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企业社会责免费成人网 任观的演进与发展:一个企业理论的视角


更新日期:2016-06-03 05:42:19来源:网络点击:34275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观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而发展的,企业理论的每个流派都基于自己的假设逻辑提出了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文章沿着企业理论演进的过程,先后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理论假设逻辑,并归纳出其各自的社会责任观。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理论;演进
进入20世纪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利与多德两位著名经济学教授曾经就“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论战,这场论战持续了二十多年,最后以贝利承认多德的观点即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而告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争论的核心转向“企业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此问题上不同学派的观点纷呈而出,引导着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对于企业的社会功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本文拟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角度,沿着企业理论演进的过程,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发展进行一下梳理。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以各流派企业理论的逻辑为基础的。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再到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过程。正如科斯所言,“经济学家们在建立一种理论时,往往忽视对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是必要的,这不仅因为它有助于防止那些由于缺乏对构成理论基石的假设的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而且也由于在相互冲突的假设集中进行正确选择对经济学极具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逻辑假设以及其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 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其企业社会责任观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企业被抽象成为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的思想体现得很明确,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所有者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静态优化理论,隐含地假定当事人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产权界定清晰、市场运行零交易成本、行为人具有完全理性等。在这样一种分析中,既没有不确定性,也没有企业家;既排除了制度、组织、时间等因素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也没有解释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因此,这种企业理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标准下,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要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然而,来源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关于企业行为的这种假设标准,虽然在200年来依然稳立不倒,在实践中却从来没有没有被无条件地实行过。就连亚当·斯密自己也承认,由于社会的原因,有无数的例外。这种“例外”,指的就是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不得不考虑其他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其企业社会责任观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是在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反思和不满中发展起来的。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被公认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科斯在这篇论文中,试图用交易成本概念揭开企业“黑箱”存在、运行的秘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沿着科斯的研究传统发展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基本框架,成为当今西方企业理论的主流。虽然这些主流企业理论本身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在总体上却大致具有一些相似特征,杨其静将其归纳为“股东利益至上观”和“资本强权观”。
1. 股东利益至上观。主流企业理论通常用“剩余索取权”来标识企业所有权,并且先验性地认定非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剩余索取者”。在该基本假设下,“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就等同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投资者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承担者,最需要得到保护。
2. 资本强权观。主流企业理论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并且先验性地假设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是所有权力的基础和来源,从而将非人力资本的投资者视为企业的权力中心。“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够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雇员将倾向于按照他的老板的利益行动”。在这种假设下,非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是拥有了某种超级权力的委托人:他们聘请或解雇企业经理,选择和设计企业主要的契约和制度,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者能够按照他们的意志行动并为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服务。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观点,都将企业看做是非人力资本投资者的企业,因此,主流的企业理论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股东的企业理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股东,因为他们被视为企业契约关系的起点,是最终的委托人,是权力的中心。在这种理论逻辑下,寻求最大化股东利益的契约和制度安排也自然成为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属。而这一点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近似。
因此,主流企业理论的假设逻辑决定了其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主要特征是:“股东利益至上”。米尔顿·弗里德曼是坚定地支持“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代表人物,他明确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是极具颠覆性的学说,会严重动摇自由社会的根基。”而这种“游戏规则”,据他后来陈述,“都体现在法律条文和伦理惯例里”。他认为,企业具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在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为股东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三、 利益相关者企业理论及其企业社会责任观
主流企业理论“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在实践中逐渐受到质疑,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挑战主流企业理论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发展过程如下: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也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弗里曼的观点与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不谋而合,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赞同,并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关于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一个标准范式。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压力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以上理论的逻辑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企业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看来,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程度,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企业对于社会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四、 小结
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逻辑假设是:追求既定资源下所有者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观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对所有者的经济责任。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尽管从揭示企业的本质和存在等方面比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在企业所有权问题上跟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强调投资者在企业所有权上的绝对主导地位,由此产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也是表现为“股东利益至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个关键论点就是弱化了股东在企业中的所有者地位,认为股东只是进行了非人力资本投资,不是唯一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和雇员等利益相关者也都对企业进行了特殊资源的投资,也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在作经营决策时,不应当只考虑股东利益,而应当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其社会责任观是:企业应当主动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综上,随着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所有权观点的演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也相应从单纯追求所有者利益的一元化观点发展到了平衡利益相关者多方利益的多元化观点。
参考文献:
1.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7.
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8-59.
3.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8.
4.Blair,M.M.Ownership and Centra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Brooking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1995:223-224.
作者简介:符正平,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晓慧,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07-10-18。

相关:

搭建预算绩效新体系预算绩效管理从中央、省级层面逐步向市县级层面扩展,各部门和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部门实施了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全过程的预算绩..

财政的无奈错位提到“突击花钱”,好多财政主官们都会告诉记者,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只是用词难听了些。一些财政厅长和记者悉数了年底“突击花钱”的几个原委,记者把它们概括成几个“错位”并加以解释。因为就是这几个“错位”..

上一篇: 名嘴论政与名嘴执政
下一篇: 家得宝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