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宁波天气预报 的切入点


更新日期:2016-06-03 01:33:08来源:网络点击:339027
当前我国内需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存在着低水平养老保障、低层次医疗保障、高昂的子女就学费用等消费障碍。因此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应着眼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转变;内需不足;社会保障缺陷;完善对策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可持续转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国内市场消费的现状
当前,国内市场消费水平偏低,反映消费者信心的三类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消费者预期指数由2008年1月的98.6%下降到2009年2月的86.7%,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同期,消费者满意指数由91.2%下降到86.3%;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5.6%下降到86.5%,分别下降4.9和9.1个百分点。其特点如下:
1 最终消费与储蓄以及投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推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欲望;二是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从当前国内市场的消费状况看,群众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动机非常强烈,亦即消费的欲望是存在的;货币支付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支出主要有三个用途:最终消费、投资、储蓄。一定时期内,在个人可支配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居民用于投资和储蓄的比例越高,则用于消费的份额就小:反之,用于消费的份额就越大。可见,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最终消费与储蓄以及投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19555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增长了82.2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消费率特别是农村农居民消费率较低的原因。
2 当前国内市场消费不振主要是居民消费不振
消费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从我国国内市场的消费看,居民消费率1979~1991年平均为50.6%;1992~2004年平均为44.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1%;1992年后我国政府消费率平均为14.7%,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6.5%大体相当。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1999年曾达到74.7%,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为39.5%,而美国则达到71%。因此,提振国内消费的关键是提振居民消费。
3 提高国内消费水平的重点在农村
2006年我国人口有13.14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3742亿人,占56.1%。不论从地域面积或是从人口总量来看,农村均占绝大比例,加上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扩大农村消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水平的重点在于农村。
二、制约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扩大的障碍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当前我国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消费率共存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乐观,储蓄率偏高,导致消费信心不足。198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支配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该理论主张:如果消费者在老年期没有收入,那么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就必须依赖工作期的储蓄来实现。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追求的是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从当前农村市场的消费来看,消费者信心仍然不足,主要是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所致:即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的层次低、失地农民的生存缺乏制度保障等障碍导致。
1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增速不相适应的现状,使得社会保障总体上面临巨大压力
理论界普遍认为:当一国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人口总量的7.5%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10%时,标志着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资料表明:至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到11%,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6.95%,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工业化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人均GDP已达到5000~10000美元。社会保障体系也十分完备。当前我国入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社会保障体系的任重道远可见一斑。
2 低水平养老保障下的农村养老保障仍然十分欠缺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使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社会福利方面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城镇居民由于福利水平较高其边际消费倾向亦较高。近年来,我国对旧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消费水平偏低。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消费本身不振的情况下,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不合时宜,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水平的调低,在一定程度上必将缓释占全国职工队伍近80%的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力:据报道:到2007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78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479万,年人均收入低于1067元的低收入人口达2841万,两者相加总扶贫人口为432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4.6%。和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特别是这部分低收入人口恰恰是亟需得到社会保障的人群。温总理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覆盖全国16%的市县。可见,在农村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新型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农村低收入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人口的养老保障任重道远,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更是任务艰巨。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使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费信心。
3 低层次的医疗保障仍然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就医需求
近年来,医疗制度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相反,以药养医的市场化改革反而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呈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达620.54元,占当年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7.14%,其中:最低收入户该支出达6.85%,困难户达7.23%,低收入户达7.34%。农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2006年最低收入户为117.5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3.25%提高到2006年的6.77%。透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困难家庭,其医疗保健类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反而较高,说明因病致贫是首因。所有这些,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应对未来不测的风险意识,随之抑制当期消费用于备抵未来消费,当期消费的信心也就不足。
4 高昂的子女高校就学费用成为农民群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为40422.73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780.4l亿元,占11.83%,略高于当年的6DP增长率。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32%,尚未达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203.03元,占当年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3.83%,其中:最低收入户该支出达11.86%,困难户达11.26%,低收入户达12.01%。农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2006年最低收入户为146.4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8.36%提高到2006年的12.63%。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0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28:1。可见,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比却和城镇居民大体相当,其文化教育负担沉重不言而喻。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为城乡居民子女取消了义务教育的各项学杂费,教育负担本应得到减轻,但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增加子女就业筹码,城乡居民争先恐后地供养子女上大学,而每位大学生4年大学期间的各项开支大约8~10万元,这种子女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开支,必然使得居民的即期消费压缩以应付未来高昂的子女教育开支。
三、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持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凯恩斯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理论,其核心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分析的是需求不足的萧条经济,将调节经济的重点放在总需求方面认为:在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胀时,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调节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旋律。按照该政策,中央政府将逐步加大对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温家宝总理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推进制度建设;二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三要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政策依据和政策支持。作为社会保障,其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对公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政策。笔者以为,作为提振消费者信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政策重点应着眼于:
1 建立覆盖城乡,特别是完备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尽快总结和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经验,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使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不管是被征地农民,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抑或是从来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群众,只要其农民身份没有变更,均应纳入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
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据笔者对庆阳市农村人口养老问题所作的问卷调查:对我国农村传统形成的家庭供养、自我保障、家庭互助式的养老保障模式,渴望改革者达96%。因此,建议政府将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结合起来:只要是计划生育家庭,其父母、子女均应享受类似于城镇职工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每年财政转移支付个人账户600~800元,个人缴纳同样份额的资金,60岁以后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即可享受每月定期支付的个人养老保险。这样,既能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又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再次,应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给付比例。养老保险政府给付的标准,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其增长率不应低于经济增长率,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
2 建立平民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内在动力
按照医疗卫生制度公益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能看得起病为先决条件,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应着重于:一是重点加强乡、村级卫生院硬件建设。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快建立规范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方便群众就医。乡、村级卫生院、所是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就医的首选,其硬件建设有赖于各级政府的不断投入,因此应以每千人拥有1所村级卫生所为标准,扶持建立村级卫生所,使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医不出村;同时应建立市县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者交流扶助制度,帮助现有村级卫生工作者提高其业务素质。二是将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逐步充实到乡、村级卫生所,将其供给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使乡、村级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三是规范药品供给的市场准入和流通制度,严防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议成立药品专营局,隶属于同级政府的卫生局,通过政府招标等方式规范药品供给,实行中标药品生产厂家直供药品给药品专营局,由专营局再供给医院、药店,这样既能保证药品质量,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平抑药价,最终减轻农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3 完善低收入阶层、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就学的救助体系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外在动力
低收入阶层、弱势群体的生活及其子女就学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商业救助应当三位一体,致力于:一是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摸清低收入阶层、弱势群体的底子,提高救助标准,定期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和救济物资,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继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向低收入阶层、弱势群体的子女提供足够的助学资金。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223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资助学生超过2000万人;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建议中央财政助学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市县进一步倾斜,提高资助的标准。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的力度。政府应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回馈社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扩大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渠道,将企业捐赠的善款数额从企业当期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同时鼓励个人有能力者捐赠善款,由专门机构管好用好这些善款,以使低收入阶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规范化。四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医疗、教育、工伤、生育、农业生产等保险产品,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加各类商业保险,以提高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财政、商务、工信部关于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的通知,财建48号文
国家统计局网站,消费者信心指数,2009.4.8
乔为国,我国居民低消费率的成因,国民经济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
张蕾,范小建,纵谈扶贫新标准,农民日报,2009,3,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焦瑾璞等,宏观经济金融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相关:

构筑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案件可谓屡禁不止,如杭萧钢构、高淳陶瓷、西飞国际、中山公用等。从日益泛滥的内幕交易案件来看,并购重组信息依然是滋生内幕交易的温床。另外,涉案主体日趋多元化,内幕交易手段日趋隐蔽和复..

“理财”乎?“豪赌”乎?荷兰银行推出的一款澳元产品被指“零收益”概率极大,已经名声不佳的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再次受到质疑。资深理财分析师认为,该产品零收益概率为80%~96%此前已经名声不佳的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再次受到质疑。..

上一篇: 【每当就造句】[其他] 其他
下一篇: 以小搏大 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