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规模经济\产业集聚与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国际分工


更新日期:2016-06-03 05:47:08来源:网络点击:342816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变迁,学术界试图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然而形势的改变,是否还可以用以前的理论解释,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本文将说明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和国际分工的含义,用其三者之间的三角体系来解释现在发展的新形势,从而说明贸易理论的可延续性和新特点。
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10-0030-01
1引言
当前国际形势不断改变,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一些理论似乎已经不能解释现今的态势,在提出异议的同时。引发出对原有理论的重新思考,但很多理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经久不衰。 最初,提出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的“外部规模经济”。萨缪尔森认为企业生产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对于集聚的研究。认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关键因素。则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之后,引入空间经济思想进行分析,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观点,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改进是分工的结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形式不断增多,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理论不断兴起。本文试图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和国际分工三者形成的三角体系。来解释当前发生的新形势。同时说明贸易理论的可延续性和新特点。
2三角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形态不断转变,规模经济、产业集聚与国际分工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三角体系,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支撑。
2.1规模经济与国际分工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资源、技术和消费偏好的差异是形成分工的根本动因。克鲁格曼则认为是由于各国国际分工中所固有的优势。例如飞机制造需要大规模生产,以至于世界市场最多只能容纳为数不多的制造者,即使日本与美国之间没有差异,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客机。 而今,大规模生产形成的国际分工不再是主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下降,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生产不再是大规模作业,而是形成一条外包产业链,这是否否定了原有理论?
笔者认为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原理论并不违背。视角可以由原来以企业为对象,扩展到以行业为个体。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企业的生产规模缩小,但企业经营的规模却不断扩大。企业能在自身规模减小的条件下获利,避免了企业“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避免了生产产品单位成本过高,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企业放弃了自身内部的规模经济,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借助行业、产业优势从而产生的企业优势,进而使不断深化分工成为一种新趋势。
2.2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 现在,企业自身的规模报酬递增不再是其生存之道。各地区的生产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一一种新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式。基于此产生了一个疑问,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运输行业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降低了成本,地理区位应该不再成为集聚的因素,这是否与当今产业集群的形成构成悖论? 笔者认为,该种情形并不矛盾。成本降低并不代表O成本,仍然存在“冰山成本”,资源的有限和人们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等因素使得各地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如火如荼。同时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共享效应远远大于物流运输业所降低的成本。以昆山笔记本电脑整机生产为例。几乎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在昆山当地找到生产厂家,并且在半小时内供给到位。这说明,即便是交通物流业飞速进步,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仍然吸引着企业“扎堆”生产,产业间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所获得的效益无形之间不断的放大,从而使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形成了稳固的依赖性。
2.3产业集聚与国际分工 产业集聚使得分工不断加深,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区域分工亦或者是各行业分工。“制造工厂”的中国已将原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缩影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
温州的打火机制造业和丹阳的眼镜业都是典型案例,其产量已经达到世界总量的90%。国际分工的格局似乎成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格局,各区域生产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聚集。相关产业的企业进驻同一区域,伴随着附属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进驻,产品价值链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分工就越有可能加深,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步演化为地域分工的格局。究其根本,产业集聚本身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产业链中,若干配套的企业与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集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分工的内生演进促进了产业集聚分工网络的进一步演进与发展,产业集聚演进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国际分工向区域分工不断演进的过程。
3结论
通过对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和国际分工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新型的三角体系日趋完善,也看出了国际贸易的演变过程。阶段一:各国企业依靠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阶段二:各国企业逐步走向跨国公司,通过外包使得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逐步缩减,同时使得各行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不断增加。阶段三:各行业规模和分工不断增加使得企业逐步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阶段四:由产业集聚效应和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格局的国际分工逐步成为中国的区域分工。
企业不再追逐自身的面面俱到,而是将各个生产环节、产业链进行分解,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专业化分工模式使得企业原有生产规模减小,同时各行业分工后的企业形成“小而精”。即便是在物流信息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时,仍然选择产业集聚。无论是国外投资还是本土企业的壮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使得国际分工的边界不断的淡化,最终表现出目前的区域性分工。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和国际分工构成的的三角体系正呈现出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

相关:

宏观两难决策步入关键阶段由“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全面过渡,决定了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选择开始进入关键阶段。可能出现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如何进行两难决策就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宏观经济将步入..

重回跑道罗国伟的3年新政能否帮助家乐福夺回中国市场第一的宝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家乐福,这家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商都将在中国进入提速发展阶段。第一个信号来自家乐福中国;5月底,业内传出家乐福有可能收购在河北省..

上一篇: 十亿美元豪宅
下一篇: 重庆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逆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