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试论“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及名言名句大全 实践


更新日期:2016-06-03 04:54:05来源:网络点击:342126
摘要:以生为本是大学理应坚持的办学理念。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现代,树立并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应从观念上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上构建创新型的主体教育模式、在管理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和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中心的帮扶机制。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等学校办学理念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这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一个思潮。“以生为本”或者说“生本主义”,也是这一潮流下的一个产物。1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域,“以生为本”有着丰富的内涵,2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校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育人宗旨,正面引导,做好服务,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就是要以教学主渠道育人、管理全方位育人、服务全过程育人、环境无缝隙育人、生活无痕迹育人,形成全员、全方位与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努力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概而言之,“以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以生为本”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透视
“以生为本”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大学产生的历史来看,大学发端于中世纪,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聚集而成的,是一个自治的团体,有人称它为是一种行会组织。其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教士、教师、神学家、律师和医生等专门人才。很显然,大学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就是人才培养。这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从大学的功能和使命来看,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使命。这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指向。大学的荣誉和地位不是来自于校舍和资金的多寡,而是来自于它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诚如潘懋元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高等学校三个“职能发展的历史顺序,也是它们重要性的顺序。历史不能颠倒过来,重要性也不能颠倒过来。培养人才是基本的,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都是必要的,但是,不应该影响第一个职能。如果因为搞科研、直接为社会服务而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从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来看,都是不足取的。3再从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来看,实行交费上学以后,学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教育成本,学生与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类似于经济上的契约关系,享受一流的教育和服务是学生正当的权利,学校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可见,无论是从大学的发端,还是大学功能发展和延伸来分析, “以生为本”都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办学的要旨。现代大学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皆离不开这一根本。
“以生为本”是“学生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
“学生发展”是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频繁使用的术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助于人的发展”的观点,并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学生发展”这一概念,“既是一种理论基础,又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哲学,它还是学生事务领域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它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运用”。4从高校学生事务的国际理论发展沿革来看,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从内涵来讲,学生发展的含义宽泛,它包括: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既要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既要使学生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使学生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要把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既要使学生提高智慧,又要使学生增进身心健康,要把提高智慧和增进健康结合起来。
而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化的倾向相当严重。教学工作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追求的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标准化,而不是必要基础上的个体特色与优势,这样必然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差,不善于思考,只习惯于接受。为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承认和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注意处理好教育者的导向作用与受教育者自觉能动作用的关系,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德的提高和培养。可以说,顺应时代发展,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以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管理中的生动体现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中,就是“以生为本”。在高校中坚持“以生为本”就是在高教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
有学者指出,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物或工具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来看待。人本管理要求即使要达到为人之外的另一个目的,也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而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5这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高校的“以生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随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也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换句话说,高校以生为本的管理,就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规律的把握,从发展的角度去预测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生为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现代,“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显然具有一种超越传统教育观念,倡导新的理论思维的积极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全面实施。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观,“以生为本”要求,高等教育者必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加以辩证地否定,以学生为根本;将人的发展视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把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视为自身主导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以生为本,在观念上要求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首先表现在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管理上变服从为参与,生活上变求人为求己,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其次,承认并重视个性差异,哲学上认为任何事物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没有两种东西绝对相同的,都具有区别另一事物或另一个人的不同特点。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整齐划一的教育势必严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管理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应以自己的喜好去评价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重视个性差异,研究分析差异,寻找与之适应的教育手段,多途径培养学生,促使人才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形成。最后,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行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活动舞台。 以生为本,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率先进行的应是人才培养观念上的变革,尤其是要注意摒弃传统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克服德育工作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要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教育学生成才,又着眼于满足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的要求,教会学生成人。同时,以生为本还要求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既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最为关键的在于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必须切实地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必须使教学走向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与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否则,也就不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而是落入了听之任之、唯意志论的个人主体性教育的陷阱,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6
以生为本,在教学上要求构建创新型的主体教育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往往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7有不少教师虽出于良好的愿望,试图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学生,但结果却成了学生头脑里创新思维火种的灭火者。譬如,在大量传授知识的时候,制造了自己设定的框框;在训练思维时,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思路,赶跑了学生的灵感;在过分注重全体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讲究规范时,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从而压制扼杀了与标准答案相悖的新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8。
以生为本,要求我们在既有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针的指导下,必须坚持创新型的主体教育模式,即以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打破学科壁垒,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复合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研讨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有学者已经通过实践证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程度。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气氛热烈、师生思维活跃,使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发展欲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创新人格素质的培养。 9
以生为本,在管理上要求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问题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行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了,应当实现由问题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的转变。学生的自我管理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要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系统发展的驱动力也将越来越大。10因此,学校要从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和需求出发,真正建立起一种人性化的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机制。在管理上要强调管理职能的转变,即从约束职能向服务指导职能转变: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学生参加学校事务的机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认真解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注意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的健康的课外、校外活动。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设计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他们在其中学会管理、学会组织、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认识到的那样,“尊重人的价值是管理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归属,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主体和动力,我们必须依靠学生才能完成管理的各项任务。”随着学生事务的专业化推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学生事务工作系统还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生为本,要求切实建立起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中心的帮扶机制
“以生为本”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为此,高校各部门的角色也必须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通过转变角色,把“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帮扶机制。这包括:一是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三是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四是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推进大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最终口标。“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围绕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最后造就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
注释:
1.吴光辉.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
2.卢再球 郭朝雄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法制与社会.2007
3.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19-120.
4.蔡国春.高等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中美两国学生工作术语比较.扬州大学学报.2000
5.刘振洪.人本教育略论.煤炭高等教育。2001
6.吴光辉.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
7.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00
8.吴祖新.“以生为本,以师立校”创新教育模式初探.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
9.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教育研究,2001,:39
10.罗良针、张莹.高校学生事务的系统论解析.江西教育.2006
作者简介:
曹青林,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博士;
付义朝:华中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博士。

相关:

秘密9:委托拍卖须当心案例:由于涉及一起经济纠纷无力还债,高先生的一套房产被当地法院强制拍卖。然而令高先生感到不解的是,他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精装修的90平方米的房子才被拍卖了50万元,比最初设定的拍卖底价低了将近一半。更让他想..

为第一第二高价股坠落叫好二十多年的中国股市,曾出现过两家股价在250元以上的天价股。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2007年10月11日,曾创下每股300元的天价,对应其2007年每股收益4.40元,每股净资产14.13元,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68倍和21.2倍。尽管200..

上一篇: 对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