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交易效率与偏好对国际贸易牛奶营养成分 的影响


更新日期:2016-06-03 01:21:57来源:网络点击:338801
内容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在不断放松和突破其假设前提条件下推进的。在传统的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都假定各国偏好相同,同时不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及交易效率差异以及偏好差异的存在没有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入手,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为研究对象,在既有李嘉图外生比较技术差异又有H-O外生比较禀赋差异的情况下,利用一国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通过相对价格高低的比较,分析了交易效率、偏好及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得出的结论能为决策者多元化、多角度调控经济贸易政策,加强和完善贸易法规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从改变交易效率、偏好结构的角度,拓宽制定方针政策的思路,制定有利于本国的贸易政策,可改善我国的外贸条件,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
关键词:交易效率 偏好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般均衡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任何理论命题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也是在不断放松和突破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下推进的。
最早的重商主义强调少买多卖,通过国际贸易获取财富—金银。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论证了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获得总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绝对成本说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这种‘双赢’理论对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建立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前提下,他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
李嘉图形态的比较成本理论把复杂的经济情况高度简化,他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以许多重要假定为前提的,使得该理论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难以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生产结构中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的新的国际贸易分析框架。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和分析产业内贸易,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新贸易理论极好地解释了行业内贸易现象。
其间对偏好进行专门研究的是林达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达的改进,促使国际贸易从国内贸易中产生。
在传统的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都假定没有交易成本,同时以各国偏好相同为假设前提。在此后的理论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及交易效率差异和偏好差异的存在没有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尝试着从交易效率、偏好及其相对差异的角度,来探讨交易效率、偏好及其相对差异将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产生何种影响。
交易效率、偏好及其相对差异
交易成本、交易效率、交易效率比较差异
本文采用基于将制度比较分析推广到制度最优化分析的一种定义。其特点是通过将有各种外部约束的均衡状态与最优化资源配置理想状态相比较,将其中资源配置损失部分视为交易费用的核心部分。
交易成本指一个人在购买一单位产品时实际得到其中的k部分,k∈,损失掉的1-k部分即为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了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又分为通常以运输费用形式表现的直接外生交易费用和以执行交易过程中由于垄断性和外部性扭曲等产生的间接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包括广义的内生交易费用和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广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在所有的参与者都作出了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它是个体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结果。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市场均衡同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别,即由于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使分工的好处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或使资源分配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以表示交易成本系数,则为交易效率系数。k代表交易的条件,它同运输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化程度以及一般性的制度环境等有关。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是负相关的。随社会的发展,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如果一国国内各种产品的交易效率相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交易效率,则称为两国有交易效率差异。假定国家1、2的交易效率系数分别为k1,k2,k1≠k2。如果k1>k2,那么,我们称国家1有交易效率优势。另一种情况是,各国内不同商品的交易效率不同。假定国家1、2对X、Y商品的交易效率系数分别为k1x,k1y和k2x,k2y,如果k1x/k2y>k2x/k2y,则国家1对产品X有交易效率的比较优势。
偏好、偏好差异
偏好是个人源于对自身幸福和满足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商品的不同需求程度。在确定的约束条件和一组观测的价格以及确定的商品条件下,满足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需求对总效用贡献的程度即显示消费者行为合理化条件下对商品的偏好程度。偏好受国别、民族、时代、政治、文化、经济、个人情况等影响。偏好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偏好差异是一个相对概念,其相对二字包括两层意思:以一个国家为单位,偏好差异首先表现在一国居民对不同商品的偏好不同。例如:有X、Y两种商品,设效用函数为u=xθy1-θ,则该国居民对X、Y两种商品的偏好由偏好指数θ和,θ∈表示,θ≠,表明该国对X、Y两种商品的偏好存在差异。由于

,因此可度量一国对两种商品的任何程度的偏好差异;不同国家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存在差异。例如,在国家1、2中,各自不同的收入水平约束下,假定θ,,θ∈分别代表国家1对X、Y商品的不同偏好,ψ,,ψ∈,分别代表国家2对X、Y商品的不同偏好,如果

称国家1、2对商品X、Y存在偏好差异。如果

,称国家1对X产品有相对较强的需求偏好。
交易效率、偏好及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此章节以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在既有李嘉图外生比较技术差异又有H-O外生比较禀赋差异的情况下,利用一国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相对价格高低的比较,来分析交易效率和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单独讨论交易效率和偏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如下三种情况:
偏好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假定国家1、2,生产两种产品X、Y,分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对国家1、2,均有初始资源量约束。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在自给自足时,国家1、2中各自的代表性消费者的决策问题是使其效用最大化,但同时受其收入的限制。在既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国家1、2中生产两种产品的代表性企业将使其利润最大化,并同时满足市场出清条件。
设国家1以Y商品表示的X商品的价格为p,国家2以Y商品表示的X商品的价格为P。利用以上条件,可分别求得两国国内一般均衡时X商品的相对价格p和P。通过p和P的比较,可确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只要p/P≠1,国际贸易的基础就存在。国际贸易中,X商品的价格在p和P之间。某产品相对价格低者出口该产品,同时,该国另一产品的相对价格就高,进口另一产品。
通过计算得知:p/P 的大小与两国的外生比较技术差异、外生比较禀赋差异和两国对X、Y商品的偏好差异有关:一国某产品的相对比较技术优势有导致该产品出口的作用,即李嘉图的比较技术优势论;一国某产品的相对比较禀赋优势有导致该产品出口的作用,即H-O比较禀赋优势理论;如果没有比较技术差异和比较禀赋差异存在,只要两国对两种商品的偏好不相同,仍有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此时,某国对某产品的相对较强偏好有导致该产品进口的作用。
在以上分析条件下,一国贸易结构的确定是由本国的外生比较技术优势、外生比较禀赋优势和对X、Y商品的相对贸易国较强偏好这两类导致进出口作用相反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导致进口的因素作用大,则进口,反之,则出口。在有相对比较偏好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李嘉图比较技术优势和H-O比较禀赋优势定理的不成立。这就是由于偏好差异存在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作用产生的。如果某国对某产品既有外生比较技术优势又有外生比较禀赋优势,同时该国对该产品相对贸易国有非常强烈的偏好,且前两者的作用之和不敌后者,则该国反而会进口该产品。此时,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技术优势论和H-O的比较禀赋优势理论无法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得出正确的预见。说明两国偏好的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李嘉图和H-O理论没有考虑偏好的差异,其理论中包含各国、各民族偏好一致的前提条件,而各国、各民族对不同商品存在偏好差异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些偏好差异甚至非常大,例如汉族和回族对猪肉的不同需求。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相对短缺,按照传统的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与里昂惕夫验证的结果正好相反。究其原因,H-O理论的假定前提是两国对不同产品的相对偏好相同,而实际上,由于美国的经济发达,国民收入较高,受经济和收入影响,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偏好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偏好相对他国更强,而在其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技术优势、比较禀赋优势都存在的情况下,二者的共同作用仍不敌由于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偏好强烈产生的强大的需求从而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作用。因此会出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存在的情况下,相对偏好差异的存在还可以独立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相对偏好差异也是决定国际贸易发生和国际分工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特别是世界经济经过历史的不平衡发展,各国经济和国民收入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需求结构差别化、需求层次多样化,这和李嘉图及赫克歇尔—俄林所面临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差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来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偏好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将不容忽视。当代国际竞争理论权威迈克尔?波特降低;
在没有偏好差异、比较技术差异以及比较禀赋差异的作用且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由两国交易效率比较差异决定。
只要两国存在交易效率比较差异,则p≠P,两国仍有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此时导致两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两国对不同商品的交易效率比较差异。且一国在某产品上有交易效率比较优势,将导致该国出口该产品。相反,一国在某产品上有交易效率比较劣势,将导致该国进口该产品。因此得出结论:一国在某产品上有交易效率比较优势,将有利于该国该产品的出口。
利用以上结论,我们来分析以下情况:假定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有两种商品:汽车和小麦,即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在技术及资源禀赋上的差异较大,但两者之间的贸易量却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这一国际贸易现象。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的交易效率太低的缘故。这些低交易效率可能来自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的贸易保护、高关税、运输及通信、道路、办公效率等与交易效率有关的贸易条件的恶劣或基础设施的落后。同时,一些国家采用设置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手段进行的贸易保护,其实质也是通过采用以上措施以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进口的目的。
以上结论告诉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关系时应注意: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提高我国的商品交易效率,防止因商品的低交易效率而破坏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协作。要走出普雷维什、辛格、巴格瓦蒂等人所提出的国际贸易贫困化增长陷阱,中国必须尽快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能否顺利地促成我国出口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过渡关键在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乃至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的差距都已经缩小,提供的条件适合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时,我们在产业和贸易政策上要给予促成,以便尽快登上国际分工的高级阶梯。除了对我国国民经济中影响全局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机电、汽车、宇航、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金融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予以适当政策支持和保护,以便使其迅速形成自生能力外,还应该从改变交易效率的方方面着手,通过理顺流通领域,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规则,完善法律制度,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等措施努力培养商品的交易效率比较优势,从交易效率方面的改进进一步加强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偏好相对差异、交易效率差异及交易效率相对差异都将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国在某产品上有交易效率比较优势,将有利于该国该产品的出口。另外,即使存在由于比较技术差异和比较禀赋差异决定的国际贸易的基础,部分国际贸易也会因劣势国国内低交易效率而被阻隔,导致国际贸易的实际不发生。这一结论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策者能以专业化的理论思想制定正确而有效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分析偏好和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一问题得出的以上结论,为决策者多元化、多角度调控经济贸易政策,加强和完善贸易法规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良好的贸易政策,从而改善我国的外贸条件,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导致的不合理经济现象都与交易效率的低下有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重点在理顺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良好的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壤,改革的措施归根结底大都致力于改进交易效率,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氛围,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提高交易效率的措施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理顺流通领域;加强现代物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例如:通讯、道路、办公自动化等;完善政府职能,提高办公效率;制定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规则;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全民素质……这些都将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评述”.人大复印资料,2003
3.张伟,张梅蓉.“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对外贸易的新解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4.史自力.国际经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朱延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若干特征”.国际贸易问题.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6.龚关.国际贸易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刘元春.交易效率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9.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1
1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2.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1

相关:

【娘儿俩】娘儿俩。。。 娘儿俩嘿嘿!小太阳的这个发型怎么样啊?小太阳的老妈妈素脸近照!是该倒腾一下了,增加点自信心吧!睡了一夜还好好的,扎得很紧的!好几天不用个小家伙梳头了。。。怎么知道的?转过来就不老实了,这是我用双腿夹住她拍了N..

浅谈如何搞好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摘 要:作为基层党组织,如何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就要不失时机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就要开拓创新,全面致力于抓好自身建设,发挥其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

上一篇: [家常菜谱]冬季暖身:牛肉炖胡萝卜 家常菜谱
下一篇: 超市惊遇一母女,这孩子长大后绝对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