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民族脚踏阴阳 小省的民族大教育


更新日期:2016-06-20 10:55:29来源:网络点击:499492
走进南昌工学院,九曲桥、春和桥、景明桥……一座座精致的桥梁令人记忆深刻,他们在传递江南水乡之美的同时,似乎在诉说着南昌工学院历经曲折终迎来春和景明,又像在告诉我们“桥”是南昌工学院的骄傲。
二十六年来,不断奋进的南昌工学院为中西部学子圆梦构筑了一座立交桥,为来自各地的民族学子成才搭建了一座育人桥,为各族学子浇筑了一座团结友爱之桥、连心桥,为学校与各民族学子的未来绘就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倾力构筑“立交桥”
走进南昌工学院,我没有感受到如百年名校的厚重历史,但却体会到这所矗立在红土地上的民办院校的坚忍、包容和创新。
古人云:“初生之物,其行必丑,其神也旺”。作为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南昌工学院自身发展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为了圆“让想读大学的孩子都能有学上”的梦,省委原书记傅雨田为首的一批老同志于1988年创办了赣江大学。学校创立之初,校舍是租用的,教学设备大多是通过协议与公办学校共享;外部还面临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有如清代“武训办学”。但南工人却以“武训”的执着,以俭立校,以艰励志,在坚忍包容中创新,在教育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向梦想前进。
2003年,南昌工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此开始为中西部学子圆大学梦构筑“立交桥”, 填补了江西省民族高等教育的空白。
然而,南昌工学院与民族教育的结缘并非偶然,这所民办院校自创立起就深深刻上了民族情结的烙印。学校创办者傅雨田就是来自锡伯族,现任董事长王斌更是民族教育的有心人,他经常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依靠教育为先,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是强国的先决条件。民族人才的培养,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最直接推动力,对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学校先后投入16亿元,在一片荒芜中建校园,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在探索实践中,深化改革强内涵,努力构建了一所融普通本专科教育、少数民族本专科教育、新疆和西藏中职教育以及民族特项培训为一体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为民族学子成才搭起了一座多层“立交桥”。学校先后面向民族地区招收并培养54个少数民族的各层次学子40000余名,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数百所部属、省属本科院校培养输送合格预科生近3万名,在民族小省办了民族大教育,为中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中西部开发和建设的生力军。
2009年,南昌工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同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视察学校时高兴地说:“感谢民营企业家办了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学校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很有特色”;2012年,被中宣部、统战部、国家民委等部门批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2013年,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专门批示:“一定要更加重视,继续关心支持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办学和管理工作”;同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
倾心搭建“育人桥”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为了让民族学子健康成才,“南工人”可谓用心良苦。为了服务学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与教学有关、与学生有关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中。走进校园,我没有看到宏伟的校门和行政楼,却看到了拥有100万余册图书、四百余种期刊和报纸、丰富电子图书期刊资源的图书馆;教学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亚洲第二长的教学楼;全国高校最大的清真食堂;包括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实验室的基础实验大楼;设备先进的现代机械加工中心、电子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信息实训中心、文管实训中心等多个大型实训实验室;节次鳞比的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公宿舍……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断添置与完善,南昌工学院更注重内涵建设。
学校先后建立了博士工作室、豫章书院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以及多个创新研发工作室;积极开展“赣江讲坛”、“学术讲座月”等专项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主动走出去,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院校开展科研学习、交流活动。
当前,学校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和教育部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和魄力,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校企合作,补充完善办学条件;并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实际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江西,紧贴中西部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人才需求,深度推进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模式,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专业技能突出、理论知识到位、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并围绕“突出民族团结,追求思想进步;突出语言及人际交流训练,追求适应大学生活的健全人格;突出文化知识学习的训练,追求达到对接院校入学水平”的目标,全面实施民族预科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优良的民族预科教育体系;倾心为民族学生成才搭建“育人桥”。
同时,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一些有特长的民族学生,还重点突出培养。阿依本·哈那什是一名在校的哈萨克族学生,他十分爱好电子产品的创造发明,学校得知后,专门安排了专家教授指导他,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012年,阿依本发明了一款多用充电器,并在2013年3月27日成功获得专利。
倾情浇筑“团结桥”
维族、藏族、蒙古族、羌族、傣族、苗族……行走在南昌工学院,我看到,来自全国50余个民族的学子来往穿梭于校园,他们带着不同的信仰和习俗齐聚于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民族小省江西勾勒出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在这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了激发民族学生团结进步的意识和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民族学生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将党的民族政策融入校园文化。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纳入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手抄报、民族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多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民族班学生与其他班学生班级联谊、结对子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活动大型展览等,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来之不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大团结观念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回族学生毛国俊在参观完江西省博物馆后写道:“江西厚重的人文底蕴,藏在青铜鼎中,藏在八大山人图画中,藏在红军的破旧草帽中。这一天的参观经历给我留下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珍惜现在,更看重未来……”
倾爱打造“连心桥”
“在这里除了收获知识,最值得我珍惜的是校园里家庭般的温暖和同学间的情义。”和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毕业的僳僳族学生章皓迪一样,每一个从南昌工学院毕业的学子对母校都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情缘。用真情关爱去呵护每一位学子的心灵,让他们沐浴到“家”的温暖,这是南昌工学院在教育教学之余不变的追求。
家之美:“这里的江南美景着实吸引我”
波光粼粼的“天鹅湖”、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别具韵味的拱桥……南昌工学院校园内的一派江南水景令人心旷神怡。“记得刚来工学院的那天,尽管一路的颠簸和不适应的天气让我有所抱怨,可走进校园后,这里的江南美景着实吸引了我。”白族学生王维雯告诉记者,当时看着校园美景,瞬间让她对未来一年的预科生活充满了期待。
王维雯说,吸引她的除了校园里美丽的景色外,在南昌工学院的一年,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她对各族文化有了不少的了解,“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好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及风采,我不用出校门就能领略不同民族地区的‘美景’。”
玛依热·图尔迪来自新疆库尔勒,是该校民族教育学院的学生, “学校虽然没有代表 “门面”的壮观校门和气派的行政大楼,但它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我们营造了最美的‘风景’。”她向我说道。
家之乐:“在这里,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在这里,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阿斯耶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由于能歌善舞,她走进了学院团委的民族歌舞团。记者了解到,这支歌舞团包括新疆歌舞队、藏族歌舞队、民族器乐队等多支演出队伍,数百名汉、藏、满、土等多个民族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参与其中。
另外,从奋力拼搏的运动会到灵感百出的艺术节,南昌工学院还有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充满青春气息的音乐协会、强健体魄的跆拳道和散打协会、诗意盎然的文学社等等,都展示着南昌工学院的多姿多彩。“在这里我们有一个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和逐渐成长的机会。”
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火把节……在每个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期间,学校都会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学校领导也都亲自和各民族同学欢庆一堂。
家之味:“吃家乡的菜,听家乡的歌”
南昌工学院一贯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各少数民族习惯的不同,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配置了一系列生活基础设施。
“考虑有清真饮食需求同学的情况,学校投入1200万元,兴建了6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0余名学生就餐的高标准清真食堂,并且全部聘用维族、回族的红、白案厨师。”据南昌工学院相关领导介绍,学校还为民族学生建有专门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和沐浴场所。
环顾这座具有浓郁伊斯兰文化风格的建筑——清真大餐厅发现,餐厅四周用传统维吾尔族建筑花纹和艾得莱斯绸图样装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据介绍,这是江西首座高标准的清真大餐厅。
“餐餐都能吃到地道家乡风味的饭菜,每次吃饭都能让我找到‘家’的感觉。”斯琴达娜是民族教育学院13级预科15班的学生,来自遥远的内蒙古。她告诉我,徜徉在美丽的校园里,还常常能听到《蒙古人》、《鸿雁》等蒙古族歌曲,餐餐都能吃到具有家乡风味的羊肉和牛肉。“能吃到家乡的菜,能听到家乡的歌,感到特别亲切,想家时也有个寄托。”
家之暖:每年数百万元助学生完成学业
据了解,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南昌工学院每年都会拿出数百余万元,通过实施“奖、助、贷、补、减”等助学政策,帮助学生解决学费问题。
“学校每年编制招生计划时,将1/3的计划投向西部十省一市民族地区,对所有民族学生学费予以优惠。”据了解,仅近三年,就为各类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奖学金409,000元,助学金939,200元,专项困难补助416,500元,减免学费404,740元,使近5000名少数民族学生受益。
除了学校的助学资助外,学校还给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在清真大餐厅内,香喷喷的烤羊肉味扑鼻而来,一位维吾尔族女“服务员”,笑吟吟地端上来一盘烤羊肉串。据介绍,这位“服务员”是新疆班的学生。餐厅开业后人手不够,就在学生里招了10名新疆籍贫困生当服务员,每天下午下课后来餐厅服务。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牧区,既可勤工俭学,又是社会实践,一个月不用交饭钱,还能挣300元,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这个工作学生都愿意干,还要竞争上岗呢。”
“雅安地震后我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危,在学校的帮助下,包括我在内的14名雅安籍学生都很快与家人取得了联系。”四川雅安女孩傅茜激动地说,在南昌工学院的校园里,她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学校的资助和关爱,使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感受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点滴折射彩虹桥
身处这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浏览着该校校史陈列室,我不由得感叹:南昌工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专科到本科教育,一座座奖杯,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无不凝聚着南工人“坚忍,包容,创新”的南工精神。
在南昌工学院虽然逗留的时间不长,但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教师眼中透出的慈爱以及那深藏在朴素大门后的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场景都预示着这朵红土地上的奇葩必然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也必将成为民族学子圆梦的彩虹桥。

相关:

小本创业,轻松月赚万元【编者按】本刊于2014年7月份刊登了一篇《美美“易容贴”,赚钱更容易》文章,颇受投资者关注,每天编辑部都会接到大量的投资者的咨询电话。但在接听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投资者对于这个产品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记者决..

彩色橡皮筋如何编出千万生意几百条彩色的橡皮筋,加上一套DIY编辑玩具,就能创造出千万级美元的大生意?没错!彩虹织机发明人吴昌俊,在辞职创业后,专门做起了彩虹织机的开发制造、产品升级和推广销售工作,一跃成了千万级财富公司的CEO。这全部..

上一篇: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中国·达茂)
下一篇: 达茂人:草原英雄小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