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从电机型号大全 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视角诠释和谐社会理念


更新日期:2016-06-12 09:41:25来源:网络点击:386300
有关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的流行话语,本文将以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为理论分析架构,借用希望哲学的潜在性、需要、期待、可能性等范畴,从哲理的高度诠释和谐社会理念。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及和谐社会理念都是学界同仁常讨论的话题,本文的特色在于二者的结合方面,这是一次从希望哲学的角度审视和谐社会概念的新尝试。
布洛赫希望哲学和谐社会理念
恩斯特·布洛赫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哲学命题。本文无意深入探讨希望哲学问题,只欲以希望哲学为分析工具,从哲学理念的高度解读时下中国学术界流行的和谐社会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同仁从不同角度、层面立论,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应该说这些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从希望哲学的角度诠释和谐社会理念,这方面的讨论目前还很少。本文力图以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为依据,去解读和谐社会问题,以求从形而上的角度把握和谐社会概念,为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贡献绵薄之功。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新的形而上学学说,其立论基础是“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尚未”的英文表达形式为“not yet”,意思应为“尚不是”、“还没有”、“还不是”等等。从布洛赫的思想来看,“尚未”并不表示绝对的“无”或简单的“没有”,而是指目前尚未存在或尚未生成,但面向未来正在生成、可能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东西。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同,尚未存在的存在论不是追问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于什么,而是探究尚未的、未来的存在是什么,即追问世界过程、物质运动、社会变革之中的趋势——潜能。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使用内在倾向性和需要、期待与可能性、希望与新奇性等范畴对其希望哲学进行逐层深入地揭示,本文将采用这些范畴为分析工具来诠释和谐社会理念。
一、内在倾向性和需求
“内在倾向性是指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一种潜在的目的和能量不断向外扩张,从而使事物处于由于内驱力而不断生成的状态,使世界充满了作为内在的倾向、目的和能量而向外扩张的尚未完成的东西”。布洛赫认为人存在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人的需求,人的生存总是受各种各样的需要所驱动和影响。人的需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搭建的梯级架构。事物的内在倾向性及人的需要不断驱动人超越现存,向着未来的理想目的地迈进。
和谐社会,从涵义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狭义的仅指人与人及其社会诸系统的和谐。“理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观念和思想,而是高度抽象、处于最高层次的观念和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理念作为一种概念或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对客观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指导某一领域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尺度,是该领域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和谐社会理念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人们的思维进路、价值定向和行为常式,左右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进程。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形态,产生于社会状态的流变过程之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理性思维所达到的水平。人作为万物之灵,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人造的,和谐社会作为高度抽象的理念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是人所赋予其上的内在规定性。换句话说,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概念还是和谐社会的理念均不是先在的,皆因人的需要而构造出的。客观地说,以人的需要来说明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生成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如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从人的需要出发说明人的历史运动的。和谐社会理念作为我们永恒的价值追求,它是一种“尚未存在”的事物,尽管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还有遥远之途要跋涉,但它毕竟像指引航船的灯塔一样,照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期待和可能性
从内在的倾向性和人的需要的分析中,布洛赫又引出期待和可能性范畴,他把人受各种需要驱动的状态界定为“期待”。期待和可能性是布洛赫希望哲学的一对核心范畴,这对范畴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内在结构,具体地展示出希望的基本内涵,换个意思表示,期待在某种意义上即为希望的同义语。布洛赫认为,由于各种需要的驱动,指向未来的期待总是人存在或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纬度,即是说,人是期待的主体,不会永远满足或停留于现存,而是会不断产生超越现存的期待意识。和谐社会理念作为对以往社会发展理念的扬弃,来源于人作为会希望的灵智动物不满于过去和现在的存在而产生的对未来优良社会生活的期待意识。和谐社会虽是尚未形成的东西,缘于人的期待总是指向某种“尚未生成”的东西之故,它现在不存在,但不排除将来不存在,很可能是未来社会演进的目标。和谐社会理念作为一种期待意识,不会指向既有之物,而是聚焦于未来可能会存在的东西。因此,希望既是已知可预见的期待,也是对既成现实的预先超越。
前已论及,构成人存在的本质纬度的期待不是指向某种现成给定的东西,而是指向某种“尚未生成”的东西。这种“尚未生成”的东西并不呈现为纯粹的无,而是表现为可能性。基于此,可能性范畴同期待范畴一同构建起人的基本生存模式。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已完成的与给定的,而是在同人的活动关联之中作为一种潜在性而生成。人的期待意识应当指出这种可能性,只有朝着这种可能性领域扩张与推进,人的真实存在及人的历史才能得以展布。和谐社会理念作为一种潜在性期待意识,不是立足于实然之物,而是指向目前还未生成的社会状态。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唯有向着这种可能性领域积极施予能动的创造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本真状态将得到完全展现,人类的历史亦将得以铺开。由于和谐社会理念天然地具备超越意识,本性具有对未来可能存在的社会形态的期待意识,人在期待意识的驱动之下,将会以积极的姿态超越既有,把世界创建成人类的家园,也就是布洛赫所谓的“世界的人道化”。
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基点在于人本身,它不仅要把人当作乎段,更将人视为目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是为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同于生物界的丛林竞争法则,和谐社会理论透射出一种人文关怀,和谐就是一种终极价值关怀,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一个准则。这既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体现,也是人类文化追求的一个普遍道德价值理想。
三、希望与新奇性
由期待和可能性所构成的这一生存结构,进一步抽象就逻辑地推导出布洛赫的希望范畴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新奇性范畴。布洛赫认为,希望无所不在,它同人的存在息息相关。因为人的期待意识指向客观真实的可能性,牵引着人的希望的正是这种可能性。这种真实的可能性指向尚未生成的东西,即是说,它是作为某种“新奇性”而存在的。人受到此新奇性的驱使,激发起人超越旧事物,创造新事实,实现自己价值的激情。在此意义上,人方才成为希望和创造的主体,这个主体面向未来,面向新奇的开放的可能性领地推进。这是人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因为心中存有希望,并深深地认定希望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尚未存在的和谐社会,对现有的人充满了新奇性。为了破解好奇心理以及实现自己的美好夙愿,实践着的人必将迸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跨越现有,开拓未来的理想王国。
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是希望的重要特征,那么,“希望会成为失望吗?”布洛赫的回答是:“当然会!而且会变成极其深痛的失望!”因为希望指向未来的可能之域,它不存在于现存事物之中,而存在于未来事物之中。和谐社会是人们所希望的东西,在其没有实现之前,只能是虚拟的而不是现实的,它可能在现实中出场,也可以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和谐社会作为人的希望不会自动实现,在实现这个希望的过程中可能还要经历许多挫折和失望,但不能因为挫折和失望,就丧失对和谐社会的期待,更不能消极地通过放弃希望去摆脱失望。希望总是革命的。希望使人不满足于和不屈从于当前在场的现实,人只要活着,就应希望着。“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希望把尚未现实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把尚未在场的东西转化为在场的东西,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劳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超越现实,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正因为人的超越、挑战和创新的实践活动,和谐社会才能从有希望的希望化为客观真实。四、具体的希望:和谐社会的实现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被各种各样的激情与渴望驱使的,而希望是人的各种激情与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使人的生存直接指向未来,指向丰富的可能性,即“尚未存在”的东西,它促推着人展开自己的生存和历史。希望使未来向我们开放,因而人是希望的主体,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是尚未生成的实在进程的核心。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参与,和谐社会能否由可能性化为现实,人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和谐社会理念坚持的价值基点是人本身,人既是乎段,更是目的。作为社会进步的理论指南,和谐理念是一个社会理想国的探索之路,它表现出了一种更高的道德和理想境界。
希望哲学的作用是每一个当下社会憧憬未来的依据。人类是由希望支撑着的,对未来的希望意识决定人类今后的发展方向。人类应当对未来抱有希望,没有希望人类就归于灭亡。正是在此意义上,布洛赫强调:“对于救世主弥赛亚必将降临的信念是关乎人间和天堂的思想精华:借助于它,不仅人间,而且天堂也就不会糟了”。为此,布洛赫勾画了若干种乌托邦,在这些乌托邦中,他更重视政治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因为它们指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按照他的希望哲学的观点,对更美好生活的梦代表着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向,乌托邦是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变本质。“真正的人类精神的建立最终是以人类希望的极大的满足为前提的,而希望的满足又与物质利益的满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人类最根本的希望是与物质欲望密切相关的”。据此可知,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间不乏思想上的相通和理论上的对接之处。
社会的进步也必须依靠希望的动力与乌托邦精神。人们对社会进步的希望,必然伴随着对新的社会前景的理论假设。没有理论假设,就没有希望,社会也不可能进步。当前我们社会发展的机遇可谓千载难连,只是人们的思想亟需多一些超前想象。假若一味强调现实主义,死死地把当前在场的东西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下,我们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人生的希望有大小高低之别,人生最大最高的希望应是希望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万物为一,这种希望乃是一种崇高的向往,它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支撑。
还应必须指出的是,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一方面,希望哲学精神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这种批判渴望新生活,敢于向旧的价值秩序和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发出挑战;另一方面,希望哲学体现了对一种尚未实现、尚未成为现实的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它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是我们存在的超越性维度,是我们的良知与救赎。“现实世界是一个虚假的世界,种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把我们下降成为动物,使其丧失了对未来的渴望,而希望哲学精神的复活将导致一场彻底摧毁虚假世界的战争,这一精神的复活就是对于现实的虚假和罪恶的宣战”。就此意义而言,希望哲学的功能是探索可能的东西,批判现存的东西,提供每个社会憧憬未来的依据,促进人类自我更新和改善。因此,希望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完美的形式,也在于其批判的功能。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所以成为现实中国社会的共同话题,其原因在于现实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很和谐的社会,中国人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集中表现之一的就是生命存在的不和谐,表现为精神的焦虑、信仰的迷失、价值的失范、人格的分裂、希望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代价。作为对这种代价的反思和超越,和谐社会理论主张克服这种现代性追逐过程中的弊病和矛盾,最终塑造现代社会中的和谐之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换句话说,和谐理论最终落脚点就是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中实现人的和谐、自由与全面发展。那时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人自身从异化中摆脱出来实现自由的理想,在人达成与社会、自然、他人矛盾的和解中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自由。从这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理念就是一种希望哲学。
参考文献: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
沈根华: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实事求是,2009年第2期
Ernst Bloch,Literarische Aufsatze,Frankurt a M.,1985
张世英:希望哲学.学海,2001年第3期第6页
Ermst Bloch,Das Prinzip Hoffnung,3Bde,Frankurt a M.,1973
孟海: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动态,2005年第12期第16页
张羽佳:永远的乌托邦: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的解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9页
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06~27

相关:

[家常菜谱]解密舌尖2#家常#陈皮红豆沙 家常菜谱本文参加美厨学院“解密舌尖2我敢来挑战”征文,豪华厨具等你拿!专题地址:http://sohuchi.blog.sohu.com/302560988.html前段时间, 《家常》播出时,鱼看到了那熟悉又经常让人忽略的红豆沙,虽然只有几秒钟的镜头....

美国防长人选难产 评论称因奥巴马政策难执行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中央社”28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黑格尔请辞,继任者仍未确定,评论多认为,白宫难以执行的政策才是问题主因。而多位出身五角大厦的可能人选,有的是过去未获奥巴马的青睐,如今又浮上台..

上一篇: “心目影院”:一个盲人的桃花源
下一篇: 大马交通部长廖中莱:搜寻MH370仍是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