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对我国大安装程序 中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观问题的若干思考


更新日期:2016-07-01 13:59:14来源:网络点击:541863
【摘要】 在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进行职业评价,正视择业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大中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农业院校 毕业生 就业观
改革开放多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可喜势头,可想,顺理成章是很高的就业率。然而,目前人才就业形势已经严峻到与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不相匹配的程度。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农业院校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人们的思考。问题到底在哪里?本文试从人才就业观念谈起。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已任。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而又有才能的人,才是一切用人单位欢迎的人,也是获得丰富报酬的人。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观的重塑
重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必须确立以下几种新就业观。
1.自主就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同时,“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一方面预示着国家将加大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鼓励并支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劳动者就业的门路、范围将更加宽广;再一方面也昭示人们,劳动者就业关键靠自己,越是观望等待越会困守落泊。因此,广大求职者必须认清形势,尽快树立自主就业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就业”观念。。
2.竞争就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必然要在劳动力市场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求职者对竞争就业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具体说来,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的必然性,认识到失业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适度的失业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率;二是要自觉培养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在就业舞台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抓住每次机遇竞争就业;三是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竞争活动,为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3.跨域就业观。跨域就业观包括:跨所有制就业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要求人们形成多元就业观,特别是要敢于弃“公”图“私”,进行新的职业开拓。跨域流动就业观。也即是要破除本土观念、区域观念,形成跨域流动就业观念。目前,农村尤其是乡镇企业,职工素质较低,十分需要掌握娴熟技术的人员,因而,有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去乡镇企业就业,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更利于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每一位就业者应从这种刚刚萌动的就业潮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4.自我创业观。要实现就业并走向成功,首要的是真正树立起自我创业观,将创业看成是开创新的生活道路、实现新的人才价值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的创业品质。自我创业观具体包括:自立自强观念、转业转岗观念和艰苦创业观念。
5.储备就业观。劳动力市场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在一生中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更与职业选择,而求职者能否顺利地实现就业,能否找到理想的或者更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或者所储备的职业素质。一些统计及研究表明:职业储备不足者,就业、再就业的困难大,失业的可能性也更大。这就意味着要顺利地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职业素质准备或储备。
三、农业院校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大中院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校园里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同时,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当代大中农业院校学生在求学期间,由于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结果就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4.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毕业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实现多元化就业。所以,只要毕业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四、振兴创业文化的重要性
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挑战,应对之策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塑造大批高层次的创业者,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振兴创业文化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因为创业的价值不仅仅可以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能为社会创造几个工作岗位,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成果的生长点和发源地,振兴和繁荣创业文化,既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新形势下有效解决毕业生自身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如果不及时培育创业文化来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在毕业生中尽快涌现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勇者”,以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那么,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纷纷毕业,迅速涌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就业压力可能会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因此,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把振兴和繁荣创业文化,推行创业教育,塑造大批高素质的创业者,作为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关: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摘要:自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以来,高校毛入学率年年上升,已不复精英教育时代。但是,当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门槛渐低、入口渐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多之时,高校精英教育是否已经过时,高校大众教育与精英教..

浅谈人文素养对高职生的重要性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目前已为国内教育界所公认。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只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不必太..

上一篇: 国有股转持能否破解社保基金困局?
下一篇: 交锋国资四年 一个民营大股东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