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金融危机下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怒龙战记 路径


更新日期:2016-06-03 01:05:23来源:网络点击:338546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和湖北抢抓机遇、提档进位、实现弯道超越的关键一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增加信心,克难奋进,危中寻机,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湖北构建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贡献。力争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一、认清差距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一是规模小。全省64个县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1/5、浙江的1/3。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全省64个县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2007年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全省64个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2008年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1/4。四是市场主体少。全省64个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年为5954家,县均93家,而浙江省2007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超过了3万家,达到31838家,县均549家。
与中部省份相比:2007年,全省64个县的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54.6亿元,低于河南、湖南、安徽三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平均规模为17.7亿元,低于河南、湖南两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规模为1.7亿元,排位最末。在“全国百强县”中,河南有7个、湖南有3个、山西有2个、江西有1个县,而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在“中部百强县”中,河南41个、湖南17个、山西15个、安徽12个、江西9个,而湖北省11个,排位居后。
二、正视困难
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给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必须勇于直面危机和困难,克难奋进,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
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经营困难已经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多个行业蔓延,对湖北省特别是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会进一步加深。一是自去年9月以来湖北省县域工业增长减缓,8月单月增长28.2%,而9月大幅降至16.7%,10月降到12.6%,11、12月份增速有所回升,但县域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仍未减轻。二是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经营亏损。铝加工、有色等产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冶金、汽配等传统优势行业整体形势由强转弱,纺织行业贷款难、生产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问题突出。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在原材料价格波幅不确定因素过多、消费预期下降、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多以短单为主,加大了企业生产、销售的不稳定性。同时,面对高价库存原材料、不断走低的产品价格等多重压力,一些原本资金状况较好的重点企业也不同程度出现了资金紧张,更有少数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四是一批新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开工不足,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随着外部需求减弱,一些外销产品开始转攻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给湖北省县域一些产业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2、自身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企业竞争力弱。一是缺少领军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县域经济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仅有808个,只占到县域规模企业总量的10%。二是产品档次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装备落后。三是名优精品少,全省79个县中,中国名牌只有20多个。四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多数集群规模相对较小,资源型产业集群居多,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偏少,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关联度不够强,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一次产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县域一次产业占比偏重,2008年占24.7%,高出全省水平9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县域二次产业占比为40.9%,低于全省水平2.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潜力巨大,但一二次产业之间互动乏力。二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县域规模工业中占比居前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为11%、纺织服装产业为11.7%、化工原料业为8.9%、建材业为7.1%,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较为雷同。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正面对国家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四是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一些县市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
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前20强县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总量的4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43.4%;而后20位县的生产总值仅占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11.4%。工业越发达的县,其发展后劲越足。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10位的县共净增规模企业281户,而排名后20位的县仅净增180户,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全省县域招商引进的资金、项目大多落在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较优越的地区,鄂西山区明显滞后,面临着较大挑战。
3、生产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一是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地方过去将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确定过大,现在要进行调整难度加大;多数县市土地储备不足,新增工业用地手续繁杂。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县域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着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煤电油运供应虽有所缓解,但长期紧张趋势未得到有效改变。三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县域工业人才严重不足。去年沿海地区虽有大量湖北务工人员回流,但落地创业发展的人才少,多数县域工业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少,县域人才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部门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需要进一步强化,办事效率不高、“以人办事”的现象比较突出;民间创业的热情还不够高涨,本土企业家成长比较艰难;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好的政策落实不够,简政放权离基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优化。
三、抢抓机遇
我们在清醒认识到严峻形势的同时,更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当前可用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前所未有。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对于湖北这样县域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比重较高的农业大省来说,是一个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的大好机遇。“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将会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国家扩大内需特别是“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实施,将极大地拓宽农村消费领域、活跃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活力,加快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县域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湖北省县域经济主要是内生型经济,扩大内需将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利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家陆续制订发布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加大专项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增强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湖北省汽车、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纺织等重点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但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比较突出。如湖北省汽车产量居全国第四,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武汉、十堰、襄樊、随州、荆州等地也形成了大量配套企业群,但布局分散、规模不大、创新能力较弱;纺织是湖北省相当部分县的重点产业,安置就业作用突出,但设备陈旧、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这次危机中面临的困难也最大。这些规划以及国家支持相关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的推出,对于湖北省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湖北省县域加快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赢得了难得的机遇。
4、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了境外和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湖北在区位、交通、产业、科教、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日益成为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热土”。从2008年先后成功举办的中博会、机博会、华创会、鄂港澳和鄂沪经济合作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看,海内外企业都看好湖北,踊跃参会。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湖北省县域经济迎来了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实现“弯道赶超”的黄金机遇期。
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湖北省近期也出台了取消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县的放权力度。从中央到省市,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县域发展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将极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6、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县域经济实现发展新跨越奠定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各县经过几年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软”环境,积累了快速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快速崛起,为今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了发展动力。这些都为县域经济实现发展新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克难奋进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紧紧扭住工业化“牛鼻子”,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县域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延伸产业链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导,鼓励各地依托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科学规划指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壮大县域工业规模。完善与大企业联系与服务机制,搞好“直通车”服务,解决大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支持其做强做大;推动和大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起一批具有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以“成长工程”为抓手,推进小企业上档进规,力争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加600家,一批重点企业税收过1000万元。加快推进县域工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坚决依法关停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工作措施,在形成特色、培植龙头、打造平台、配套服务上下功夫,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县抓好一个有聚集力、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使一批产业集群跨入百亿元行列。
2、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住当前境外和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着力通过开放创新发展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内资外资的吸引力,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针对重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策划好系列项目,利用好各类博览会、发展论坛、经贸洽谈会等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切实抓好项目引进,增强和完善产业链的配套能力。要以商招商,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努力吸引项目、资本、智力、技术等,打造新兴主导产业。
3、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赋予各县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工作流程;对下放或取消的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以各种名义变相审批;对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和权限要做好衔接和指导工作,防止出现审批职能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截留梗阻的问题,切实改变政策效应从上到下递减弱化的现象。要按照权责统一原则,进一步理顺省、市州和县事权关系,推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重心进一步下移,全面实现省对县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科学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积极探索省管县体制试点工作,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4、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当前县域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比较突出,不仅影响了民生的改善,而且影响了投资创业环境,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县域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将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落实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服务基层、服务市场主体上来,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化服务,形成有利于各类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营造关心、爱护、培育、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使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创业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创业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充分启动民资、挖掘民力、开发民智,把劳动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把民间资金变成生产投资,把群众致富愿望变成创业行动,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生动力。二要是切实抓好服务重点。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重点加快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加财政性投入,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服务能力;加强银企协作,积极做好企业上市辅导培育工作,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产业集群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此外要认真落实《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维护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治理“三乱”现象。三是要切实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政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务实高效的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四是要切实提高缓解制约因素的能力。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蕲春县漕河镇利用荒坡地建节能灯具工业城,建起41栋、1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实行农民得地租、集体得房租、政府得税收、老板得利润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好的经验作法要在全省总结和推广,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闲置、荒废资源引进外来投资、社会投资的新机制。要探索煤电运长效宽松的供应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富民优先,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当前,我们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统筹抓好以下涉及民生的工作:一是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转移就业。落实扶持政策,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工作,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完善县域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面。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全面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力、沼气、文化、卫生、通信网络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居住环境。三是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在加快发展工业的同时抓住扩内需的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功能,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在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中,从政策制定、决策到实施,要倾听群众意见,顺应群众期盼,体现群众利益。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矛盾,畅通诉求,解决问题,疏导情绪,让群众顺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6、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扩内需、保增长,县域经济是基石的作用不可替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一级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创新思路,改进作风,不断提高领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一门心思谋改革、促发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自力更生意识,善于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实现新突破;要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坚决防止短期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督促检查通报,切实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截留梗阻的问题,确保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三是鼓励县乡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制订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安心工作的有效措施,以保持县、乡两级党政主职干部的相对稳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选拔优秀的县主要领导到省直机关任职,省直机关干部到县任职,激励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扩权强县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相关:

前赴后继海外并购力拓与中铝解除“婚约”,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速度明显加快。民营资本加快海外发展步伐据可靠消息,四川腾中..

【产妇饮食】产妇饮食有哪些禁忌 产妇饮食产后除了产妇护理方面以为,最注重的方面应该是产妇饮食,因为产妇分娩过后身体营养流失,受到很大的挫伤,需要好好的调理。所以对于产妇来说,营养饮食是必须满足的条件。然而,产妇饮食也是有讲究的,下面我们主要说一..

上一篇: 【玛卡副作用】玛卡副作用有哪些? 玛卡副作用
下一篇: 索尼病了 病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