能取得该技术方案。
责任编辑 孟 耀

相关:

听谁的、怎么听和听多少的思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你都在大量收集信息,却发现永远得不出结论。每个人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对别人做出判断,带有自己经验的深刻烙印。比如,那个劝我马上辞职的,是因为她三个月前刚刚扔掉了铁..

P3软件在电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电网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和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粗放的、定性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胜任新的工程管理要求和特点。本文通过解析P3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对如何合理的..

上一篇: 【疫苗种类】我国常用疫苗种类 疫苗种类
下一篇: 升贬之痛你随时都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