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东北地区北京吉利大学是几本 的产业分工研究


更新日期:2016-07-01 07:31:25来源:网络点击:538453
东北经济振兴,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是全区振兴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基础、产业分工现状的分析,指出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对策 。
东北地区 产业分工 问题对策
一、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
东北地区,地貌上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平原水域占三分之一,外围山环水绕,中腹平原广阔;在气候上以中部广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主体。南、北各为暖、寒温带气候区相组合;在土壤资源上以寒温带针叶林土、温带暗棕壤、黑土、黑钙土为主体,复合有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密度、民族构成、城市化水平、交通网的密度及整体的经济密度上存在着以发达的中、南部辅之以落后两厢为特点的区域差异。从总体上看,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给农业的综合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山地、平原为主的庞大地形体,使农业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而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的气候特征,虽然在光热资源上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并不丰富,但对农业生产尚不构成严重的威胁,种植业仍能基本保证一年一熟作物需要,大部分地区可满足喜温作物中晚熟品种生长要求,南部地区还有一定规模的复种;气候条件对林、草生长也较为适合;水资源虽不十分丰裕,但在主要农业区域仍能满足农业需要;而土壤资源则在全国占有优势,以有机质丰富,自然肥力高著称。因而,东北区农业环境系统具有复杂多样,优劣共存的特点。东北地区以‘鞍形’山地系统为主体的地貌骨架,是农业自然条件在空间上以东西分异为主的主控因子,水分条件的复合,使这一分异更强烈;而光热条件的次级南北分化以及社会经济在环境选择上自然地趋利避害式发展,使得农业综合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从而组成了具有各自组成特点、功能特征的三大农业环境系统。即外围鞍形温湿——欠发达——中低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环境系统;中部长廊形湿、半湿——发达——平原台地农田生态环境系统;西部温凉、半干旱——欠发达——高,低平原及丘陵草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
二、东北地区工业的现状与空间结构特点
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水平较高。东北地区的现代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国家对东北区的工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区陆续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使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现已基本建成以机械、石油、化学、冶金等工业部门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基本展开,但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东北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各地都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布局已基本展开,但又相对集中。从面上看,东北工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所占比重较小。从省区的分布来看,东北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辽宁省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中产值的52.6%,黑龙江省占27.8%,吉林省占17.0%。三省合计占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7.4%,而西部的内蒙古东四盟市仅占2.6%,从而形成东北区工业地域分布上的“二元”结构。从线上看,东北工业主要集中在哈大、沈山和滨洲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从点上看,东北工业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
三、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存在的问题
1.产业趋同。东北三省及各城市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在同一省区范围内,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相当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个问题也是体制造成的,因为传统体制注重全国性的部门分工协作和纵向经济联系,而忽略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分工,给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合理经济结构的建立造成障碍。东北三省之间的生产力布局基本是“独立大队”。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三省经济的互补性弱而同质性强。
2.地方政府的区际协调性不强。东北地区各省间的产业合作进度较慢,各省各自为政,造成东北地区各省间产业交流不够。地方政府之间的非理性竞争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障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等问题出现,导致产业发展规模不经济以及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增加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的障碍。
四、东北地区产业分工对策
1.培育优势产业。依据资源禀赋优势,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统筹规划,注重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加强区域的产业开发合作。辽宁省在发展蔬菜、水果、花生、薯类、水稻的种植和渔业方面具有优势;黑龙江省在发展小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甜菜、烟叶的种植和奶牛饲养及林业方面有优势;吉林省在发展玉米、大豆、水稻的种植以及肉畜和禽类的养殖方面具有优势。
2.通过大城市功能扩散与都市区建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东北地区已具有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合作的产业基础,如长春一汽、哈药集团等。因此,要围绕大型企业的协作与配套,以产业垂直分工为主要形式,通过大城市要素、产业与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扩散,利用已有的企业集团发展基础,建立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群,以解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区内无序竞争问题,并且能够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区域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3.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与东北亚各国有着天然的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发挥中国东北在东北亚地区的枢纽作用。发挥区位优势,与俄、日、韩、蒙等国家的企业加强合作,可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产业群,共同开发第三国和全球市场。
4.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建立东北各省区农业生态环境、产业分工、城市发展等协调组织,通过各级政府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政府间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杨吾扬梁进社: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地理研究,1994,3
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人文地理,2004,5

相关:

小加工大“名堂”等小加工大“名堂”“生意不怕小,锯响就有沫。这些‘小字号’投资少,技术简单,一学便会。”一位正在卖豆腐的农民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加工20公斤大豆,就能有20多元利润,豆渣还能喂5头大肥猪。胡同村是个离县城只有1..

一个电话带来800万元订单原来,最近一段时间,电脑经常出现屏幕上一片空白的现象,但经过七弄八弄,搞不懂是因为什么又看得见图像了。本来要找人带出去修理的,终因出海太费事而作罢。这次又突然看不见了,老人非常着急,因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定..

上一篇: 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下一篇: 四川省新能源发展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