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浅议洞百度影音下载 庭湖区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原因及预防办法


更新日期:2016-07-01 10:40:52来源:网络点击:540247
摘 要:农业气象灾害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每年都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洪涝、干旱、暴雨、大风都会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科学的分析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形成原因,对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对湖区农业生产、农民增产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洞庭湖 气象 灾害 农业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麻、渔生产基地,古代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然而,洞庭湖区的各类气象灾害侵害着湖区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了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等农作物及水产品大量减产,还造成了房屋倒塌、交通受阻、通讯设施破坏等严重后果。
一、洞庭湖区农业气象灾害种类
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洞庭湖区气象灾害有如下几种类型:
1、暴雨和洪涝:暴雨和洪涝灾害可以说是洞庭湖区经常发生的,也是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尤其是1996年、1998年,暴雨、洪涝频发。如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就造成洞庭湖区2000多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784万亩,经济损失高达260亿元。1998年的洪灾是继1996年之后又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整个洞庭湖区人民都生活在极度的恐慌和疲劳中,农民上堤抢险,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垸内因排渍发生纠纷层出不穷,给农业生产和人民安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冰灾及冻害:尤其是2008年初春的一场大冰雪灾害,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月,积雪厚度超过1米,行人根本无法正常行走,高压电杆折断,维修工在抢修时牺牲,不少鱼塘鲜鱼大批死亡,此次冰灾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等产生极大危害。
3、干旱:虽然洞庭湖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低,水源相对充足,但在有些年份,由于雨量偏少或太少而造成严重的干旱。据统计1960-2010年五十年中,湖区因干旱成灾面积48945万亩,绝收2.7万公倾,减产粮食30.2万吨,油料1.8万吨,造成8623万人、559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因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836万元。
4、雷雨和大风:这类灾害虽然不属于频发性灾害,但影响范围大、强度大、突发性强、破坏严重,危害大。近30年来,湖南省南县就有10多次强大狂风、雷雨袭击,大树被拦腰折断,电线被吹断,电话线等通讯设施遭受破坏。尤其是棉花、稻谷、油菜等被吹翻、倒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洞庭湖区气象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洞庭湖区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雪灾、霜冻、冰雹、连绵阴雨和浓雾等灾害,共6大类20余种。
2.频率高。洞庭湖区从1950-2010年的60年内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涝、旱、冻、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灾害达6.5次。
3.面积广。洞庭湖区辖益阳、常德、岳阳三个地区,20多个县、市、区。因为湖区一马平川,灾害侵扰时长驱直入,没有任何阻隔屏障。所以,受灾面积广。
4.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年、连季出现。如洪灾,在三峡大坝竣工前,一直困扰湖区人民上百年。1996年、1998年连续两次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
5.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引发洪水、冰灾、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6.灾情重。气象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中断、通讯设施被毁,农业严重减产,有的养殖、种植专业户可谓血本无归。
三、洞庭湖区农业气象灾害形成原因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洞庭湖区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易形成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初秋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易形成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四、洞庭湖区气象灾害有效预防办法
1.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2.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利用各种渠道,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相结合,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努力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4.认真做好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国辉.农业气象灾害初探湖南气象研究,2006,8:45-47
2.郑文祥.提高湖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之我见四川气象,2007,6:12-13
李有才.农业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及对策气象科学杂志,2005,4:11-13
作者简介:廖卫军,男、1974.1-,大学本科学历,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

相关: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摘 要:按照有利于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广泛深入开展..

论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摘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我国国际私法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复杂性和国际私法特殊性的认识,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应坚持“两点论”,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两..

上一篇: 企业文化的尴尬与无奈
下一篇: 挣脱创新的文化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