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经惩罚性关税 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


更新日期:2016-06-30 16:21:58来源:网络点击:532009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竞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产业结构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产业结构变动出现了几大重要趋势。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我们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国家产业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衡量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业结构的竞争力来反映的。因此,新时期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达到一定的协调化和高度化、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它是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的综合。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协调化能力、高度化能力,并且二者能相互融合、贯通,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将富有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能发挥本国优势,从而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使部门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率。而产业结构落后的国家则处于劣势,在经济全球化中会丧失更多利益。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关键时期。这种情况下,深刻认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升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就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原有的传统产业分工格局和发展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与过程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从而使其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联系。同时,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相应提高。开放的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的优质产品率,并逐步降低粮食作物所占比率,提高种植业中蔬菜、水果和花卉业所占比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畜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分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3.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随着高技术的发展,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深化,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服务业比率大大提高。
4.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产业的国际转移并行。随着全球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加速发展微型电子工业、生物工程、光纤通信、激光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新产业,将一些有利于节约本国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护本国环境的产业,以及能充分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和市场,节约劳动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为此,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的国际转移,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5.产业结构“软化”,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时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基本分析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三次产业比较粗放和落后。首先,农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落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物质基础上十分薄弱,土地的负载力沉重,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其次,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加工工业产业素质低下,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如纺织、轻工、煤炭、传统机械制造业等“成熟产业”市场供过于求,生产能力闲置的问题十分突出;支柱产品和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没有起到“领头”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其他行业的结构升级。最后,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质量不高。因此,我国要与发达国家成熟规范的第三产业相对接,不仅差距太大,难度更大。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首先,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很低。2000年~2004年,我国年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9113.84元/年人,年均增长率为11.74%,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其次,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据估计,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国际水平5年~10年,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另外,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缓慢,严重制约了产业技术进步。最后,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速度及质量亟待提高。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这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扩散,对于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结构升级都将造成严重阻碍。
3.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于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因此实现产业政策的倾斜,偏重发展一般加工工业,导致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虚高度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表现为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存在矛盾,基础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工业的供给不能适应加工工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水平偏低。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而技术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化比重低。从国际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看,技术密集度高的机电产业是不断上升的,因其是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所以其增值比重也是不断上升的。而我国机电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偏低,不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加工工业中技术集约化的发展。
4.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地区结构趋同化严重。我国除垄断性行业以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进入过多,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在生产、市场、研究和开发等方面都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不仅造成规模偏小、利润下降,而且导致资源配置不经济、浪费严重,产业集中度长期以来不能得以提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进入壁垒低,同类企业分散化、小型化,因此重复建设严重,产业地区结构趋同化突出。各地区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重复盲目布点,企业间争原材料、争能源、争市场,造成产业结构的大体雷同,影响了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三、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潮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
1.继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首先,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优质、生态、现代绿色、无公害农业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来保持农业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努力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鼓励和支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制造、研发和创新能力。最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2.立足于高起点,制定和实施高效的产业技术政策,提高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随着产业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技术基础、技术能力的较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条件下面临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必须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强化我国产业技术基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改善产业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技术创新,从而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又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升级。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审时度势,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抢占一些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占领这些产业和技术的制高点,培育这些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3.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制造业发达,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从而不断改善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首先,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和流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4.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整但产业技术结构多层次的大国,生产制造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争取主动,赢得市场,就必须把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发挥后发优势,打破对国际比较优势条件的被动适应和对产业结构的被动调整,强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资本要素禀赋结构中的丰富程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李新国等: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韩小威:以全球化思维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孟耀马衍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经济与管理,2005第6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重点.宏观经济管理,2005第2期

相关:

商誉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商誉的内涵商誉是指当购买企业的购买成本超过其在被购买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股权的份额时,应当将其超出数额确认为商誉。其中狭义的商誉是指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杰出的管理人员,..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与探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莱西市2001年以来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表明,此制度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

上一篇: 奥运会经济价值分析及对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借鉴意义
下一篇: 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