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中国经济全球化“x玖少年团成员资料 简介 快马加鞭”


更新日期:2016-07-01 18:03:47来源:网络点击:543879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越来越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与外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从全球化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尤其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市场凸显的影响力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而本轮的紧缩政策不会导致经济脱离增长轨道,大幅放缓的几率很低,2008全年实际GDP增速仍可保持在10.5%的水平。“中性”的财政政策姿态为必要时采取刺激性政策留有空间,“两税合一”的实施对经济是一个有效促进。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将有助于稳定对外盈余并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中国经济正在“快马加鞭”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经济不会偏离增长轨道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2007年中国先后采取了加息六次、限制信贷、固定某些价格并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等一揽子措施。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姿态将偏向于紧缩,进一步的行业性紧缩措施将主要针对房地产市场,行政管理将坚持加强对银行贷款增速的严格控制。目前已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初步降温,如贸易顺差增幅的缩小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的下降。去年1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1.7%,低于11月份22.8%的增幅,季环比增幅从11月份的12.0%大幅放缓至5.9%;而当月进口同比增长25.7%,较11月份25.3%的增幅未有显著变化,进口的季环比增幅为24.0%,与11月份的24.2%基本持平;贸易顺差同比增幅从11月份的14.8%进一步放缓至8.0%。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0亿美元,较2006年的1770亿美元增长48%。2007年第四季度的净出口同比增长了12.2%,远低于今年前三个季度69.4%的平均增幅。
有鉴于此,有观点认为,虽然中国政府可以在出口增长放缓导致总体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手段来促使内需的加速增长,但由于通胀已经超过了6%而且还可能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上升,宏观政策不太可能放松。同时,出口增长的放缓可能是一个逐步而漫长的过程,而调控政策也可能会成为长期措施。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强调紧缩货币政策的意图是为了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反弹,整体的姿态仍是“增长友好型”。政府显然急切地希望避免实质经济的出轨,特别是在面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不断上升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去年年底不对称加息无疑显现了这一点,当时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小于存款利率。今年即使央行有如预期加息三次以后,基准的贷款利率仍将略高于8%,意味着实际利率约为4%,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这样的利率水平与经济的预期和实际GDP增长率相比仍然较低。同样,中国强调紧缩信贷扩张时,能源密集、环境损害和低附加值生产线可能面临行政控制措施,而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增长预计将继续为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资金。
此外,从财政政策来看,政府已经宣称今年财政政策将保持“中性”,这为在必要时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保留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外部需求出现严重放缓的情况下。得益于稳定的经济扩张和公司盈利增长的加速,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政府收入一直在迅速增加,超出了政府支出增长的速度,充分改善了政府的预算状况。今年财政方面另一个重大变化是1月1日生效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引入,内外资企业均采用25%的统一税率。虽然部分在过去享受优惠税率的企业可能受到损害,但总的来说新税法为今年整体经济将提供有效的财政激励,因为国内企业将普遍从中获益,而多数外资企业则被允许有五年的过渡期。
中国强力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与过去金融危机大多发生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经济增长减慢。而且,由于对次级债市场的风险敞口很大,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相继陷入信贷紧缩困境。相比之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却“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经济增长率再度保持在11%以上,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资本市场快速成长。

有国外著名评级机构指出,中国等新兴市场不但经济高速发展,且增长的质量也非常好,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这是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并预测中国在2007年可能会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增长发动机,或至少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发动机。现在美国、欧洲很多跨国公司的业务发展已经越来越依靠新兴市场的成长。
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已呈多元化格局。10年、20年之前,在没有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增长动力时,美国经济放缓对全球的冲击会非常大。而2007年美国增速明显放缓,且多次出现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并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但整体上人们对亚洲地区的增长仍处于提升而不是下调过程中,并对2008年的前景非常乐观。亚行新近发布的一期报告预计,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放缓之时,2008年新兴东亚地区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8.5%略微放缓至8.0%,中国则将从11.4%略降至10.5%
中国深度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中国除了推动全球增长外,2007年其股市的亮丽表现更是让很多外国人瞠目。如果说过去中国的影响力主要是体现在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以及对商品市场价格走势上的话,2007年则首次表现在了国际金融市场。从“2·27”、“5·30”等几次中国股市暴跌向海外市场的传递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截至2007年8月28日收盘,日本股市总市值为4.7万亿美元,而以沪深市场及在香港上市内地企业计算的中国股市总市值为4.72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10月29日,中国人寿继中石油、中移动、工行和中石化之后,成为第五家总市值进入全球前十名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新年沪深股市将继续走牛,82%的受访者预计上证指数在未来12个月内将冲破6500点再创新高。事实上,根据世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总产值的9%以上。如此大规模的一个经济体的股市出现剧烈波动肯定会对与中国消费或需求联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也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波澜。2007年7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投入30亿美元参股巴克莱银行,助其收购荷兰银行;8月29日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份,10月29日又以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20%股权。12月1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向身陷次贷危机困境的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投资50亿美元。受中投公司注资消息刺激,当天摩根士丹利股票上涨了4%以上。中投公司在挂牌之前,还曾向佰士通投资30亿美元。
中国面临输入型通胀须未雨绸缪
全球化在给中国提供了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2007年国内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就是一个例证。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数月保持在央行警戒线3%以上,11月份CPI同比上涨了6.9%,而同比上涨18.2%的食品价格是推动CPI上涨的“罪魁祸首”。
由于中国所消费的食品绝大部分都是国内生产的,且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一万亿斤,有人对于中国通胀的输入性特征不以为然。但世行的高级经济学家表示,随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大,中国的食品价格已越来越受到国际价格走势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近期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上。
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1.6%,粮食需求则增长1%,其中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美欧发达国家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大增,导致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玉米等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也吸引中国粮食出口增加,出现了粮食净出口的现象。这是造成中国2007年粮食大丰收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这种似乎背离价格规律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上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通胀压力的增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而已。
在发达经济体降息压力大增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流动性过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设法避免在CPI中占比很大的食品价格通胀,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则不可避免。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问题的最有效政策工具是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并允许更多的国内资金流向海外金融市场。如果未来10年全球通胀上升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中国需要调整现行的反通胀对策,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消除通胀上,而只能是在与通胀同行的前提下设法缓解和消除通胀对弱势群体的冲击。由于其外部输入特征,要削弱通胀对弱势群体的冲击,直接管制价格的办法很难收效,更恰当的办法是给予中低收入人群适当的现金补助,近年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意味着政府有能力实施这一策略。
世界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正在改变世界。在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人更加需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既积极利用全球化的机遇,也要充分了解随之而来的风险。惟有如此,中国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继续稳步前行。
编辑:卢小平

相关:

轻巧的电子商务发展阻碍对外贸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这个工具,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优惠的价格和更为完善的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支持与信任。然而,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合并报表中存货内部未实现内部损益的递延所得税思考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销售引起的内部未实现内部损益,以及存货的跌价准备的计提会导致合并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抵消,再用一个例子具体阐述。未实现内部损益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一、存货未实现..

上一篇: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 上半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