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贵阳市“十百慕大三角 一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更新日期:2016-07-01 10:27:47来源:网络点击:540110
摘 要: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贵阳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依托城镇经济、区位和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城镇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各级特色城镇经济,五级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化发展格局日趋优化合理。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一、贵阳市城镇概况和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贵阳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依托城镇经济、区位和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城镇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各级特色城镇经济,五级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化发展格局日趋优化合理。
贵阳市城镇概况
贵阳市现辖6区、1市、3县,即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共辖49个街道办事处、77个乡镇,行政区域面积8034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58.35万人,城镇人口达到229.99万人,城镇化率为64.18%。其中,云岩、南明、小河城镇化率已接近100%。城镇体系主要分布在以贵阳为中心,沿贵遵、贵黄、贵毕、贵开公路等发展轴线上。
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贵阳市实施了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三轮驱动”战略,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城市功能、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1、实施“三轮驱动”战略,城市质量、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小城镇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一是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城市质量、品位明显提升。着力实施“一纵两横三环线”、“一环一横七射线”和“三条环线十六条射线”公路网体系建设,加大对老城区改造力度,老城区的道路、停车场、桥梁、人行道、天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顺畅便捷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加大,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城中村”综合治理和改造力度加大,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金阳新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金阳新区建设是贵阳市为缓解中心城区土地发展空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新区建设自2001年启动以来,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0平方公里,“三纵六横”道路主干道已建成通车,约40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开工建设,城区综合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态基本形成。这为城市拓展及中心区人口转移拓宽了空间,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小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高。贵阳市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小城镇的道路、水利、市场、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重点建制镇、普通集镇的梯次建设格局现已基本形成。
2、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增强
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县县通高等级公路”, 完成农村道路改造1077公里,在辖区范围内初步构建起市、县、乡三级公路网,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框架。以“三环线十六条射线”作为城市道路骨架来完善城区主次干道,实施了西南环线、水东路、北京西路、油小线、市北路二期、黔江路北段、花溪二道、贵金线等主骨架工程和城市其他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建设和改造。贵黄高速公路、贵新高速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贵遵高等级公路、贵开公路、贵惠公路等公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成为全市城镇主要发展轴。龙洞堡机场成为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已开通近50条航线。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了全市政务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任务,“贵阳通”触摸屏查询系统及网站进一步优化。在建和即将兴建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网及市域轻轨等重大项目,将大大提升贵阳的城市功能。
3、经济发展加快,实力显著增强
贵阳市委、市政府全力发展经济,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1.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6:46.4:47.0调整为5.8:47.0:47.2。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带动农民工就业17万人。经过多年发展,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些为贵阳市“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城市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乡建设中,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的各个方面,彰显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林城特色。自2005年“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以来,城市建设生态成效显著。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辖区规模不大,建成区规模小
2008年,贵阳市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214.08万人,在西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居第七位;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在西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三位;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49平方公里,在西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四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市区面积比重为6.2%,在西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三位。在西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贵阳市辖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都不大,尤其是城市建设规模偏小。
2、城市功能不完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2008年,贵阳市市辖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5.33平方米,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倒数第一位;市辖区人均绿地面积24.18平方米,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1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处于最末位置;市辖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4009张,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9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位于南宁之前。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三县一市”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致使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低,对农村人口吸引和吸纳能力弱。
3、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贵阳市各区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2008年贵阳市全市城镇化水平为64.18%,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云岩、南明、小河、白云四个区,其中云岩、南明和小河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100%,而三县一市的城镇化平均水平不到40%,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是修文县,只有3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与市区相比更是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各乡镇之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也很大,多数小城镇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较慢。
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城镇化带动和支撑作用不强
2008年,贵阳市完成生产总值811.05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3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处于最末位置;人均生产总值为20638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4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位于南宁之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3.5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3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处于最末位置;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05亿元,在全国省26个会城市中排第19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位于南宁之前。贵阳城市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实力不强,对城镇化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弱。2、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2008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6.57∶46.41∶47.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太原、乌鲁木齐、广州、南京高5.01、4.59、4.46、3.9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落后位置;全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1.95亿元和326.18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21和第23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均处于最末位置。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弱
贵阳市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总体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聚集功能较弱,发展后劲不足,从而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制约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城镇化乃至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4、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和城市建设用地偏小,与加快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贵阳市市域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分别为2404平方公里、149平方公里、132平方公里,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17位、第20位和第21位。由于山多平地少,地形条件复杂,中心市区用地紧张以及城市拓展受行政区划影响等原因,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尤其是交通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外围城镇布局相对松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尚未形成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得大多数市民对中心区过于依赖,给城市生态、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城市空间集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5、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提升城镇物质水平。但贵阳市自身实力不强,2008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452.43亿元,只有沈阳的20.15%,武汉的26.82%,甚至只有昆明的59.15%,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1位。由于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全市城镇水平普遍不高、设施落后,影响了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三、促进贵阳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和新型服务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将城镇建设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金融、信息、房地产和教育等新型服务业,提升城镇第三产业的档次。着力培育各自的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加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相结合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是城镇化的关键,要加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搞好招商引资,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其引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强一点;强一点,富一方。这是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有效途径。目前尤其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以城固农、以城促农、以城富农,以城带农”的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稀化两城区人口密度,按照城市建设“稀化”原则,部分人口要向乌当、白云、花溪、金阳等地疏导。
加大城镇政策性投入与抓好经营城镇相结合
采取政策扶持与市场经营的办法,突破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转移,引导开发企业到小城镇按规划进行房屋开发,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方位加大对重点镇乡的政策性扶持,加强重点镇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营城镇,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道路,大力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城镇土地的“统一收购权”、“垄断供应权”和“拍卖经营权”,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多种经营方式带来土地价值转移增值,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使其效益最大化。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即对城镇桥梁、道路、园林、路灯、公厕等人力作用资本,通过托管经营、授权经营、股权转让等形式推向市场,获得更大效益。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
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二是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
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增强城镇建设活力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实行政府垄断规划区内土地一级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地生财。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激活城镇资源动力,不断放开城镇建设的市场和领域,切实为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城镇基础设施提供空间和载体,实现滚动发展和城镇建设投资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2004,国家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P:104-105.
费孝通. 论小城镇及其它.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

浅谈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为保护获取会计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投资人和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现行制度和准则也要求企业披露越来越多的表外信息。然而,现阶段我国表外信息的披露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信息使..

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入世后,随着中国经贸交往的日益频繁,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和全球性使反倾销问题更严峻地突显于我们的面前。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反倾销理论和法规,有效消减这一出口障碍乃外经贸工作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外贸..

上一篇: 浅谈供应商质量管理
下一篇: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