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致贫因素及对策研打屁眼 究


更新日期:2016-06-30 07:28:25来源:网络点击:529807
作者简介:
刘倩,山西垣曲人,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简介:
薛龙义,山西闻喜人,副教授,硕导,现在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区域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话题,本文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分析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和导致贫困的原因,了解贫困地区政府部门的主要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致贫因素;政府措施;建议
一、垣曲县贫困区现状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运城市的东北隅,由11个乡镇,188个自然村,23.1万人组成,全县土地面积1620平方公里,居运城地区之首,但山地丘陵面积居多,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97.2%,属运城地区的山区县。“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强农惠农新政策的带动下,垣曲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144元,比上年增长69.7%;但和全省、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仍有差距,分别相差1586元和1541元,贫困问题依旧严峻。
二、导致贫困的因素
1、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统计,垣曲县农村目前有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7.3%。贫困村占到总村数的50%。是运城市人均收入最低县。垣曲县扶贫开发攻坚的任务十分紧迫。
2、主导产业薄弱,缺乏稳定收入。主导产业发展滞后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第一大障碍。在贫困村调研时,干部群众一致反应,当前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产业。有的村根本就没有像样的产业,有的地方虽有一定的产业,但多数有待升级。
3、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要素支撑不足。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偏僻分散的半山区和深山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与外部社会接轨困难,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4、致贫因素复杂,返贫机率较高。自然灾害频繁依然是垣曲县农村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08年的“7·29”洪涝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返贫。自然历史因素和新增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致贫因素更加复杂。全县每年减贫人数大约在1万人左右,而常年返贫人口至少在5000人左右。
5、生产成本投入高,生活水平成本开销高。垣曲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成本投入高,生活成本开销高。物价消费水平,因受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的影响,垣曲县历来较高。
6、农民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事实证明,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贫困的家庭,就越没有能力让他们的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贫困状况的能力就越缺乏,脱贫致富的希望就越渺茫。
三、垣曲县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推进片区开发,建立主导产业。
垣曲县今年规划实施的“三万亩核桃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可使全县11个乡镇90个行政村,,5748户25866人,,人均达到一亩经济林。同时,县委、县政府以片区开发为契机,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建立15万亩干果经济林,实现人均一亩经济林。5-7年进入盛果期后,按亩均纯收入三千元计,可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实施整村推进,改善生产条件。
整村推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其功能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能扶持的村在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近年来,垣曲县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基础的整村推进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到2010年统计,全县已完成整村推进的贫困村3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2%。
搞好扶贫移民,消除贫困死角。
新阶段,该县着力实施的扶贫移民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由于垣曲县98%的地区处于山区,目前全县尚需移民搬迁人口约在万余人左右,也成为当地贫困“死角”,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狠抓培训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垣曲县扶贫办组织了依托鑫源职业培训学校,共计培训406人,转移就业390人,转移率96%。据统计,目前全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到2万余人,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实行低保全覆盖,解决特殊人群的低收入问题。
2010年,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已在垣曲县开展,这是党和政府对这一部分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致贫的特殊人群,在实施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来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条新政策。
四、对垣曲县今后扶贫工作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加深对扶贫开发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目前,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贫困状况的主要特征是相对贫困问题。必须清醒的看到,相对贫困的问题严重存在,贫富相对反差越来越严重,而一些地方只注重发展,忽视占人口比例较小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必须实实在在的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运用各地扶贫开发的成功模式,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平衡发展。
首要问题是瞄准扶贫对象。扶贫政策必须为穷人制定,只有对象准,才能扶真贫。建议新阶段识别贫困户的标准应该准确细致,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
增加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
近些年,中央、省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让我们听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一片叫好声。但市、县两级财政的投入明显偏少。建议省、市、县每年将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列入预算,并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支持造血功能。
贫困地区要脱贫、要致富、要小康,必须以开放式扶贫为根本,以发展产业为第一。目前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产业,发展产业最需要的又是扶持政策。垣曲县贫困村大都位于山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资源很丰富,像干果、药材、牛羊、矿产等。
多部门联动,建立“大扶贫”参与机制。
实践证明,只要多部门各抓共管,扶贫开发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继续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和部门扶贫责任,发挥扶贫部门跨部门的协调职能,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做到资金、项目、力量三个集成,发挥贫困群众扶贫主体地位,共同推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对投入到贫困县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由省政府下文从政策上明确规定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真正形成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同时,对机关企业派出的帮扶工作队,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不懈地帮扶下去,直到整个贫困点达到小康目标。
通讯作者:薛龙义
参考文献:
王晓丽.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长春:吉林大学,2007.
赵强壮.扶贫模式演进与新时期扶贫对策探析.西部学刊,2013,2:19~24.

相关:

浅析公地的管理作者简介:邢燕玲,女,198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专业: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摘 要:公共池塘资源 是一种所有人可以共同使用整个资源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即不具有排他性。..

浅析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负担◆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大任务之一。然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失及由此造成的农民负担已成为困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症结所在..

上一篇: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差异化战略选择
下一篇: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