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地方师范院保利茉莉公馆 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建议


更新日期:2016-07-01 08:44:47来源:网络点击:539181
摘要:随着非师范专业日益增多以及办学规模和内涵的逐渐扩大,地方师范院校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非师范人才培养特点、拥有制度保障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考虑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师范院校自身发展实际,其非师范专业应该建立满足当代人才评价标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最后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非师范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几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第二层次是部分办学层次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第三层次是大量的地方师范院校。
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地方师范院校陆续新建了一些生源好、用人需求量大、社会认同度高的非师范专业。伴随着地方师范院校各自新校区的陆续使用和办学规模及其内涵的逐渐扩大,建立并完善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拥有制度保障并且能促进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和谐共赢发展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培养目标方面 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升本科时间短,非师范专业办学较为仓促,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不可避免的承担了高等教育扩招的任务,在扩招的过程中忙于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这使得地方师范院校对于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1.2 学科建设方面 非师范专业学科意识淡薄,学科带头人匾乏,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而且很多院校采取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一味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自己发展的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的限制,专业设置虽然有一定规模,但缺少一些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本科专业,一些应用型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不明显,很难做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1.3 思想理念方面 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办学思维中缺乏创新性、批判性,迷信权威。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的多是久不更新的知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依赖心理严重,不习惯于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敢也不会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由此导致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较差,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就更差,把通过考试看成学习的目标,自身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4 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方面 由于各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紧迫,有些新建学院重科研轻教学,强调写论文、做项目、获奖项,致使教学与科研之间发展不平衡。偏重科研的教师收入多、名誉重,而从事教学的教师由于科研成果不多,导致地位低、名誉少。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许多非师范院系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课时偏少又极其枯燥,而且开出的实验缺乏自主性,学生也很少有参与科研的机会,这种教学安排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1.5 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方面 虽然大多数新建非师范专业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年轻教师偏多,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学校科研氛围不浓,学科团队难以形成。由于没有教学经验,有缺少培训机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1.6 毕业实习指导方面 与师范专业较为成熟的教育实习方法相比,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安排和管理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师范专业学生由于采取分组实习的方式,很难寻求像师范专业这样统一的实习规范。同时,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习基地的建设比较落后,学校在实践教学和建立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的经验和投入方面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工作步履维艰。
2 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在充分考虑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应该建立符合地方办学层次、满足当代人才评价标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2.1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明确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有利于积极推进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分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对非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标准开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依托地方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本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人才,利用地方和产业的优势弥补和解决在实习、科研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2.2 紧密联系自身办学实际情况,确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切忌一味攀比,以一流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自身发展实际,忽视已有的办学特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而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已有优势,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要避免“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过分重视人的使用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单一素质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上来。
2.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要努力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围绕专业格局的建设目标,以注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产业更新的需求为背景,调整和扩展学科专业内涵,发展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专业。
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打造 “四大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深化拓展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本来是职业学校范畴的概念,但是它确是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一般解释为: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不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就成了举步维艰。只有真正锻炼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才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2.5 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稳定扎实、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实践基地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成功的基本硬件条件。然而由于实训实践基地工作专业性强,责任意识强,需要的投资比较大,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的费用较高。非师范专业应该借助自身专业的优势,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建立和完善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上,在校外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实训实践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3 结束语
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教学过程全局和培养目标,加强基础,突出素质,强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以教学型大学办学定位和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指南,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产学研的集合优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是关系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未来也是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时代,更是应用型人才大显身手的时代。继续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6.
詹星.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黑龙江教育,2006,:45-47.
辛彦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05:31-34.

相关:

论小康社会的实践与发展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决策,是我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探..

直销巨头的中国战略安利:大打产品质量牌根据商务部的100号文件,在直销市场开放初期,作为1998年的十大转型企业之一,安利仍可以利用转型企业的身份继续开展直销业务,直到今年12月前拿到直销牌照。安利大中华区副总裁颜志荣在回答媒体..

上一篇: 高校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 如何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