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社会伴我纵横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


更新日期:2016-07-01 09:39:06来源:网络点击:539659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因此,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价值观
大学开展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一、不同时期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
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使得核心价值体系也发生变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也随之出现。
1.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
回顾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历史,我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过不少失误,政治上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思潮泛滥成风,最终导致了危害深远的文革十年动乱。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价值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党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在中国的贯彻落实,重视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无产阶级的执政党地位,重视政治立场的正确无偏差,但当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乃至偏执理解,使得一切问题政治化的不良倾向愈演愈烈,终于造成悲剧。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更揭开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序幕。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简单性、坚定性和崇高性的特点。
2.20世纪80年代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有中国特色”这一限定表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的真正融合,暗示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由开放风气为先向社会主潮的转变。此时,虽然政治型价值观不再唯我独尊,但仍为主体,直至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展开,在遵从社会发展共同规律和挖掘自身特色二者间寻求平衡点,成为时代的焦点。具体到高校,如何兼顾大学生个人成才和服务国家两种价值取向也渐被关注。校园中兴起各种“辩论热”、“社团热”,改革话题成为中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实的普遍关注和对社会理想的自觉追求。然而在多元化和负面效应的影响下,其价值观随之裂变,冲突与迷失显现。
3.90年代
90年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凸显,核心价值体系的经济特性增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潮,竞争务实、多劳多得的价值观逐渐占主导,价值观倾向功利化。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就业压力增大,提升自我素质、规划人生成为大学生的关注重点。理性定位现实后,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热情整体上趋于平稳,大学里一度出现“下海”、“从商”热。90年代末,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经济利益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等不同取向相交织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空前强烈,高度重视自我价值,逐步舍弃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
4.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极为深刻。我党调整了治国策略与指导方针,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概念的相继提出及被广泛应用表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已成历史。新世纪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多仍然延续之前的模式,一方面自强、创新、成才创业的意识增强;另一方面缺陷颇多,如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整体上呈多元化发展,理想、价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隐性状态,理想目标世俗化;精神主体上忠于祖国和人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但崇洋媚外的心态较为严重;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不容乐观,道德修养不完善;择业观上主动性增强,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存在利益至上、个人中心的不良倾向;情感关系上,责任与忠贞感较淡漠;人际交往环境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减弱了大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内容完善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统领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面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大学生中形成思想意识,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统领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前进的生力军,是最有头脑、理想和行动力的后备力量。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才能够团结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们共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在抗击洪水、非典、5.12地震的重大灾害面前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大盛况时,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的凝聚、鼓舞、激励了人心,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中,在志愿者的服务中,是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理想让大学生们举旗呐喊和无私服务。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
3.以民族和时代精神为文化统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些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淀,深人人心,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传统价值观是大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用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民族和时代精神为根本,统领大学生的精神价值观。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统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用以引导、规范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规范性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应该是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基本规范,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遵循的价值观念,应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任何现代国家的高等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了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部分,其内容不随个人偏好取舍,而是“必须做到的基本规范”。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才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道德上的统领。◆

相关:

运输库存集成优化问题研究物流配送系统中的运输和库存环节,分别解决供给者与需求者空间和时间的分离,是物流系统创造“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主要功能因素;同时也是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占物流成本支出的绝大部分,因此对运输库..

制约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摘 要: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遍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由学生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使用作担保的助学贷款。该助学贷款在解决贫困生及时入学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上一篇: 论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迁
下一篇: 全面振兴蒙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