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论广州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功牛郎星 能创新


更新日期:2016-06-03 01:22:19来源:网络点击:338820
摘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的三大职能,越来越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也因此使大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基本功能,地方高校应努力克服目前影响其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的障碍,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创新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关键词:社会服务;科技创新;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182-02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社会服务从本质上讲是高校以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为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服务。人才、知识和技术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资源。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是高校为区域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正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广州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地进展。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州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形式及现状分析
广州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形式
当前广州地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形式可以归纳以下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包括定向或委托培养,成人或继续教育等;产学合作,既包括校企双方合作兴办企业的资本化方式,也包括进行技术转让等的商业化方式;建立高等学校科学园区;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广州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
近年来,广州地区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这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技术产业,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空白,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姚冬生教授历经13年所完成的国家“863计划”的重要研究成果“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基因工程开发与应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源头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成果。2006年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分离到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国际PCT专利;2005年开始,该项目产业化进程日趋成熟,2006年4月广州康采恩医药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与暨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及技术发明人共同组建广州科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重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系列产品。2006年10月,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与广东罗浮药谷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可可茶产业化工作。在暨南大学建立可可茶研究中心,开展可可茶的成分、药效及应用研究;在惠州市南昆山、罗浮山建立可可茶种植基地开展种苗、种植研究,使可可茶研究工作真正产业化、规模化。
华南师大光子信息技术实验室已经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新产品、广东省“十五”攻关重大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在科研与产品开发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好的成果,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和工程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建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光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科研基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中山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5~2007年,该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426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17项;省市部门委托103项;企业委托83项;事业单位委托196项;国际合作14项;港澳台合作13项。
中山大学医学院拥有8间附属医院,7个分院,4个校区门诊部,8个社区服务中心,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2间教学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二、高校社会服务中的创新要求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要做到能源源不断地为当地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仍然是高校的重点之重。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潜服务”。
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
目前,广州地区几间重点综合型院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已经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制,普遍发挥了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部分高校还应进一步组织广大教师、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推广实用科技,促进科技运用,帮助企业、农民和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务,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成人教育的任务,但以前多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所授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并不紧密。高校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进修培训等相关教学培训工作,要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区域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高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等应承担起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任务;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包括学生也应努力面向社会,开展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中山大学法学院刘恒教授与广州市法制办公室合作完成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转化为国内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年正式生效,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对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泛珠三角、粤港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参与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参与了商务部实施CEPA的咨询工作。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资源,成为区域资源中心
传统的大学是高墙深院,与墙外的世界泾渭分明,不相交融;而现代大学,特别是以服务区域为职责的地方院校应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融为一体。高校许多资源都可以适当向社会外放,如图书馆、实验室、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体育馆等。如大学城校区的图书馆、文娱设施、体育场馆等,可在寒暑假等学生利用率较低的时间面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资源。
三、广州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创新建设的几点设想
创新科研体制
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高校的一个软肋,它要求针对高校长期存在的“小型、分散、自发、重复”现象,着重在创新教学科研体制上进行突破,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科研。高校要善于寻找战机,寻找攻坚的突破口。在当代社会,科学与技术之间原先分明的界限日趋模糊,科技竞争的焦点常常表现为自主的知识产权,因此,除了原创性的基础研究,高校必须做企业想做但做不了的东西,必须做国家和社会急需要做的东西。高校自己要有实力,要有攻坚的能力。而形成能力的重要抓手就是打破科教分割的体制,凝练重大创新目标,努力建设一批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立有利于相关科技集成创新的新型组织机制。
目前,广州地区的几所综合性大学都注重建设与学科相对应的科研基地,实验基地,笔者认为,建立产学研联盟,从大学角度来看,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要根据不同学科、技术的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于一些高新技术,可采取直接孵化成企业的方式,通过市场需求导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对于一些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则立足于某一自主核心技术,采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形式与企业进行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和加速技术的扩散,使企业的低端产品不断向高端提升;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学科性公司的形式,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以国家目标把学校与企业凝聚起来,突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引发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
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高校直接为社区服务主要有知识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广州地区高校已有部分校区面向社区开展教学服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如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文娱设施、体育场馆等。但如果高校为社会服务只是停留在现在的资源共享上,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人口对高校资源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直接介入社区生活。如:针对高校所在社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尝试性地为成年学生或社区无业人士安排一些兼职工作,令其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内从事这些校园服务。另外,高校还可主动为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咨询活动,如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管理问题、法律问题等,并为居民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高校向社区推出各种服务项目也是高校深入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如大学生在社区担任家教服务,开展志愿者活动,医学院的学生为社区提供义诊服务等等。
创新文化服务体制
大学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目前,广州高校的主要文化活动、校内文娱场所只是面对本校师生和教职工家属开放,“自娱自乐”,笔者认为,大学组织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文艺晚会、各种演出等可以向社会开放,大学可以主动地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还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送文化进企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各高校可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成为区域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周春明,杜宁,常运琼.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白旭东,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西昌学院学报,2008,20.
吕京,刘月.互动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中国高教研究,2007,.
卢伟家.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加快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研究.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
作者简介:张怡,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叶启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特聘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相关:

尴尬的武钢:重组三部曲现在看来,国企重组的根本症结不在于企业的主动性,而在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不在于贯彻政策,而在于与地方利益的直接博弈。武钢今后的收购可能要选择新的突破点了,一厢情愿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沉重的最近几年,武钢的..

赵立冬:健康餐饮文化的倡导者4年前,演绎了韩国古代餐饮的韩剧《大长今》在国内热播,引发了一种饮食潮流,韩式餐饮顿时火爆起来,那些体现中医文化精髓的食疗、药膳,开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时尚,而这些餐饮文化和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颇有渊..

上一篇: [家常菜谱]包菜鲜肉饺:皮薄馅大纯手工水饺 家常菜谱
下一篇: [家常菜谱]#拉歌蒂尼菜谱#娃娃菜煎饺 家常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