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的班加西 新理念


更新日期:2016-07-01 10:01:35来源:网络点击:539882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新概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真谛、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以及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对于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实现执政宗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06-030-02
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科学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党治国理政追求的有机统一,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过去,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建国后又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封锁和打压。复杂的局势、严峻的环境,使党不得不把敌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把握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强调。但是,党领导人民掌握政权以后,主要任务已不再是闹革命,而是搞建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党必须科学总结各国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经验,把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国家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主要的理念和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目标,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国方略、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来。可以说,从讲斗争到讲和谐,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后,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思路的重大变化和创新。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既取决于对自身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也取决于对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把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价值日益突出。相对于社会而言,经济、政治、文化只是其子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既不能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把它仅仅看作这些子系统运动的外部条件,它本身就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建设主要是求富强,政治建设主要是求民主,文化建设主要是求文明,社会建设主要是求公正、求和谐。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从一个中心到两个文明,再到三个建设和三个文明,直到四个建设,体现了由单一到整体、由见物到见人、由分析到综合的认识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必须看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必然提出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要求。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式的持家兴业,也不满足于丰衣足食式的温饱,而是要求当家有权、作主有位,生存高质量、发展有空间,追求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协调、生活更殷实的社会全面发展与和谐。如果说树立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从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则主要是从如何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提出问题,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要遵循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也就是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思想政治关系建设与改革、完善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民所求,应时而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要求,展现了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将自己的执政纲领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个执政的党,党只有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新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实现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
第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目标所向。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党,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由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对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清醒的执政党意识,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领导的传统方式,代之以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广大人民凝聚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履行好党的执政使命,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选择。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政,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基础是人民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既包括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也包括社会基础。一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第三产业人员不断扩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也要求党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自己周围,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及整个社会的关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另一个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要适应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内容。
第三,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是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坚持科学执政。一切社会政治活动的科学性、正确性,都取决于对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深化,社会阶层的变化,使社会生活在内容上变得生动、丰富、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党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发展观,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规律,以科学的执政方式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地把握改革措施、稳定政策和统筹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通过对执政经验的认真总结和执政现实的清醒认识,第一次把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联系在一起,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执政方式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全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都表达了新形势下党执政的本质和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凝聚最广大人民意愿提出的政治主张,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实现党执政活动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行为规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建立起一套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司法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水平,切实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有效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和社会祥和局面的职能作用,为全面推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第四,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多方面的内容和特征,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它的价值内涵和目标,即全面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表明了党的执政宗旨。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法治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公平和正义得到真正维护和实现,全体人民能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与执政为民、社会和谐相违背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腐败问题,直接导致人民对党执政的认同度降低,削弱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失业问题,直接造成部分劳动者利益受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三是贫富差距问题,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相对被剥夺感,产生心理和社会危机。这就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改革关键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功能
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功能。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对各种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这种执政功能,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适应我国社会的新变化,正确把握、协调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关系,在妥善处理重大社会关系中充分体现社会和谐。
第一,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的关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必然会导致各种摩擦和碰撞时有发生。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必然使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普遍增强。这些都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对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时代要求缺乏清醒认识,群众观念逐渐淡漠了。疏离群众、害怕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使本来可及时化解的矛盾积累下来,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已成为我们党执政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要发挥党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结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要使群众信任我们,决不能只依靠权力,更主要的,要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靠改进群众工作方法,靠提高群众工作本领,靠创新群众工作机制。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让群众的合理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使群众疾苦有处诉、冤情有处申、事情有人办、问题有人解决、权利有人维护、利益有人保障,努力把各类矛盾协调到“求大同存小异”,把各种关系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建立起一套确保党的执政实践始终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长效机制。
第二,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最清楚地表明,我们党抓住了当前社会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民主和法治,意味着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不同公民、群体都可通过民主和法定程序,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和运行过程;意味着党和政府的一切权力均须具有法律依据,公民与党和政府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个人和群体的权利与利益都可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法律支持。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民主与法治不完善,必然损害公平正义,造成社会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民主法治入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法治基础。同时,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务公开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政务公开、司法公正,吸收和借鉴现代民主法治发展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做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
第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的关系。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新形势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所以,作为执政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是否和谐,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失业率。如果失业者比例很高,社会就会出问题。二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会损害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中国人好存钱,对通货膨胀很敏感、对它的容忍度不高。三是贫富差距。有两种利益格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其一是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其二是贫富悬殊的利益格局。因此,有必要构建既有一定差别,又保持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结构。要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环境和条件。要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和分配秩序,保证竞争机会均等,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起跑线和环境。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要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都能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进入了规模空前的调整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积累起来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能否保持社会稳定,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正确区分矛盾的不同性质,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应当主要采取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建立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二是要建立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当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疏导激化时,或其他社会矛盾突然爆发时,要有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和谐社会应能够及时发现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其征兆。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管控机制。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法治、有秩序的社会。法治社会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管控机制,从而保证社会成员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建设和谐社会。


相关:

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我国民营航空业刚刚起步,奥凯、春秋、鹰联三大民营航空公司于2005年先后成立。截至2007年9月,已经向民航总局申请的民营航空公司有39家,投入运行的有17家。航空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回报慢的特点。我国民..

浅谈基建审计与风险防范摘 要:基建工程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工程项目存在错误或有重大缺陷,或者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本文分析了几类基建工程审计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防范基建审计风险的方法与对策..

上一篇: 基于社区发展的国外农村矛盾化解途径的分析借鉴
下一篇: 略论情感管理保驾车安全可行性方法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