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浅议公平及其大虫模型 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日期:2016-06-30 07:02:31来源:网络点击:529651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效率;二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强调公平;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淡出中央文件,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可以看出,主要的变化表现在对“公平”的政策定位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效率问题上我们找到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产生效率的源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由。但在公平问题上却始终缺乏一只属于公平自身的“无形的手”,因而保持公平的力量只能是自上而下的强加,这就使得如何解决“公平”问题变得困难许多。本文试图论述公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公平与效率 伦理 市场 制度
一、“更加注重公平”问题凸显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是我国政府和理论界一直予以重视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中共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我国政府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效率与公平观,“更加注重公平”问题的凸显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自古以来,公平就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曾将公平划分为法律公平、政治公平和道德公平。现代西方学者主要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天赋人权三方面去理解公平内涵。
在今日中国,社会公平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诸多不公平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纵观中央政府文献及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社会公平问题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城乡关系失衡、地区关系失衡、阶层关系失衡、干群关系失衡、贫富关系失衡。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会全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事实表明,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社会不公平感普遍存在且也逐渐增强了。人们在评价生活水平时是以个人的今昔情况做比较的,而在谈论社会是否公平时则不相同。由于贫富差别的客观存在, 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的困扰, 因此人们在感受是否公平时又有一种相对剥夺感, 认为社会不公平。
关于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公平感下降的情况,在这里,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给出如下“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水平对比”图,可以为我们从直观上进行一点说明。“人均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效率”,而“人均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公平”。之所以没有选择“人均收入”,是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消费的,只有转换为购买力的收入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平”这一感知。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线与“人均消费水平”线呈逐年扩大趋势,这从“两者差值”线的逐年递增可以看出来,更为明显的是“两者差值”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高于“人均消费水平”线并逐年扩大,说明“人均消费水平”的增加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社会发展成果没能惠及到广大群众,明显将导致“公平”感知的下降。如图:

二、一种更为全面的公平观点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效率;二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强调公平;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淡出中央文件,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一设想或者是由于贯彻力度不够,或者是由于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一直未能有效地抑制住分配不公状况乃至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并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是非常必要的和适时的。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公平概念的提法不同,这里不再是侧重于提到分配领域的公平,也不是片面的强调某一种公平观,诸如平均主义公平观、机会均等公平观、收入大小差异公平观、效率一致公平观、按劳分配公平观。而是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公平”这一提法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期盼,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公平观。
三、影响公平的主要因素
这种更为全面的公平观念的提出也为我们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一般而言,“效率”问题看来似乎比较容易解决,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上,都是做的很成功的,但在处理公平的问题上,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之所以如此,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在效率问题上人们找到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因而产生效率的源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由,有一种自动调节的能力。但在公平问题上却始终缺乏一只属于公平自身的“无形的手”,因而保持公平的力量只能是自上而下的强加,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这就使得如何解决“公平”的问题变得困难许多,它缺乏了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是否就没有属于公平的“无形的手”了呢?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我们都能找到一些属于公平自身的“无形的手”,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调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发的,之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因为遭到了人们“有意”的忽视。
结合新时期的更为全面的公平观的论述,属于公平的“无形的手”,也即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伦理、市场、制度。
1.公平与伦理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历代农民起义也将公平作为自己的核心诉求,如《天朝田亩制度》中就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在古希腊,最初的公平观念来自于对不公平的社会关系的调节。柏拉图认为公平等同于正义,他指出,所谓正义,即是一切正当之人、事物与行为之间完全公平。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公平原则从形式上系统地表述为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对待。正因如此,虽然国家和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状态和法律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公平作为至善则始终如一。在现代法律制度中,公平也是其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原则。对公平的关注跨越了文化、宗教,以及哲学传统的界限,成为深深植根于人类心中的基本偏好。这表明“公平”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基本价值,表明“公平”不仅仅是与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平”问题首先是一个伦理问题,忽视这一点对于公平的理解必将是偏颇的。
社会公平意味着整个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承认并保证每个人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机会是平等的。也就是要求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给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是平等的。劳动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等不能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这应成为该社会之制度和秩序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公平调节机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长期看,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社会公平调节机制的目标内容。
2.公平与市场
公平虽然是一个与效率相对的概念,但不是割裂开来的概念,效率的实现需要市场,在现代社会中,公平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市场,市场也是有助于实现公平的一只“无形的手”。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其目的不仅在于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在于建成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市场对公平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平问题本质上仍是一种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的评价,而效率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资源配置优胜劣汰的结果,它提供现代社会公平所需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基础,效率公平因而客观上成为社会公平的基本内核,成为社会公平观念的内在规定性。
其次,效率来源于竞争,效率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均等、竞争公平,后二者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投资主体进入市场进行选择和竞争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公正的,公平竞争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强制而有效的保护,并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础。
3.公平与制度
随着我国贫富分化情况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政府加大力度, 控制收入分配, 保证“分配公平”, 来解决社会日益加大的贫富分化问题。然而, 正如已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冯.哈耶克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向我们发出预警信号时认为的那样,在这些表面看来“十分合理、十分正确”的要求中, 却隐藏着“十分危险”,“分配公平”有可能导致我们重新误入计划经济的陷阱。同时他还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才是社会公平的惟一正确的诉求。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说明市场竞争本身不仅会存在破坏效率的因素,而且会因产生大量失败者而出现不公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看,改革开放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动,因而出现了新的不公平问题,主要是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贫富出现了严重分化。这种社会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对改革构成了日益明显的威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能否建立起社会公平的有效调节机制,决定着改革的最终成败。调节社会不公,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按照效率公平的要求,从规范政府行为入手,构建起公平合理的制度体系。
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的道义追求,在制度安排上,现阶段主要应该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四个方面入手: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社会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所以,社会公平必须围绕人的权利来展开,首要一条是尊重和保障人权。机会公平也称起点公平,指社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是实现权利公平的前提。规则公平与过程公平密切相关,指社会运行的各项规则具有合理性和统一性,规则公平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分配公平也被视为结果公平,主要指每个劳动者都获得与其劳动和贡献相当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最直接的和主要的依据,因而成为社会公平的具体标准和归宿。
四、小结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的、更全面的公平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我国政府在认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的进一步深化。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笔者是从调节“社会公正”的“无形的手”这个角度展开论述,认为伦理、市场、制度三大因素是影响公平的主要因素,因为它们的存在更具有稳定性,而且在这些方面得以完善以后,是可以起到限制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不合适干预的。当然在这方面的看法还是浅薄的,笔者还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周为民.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误解应当澄清.中国经济时报,2002~09~21
秦 晖:市场经济的昨天与今天.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徐友渔:关于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南方周末,2000~02~25
唐 宁:民工不是奴隶.南方周末,1997~01~17
汤玉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
齐明山:公共行政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任 荣: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公正.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 :38
彭名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128

相关: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摘 要: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发展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经济下行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困难的同..

区域木材市场电子化改革启幕随着木材贸易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一个新的现象值得关注——因交易方法原始而经常无法准确统计交易量的木材市场如今开始告别传统粗放的流通模式。去年9月,同家林业局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正式批准设立中国木材电..

上一篇: 现行会计模式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比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