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初步研究


更新日期:2016-06-03 01:29:03来源:网络点击:338936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质量和获得公众认同的情况,反映着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随着网络媒体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加深,其对政府作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政府可通过网络媒体的积极影响,来抑制其消极影响,提高其公信力。
关键词:网络媒体 政府公信力 公众知情权 危机处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参与网络而成为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月15日,中国网民已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①。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参与公共领域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要求,政府公信力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不仅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能力和水平,还取决于政府信用的传播方面,因此本文试以网络媒体的传播为切入点,来探讨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网络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影响
网络媒体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过,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足以证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的主要传播媒介,让政府信息传播的快速化、透明化成为可能。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所有者和控制者。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80%的社会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些包含着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进而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合理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网络媒体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公民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保护自身利益的前提,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能否真正落实公众的知情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够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并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网络媒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现代国家,政府的职能无处不在,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机关在受到法律约束之外,更拥有了较多的自由裁量权,这就难免在政府内部滋生出腐败的毒芽。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专横独断的自然敌人,也是对抗不公正的自然盟友”。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管理方面因暗箱操作可能带来的腐败,防止权力滥用,这是建立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网络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广泛性、大众性、基层性、易接近性,它作为一种绝对自由的新兴媒体已成了公众寻求信息、了解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公民行使知情权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它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对政府不好行为的揭露,在无形中已成为一种与政府博弈的第四种权力力量,直接威胁着政府的向心力。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媒体对公众需求的迎合,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媒体本身有一种“再创造”的能力,自其诞生以来,它就是通过吸引人、满足人的好奇心而运行的。正是这种大众的好奇心与媒体天然的“吸引人”的本性促使媒体开始把自己的研究视野转向政府,通过满足大众的好奇心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大众开始以行动和言论的方式鼓励媒体的这种做法,越是不良性的信息越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媒体在选择信息时便会无形中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政府的信息,这就造成了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中下降的局面。
网络媒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无法过度干预
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多元化、自由化和大众化,是连接大众和政府的一个桥梁,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产生,这就注定了政府对于网络这种媒体不可以有太多的管制和约束,而是必须要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在现代信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由于对于网络监管力度的薄弱环节,传播者只要在输入信息后点击“确认”按钮,便可将内容直接发布到网上,不需经过任何核实审批。这就会为一些反动势力提供了平台,政府对于网络,没有有效的控制途径和方法,没有有效地过滤信息流的能力,所以很多不利于政府甚至是莫须有的信息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自由地出现在网络的平台上,这种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
网络媒体种类的多元性,使得政府无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网站191.9 万个。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最新公布的前100 位综合排名,只有新华网和人民网两家政府新闻网站排在第31 位和第44 位,其他基本是商业网站。面对商业网站的强势冲击,政府新闻网站多数处于低迷状态,社会影响力较弱,特别是党报党刊等重要舆论导向阵地被逐渐边缘化。而由于缺乏标准网站评价体系,没有特定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造成了新闻繁多,真假难以辨认的局面,这就使得政府无法从海量的信息中听到大众的真正呼声,不能就关乎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决定,从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建立电子政务工程,实行真正的信息公开
完整的政治信息是实现民主的前提之一,随着我国民主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信息主管部门自1999 年在全国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电子政务公开。据统计,截至2005 年底,我国在“gov.cn”域名下注册的网站达11,995 个,拥有在线数据库16,300个。近几年来几期重大的公共事件已表明,政府在这些事件发生时若采取隐瞒事实、遮遮掩掩、封锁消息的办法,不仅起不到保护政府权威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公众的反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借助网络平台扭曲事实、散布虚假信息,引起恐慌,因此建立电子政务,及时的进行信息公开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有效方式。
重塑网络媒体理论,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大众媒体由于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为了迎合一种自由化和大众需要表达意愿的趋向,就决定了政府必须给予其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居于一种引导地位,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建立一个“公共服务、以人为本、信息公开与透明、依法与法制、责任与高效”的网络媒体。发挥网络治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培育发达的公民社会、塑造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和互惠的行动策略以及形成政府和公民的良性博弈关系。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一种大众与政府的博弈中而形成的一种双赢。同时,建立网络文化的传承机制,主动掌握网络舆情,变一种被动地位为主动,杜绝责任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政府要善于通过网络媒体,提高危机事件处理的能力
在信息多元化、传媒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 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如何及时启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和处理机制,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危机,控制事态发展,降低损失,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块速的优势,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快速的掌握公共危机的信息,及时了解危机的现状、发展情况,针对情况提出解决的措施,也可以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减少公众恐慌,确保人们群众的安全,减少损失。
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政府官员的形象
政府官员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在很大程度上,政府的公信力就是由其官员的公信力来表现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新闻媒体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中枢”, 政府官员必须提高新闻素养, 懂得更多的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网络媒体把政府信息准确告知给广大人民, 从而提升政府和政府官员的“公众形象”, 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针对部分政府官员对媒体的排斥态度,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等改变他们的理念,转变对大众媒体及记者的态度,使他们真正树立“服务型理念”,最根本上是要提高官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加强政府的回应能力,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完善政府网站
在新闻传播领域,政府是最大规模的上层舆论源,政府网站肩负着“沟通上下”的重要责任,但是对于社会上重大的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政府网站滞后、被动于商业网站。这就造成了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回应能力,放低姿态,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的传播以及发布信息的全面程度、完善程度,增强在网络媒介方面的公信力。
提高网络“把关人”的能力,加大监督力度
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不会必然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反而使选择能力不断弱化,甚至退化。因此,作为担负整个国家和社会责任与道德良知的职网络媒介,要切实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时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理性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作用,对经手的各类芜杂信息进行严谨的调查的细致的核实,从而把最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舆论环境。同时政府也应当通过立法执法等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政府和公众之间网络传播的畅通。
四、小结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顺应时代而产生的工具,是大众在与政府博弈,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中必不可少的桥梁,也是一种现实的可以看得到的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潜在因素,因而正视由于网络存在而造成的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它,并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来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Mossberger K, Tolbert C J, McNeal R S. Digital Citizenship: The Internet, Society, and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8:3-5.
孙云川,高柳宾.政府网上信息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图书馆杂志,1999:11-12.
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 111-112.
刘君.网络言论与网络舆论导向. 电视工程,2005:30-31.
赵叶.浅论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把握.东南传播,2009:67-68.
商晓帆.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与制度保证.图书馆学研究,2006:98-101.
宋君.政府危机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及其有效性分析.行政与法,2006:16-18.
骆正.林媒介时代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江南论坛2007:28-30.
史鹏飞,朱虹.加强政府网络议程功效的若干思考.新闻传播,2009:131-132.
常凌翀.新时期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现代视听,2009:12-14.

相关:

小议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合理性及其策略随着信息化建设渗透到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军队财务工作一项重要内容,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入手,分析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美联储褐皮书:经济适度增长 薪资压力微增美联储6月1日发布褐皮书称,四月至五月中旬,美国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出现适度增长,通胀压力略微增加,美国公司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增长。   美联储6月1日发布褐皮书称,四月至五月中旬,美国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出..

上一篇: 【小孩呕吐怎么办】宝宝胃受凉怎么办 小孩呕吐怎么办
下一篇: 通向世界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