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邦博尔 完善高校教学法理念优化大学生素质结构


更新日期:2016-07-01 09:37:17来源:网络点击:539639
摘 要:高校教学法理念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目前大学生素质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完善教学法理念,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成为社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高校教学法理念 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严峻。面对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得大学生素质结构、乃至高校教学法理念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同时,如何完善教学法理念,综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现代高校教育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1.1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近几年的扩大招生规模前所未有。在千万学子皆大欢喜地实现大学梦之后,教育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教育理念都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大规模扩大招生,在不断满足老百姓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的同时,对高校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法理念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1.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人才数量方面需求的扩大,更是体现在对人才标准的变化。传统社会经济的模式下,人们所倡导的人才标准可以概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目前,我们仍然坚持这一教育方针,但与过去三好学生的要求相比,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内涵。社会需要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相邻学科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摒弃过去那种越专越好的狭义认识,强调知识广博,具备多向性思维;能力,包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业务基础,健康的体魄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1.3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可以看出,社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综合发展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设置、灵活的素质教育模式以及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性教学理念等各种相关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平台上才能够完成教育全程。但是,目前的大学教育现状是,创新性教育体系不成熟、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良好的大学综合素质培养环境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缺乏逼真的能力培养模拟情境,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综合素质教育。面对这些差距,高校首先需要转变的是高等教育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理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大学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全面的深入的影响。
2.高校教学法理念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影响
2.1高校教学法理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高校教学法理念是指关于课堂教学教育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直接影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观、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和看法。而高校教学观则是指在高校特定的范围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所形成的“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的观念体系。由于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正确的教学观对大学生内在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引导作用。
2.2正确的教学观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影响
在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引下,高等学校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突破经验导向的束缚,内容上可以做到更加系统,更具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批判精神。正确的教学观可以鼓励教师积极提供逼真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优化大学生素质结构。这可以促使教育工作者从条条框框的书本教育走向理论与社会情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氛围,侧重去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3正确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在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大学可以改变片面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与学生潜在的求学意识互相碰撞,引起学生的内在力量和外在表现不断地互相转化,其自我驾驭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从被动服从转向自主选择,从盲目地涌入热门行业转向理性地选择就业领域,从一味地选择大城市转向适宜地选择发展空间,切实地提高其就业能力。
3.完善高校教学法理念,优化大学生素质结构
3.1 高校课堂教学应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缩短高校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首先应该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法的运用方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并且指引学生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模拟情境的切身体会,研究讨论、解释和探索有关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价值的认同,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3.2高校课堂教学应体现创业意识培养理念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备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高校应大力推广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教育导向。例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学法的改革等方面,应该增加浓厚的创业精神与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改变陈旧的就业思想,激发其创业激情,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
3.3高校课堂教学应体现抗风险能力培养理念
过去,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和“呵护”式教育,缺乏风险辨别能力和抗风险意识。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他们难以客观全面地判断外界环境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难以准确地预测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抗风险教育,着手培养大学生抗压性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有效抵御外界干扰,勇于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大学生抗风险综合素质主要由专业技能、驾驭多变量环境的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构成。专业技能,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成为有效应对职场压力的知识基础;驾驭多变量环境的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支柱,在大学期间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培养的能力将有利于及时了解外界生存环境的特点、掌握环境的变化规则,不断提高环境的适应和驾驭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要素,无论在企业从事市场调研或市场开发,还是在政府机关参与政策的草拟,其工作团队内部的整合、融通,都需要其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这些综合素质的有机组合决定了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总之,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应完善其教学法理念,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成为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郭淑敏主编,《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马书琴,“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7月23日
3.张汝金; 冯波,“转变观念 营造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和谐氛围”,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年12月
4.杨曼英.“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金今花,女,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周芹,女,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关:

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摘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运行应该体现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国外专业相比有许多共同点,但在学生基本人文素..

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路径分析摘 要: 中间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银行的经营 观念、业务发展参差不齐。文章分析了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通过对观念 、模式、产品的改变,探讨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 浅谈大学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 转变成本控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