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魏徵是怎平方米和公顷的进率 样批评唐太宗的


更新日期:2016-06-02 23:08:28来源:网络点击:336630
唐代的魏徵,以敢于犯颜直谏而出名。他和唐太宗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几乎已经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但是,如果你仔细翻一翻《贞观政要》或者后人编纂的魏徵谏言集,可能就会在称颂李世民虚怀纳谏时看出另一种蹊跷。这种蹊跷,就是危言耸听的效应。

所谓谏言,是批评者对当事人的指责,立足于质疑、反问,是一种挑刺儿式的言说。由于是挑刺儿式的评头论足,所以,发言人往往不大考虑可行性问题,而且,为了引起对方的重视,往往把问题说得越严重、越耸人听闻越有效果。当然,如果说的是事实倒也罢了,如果不是事实或者过于夸大事实该怎么办?对于这样一种言说,能不能要求“实事求是”?
很多时候,实事求是都必须坚持,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例外。在进谏和纳谏的关系上,恰恰不能讲实事求是。看看魏徵的谏言记录,不难发现,在魏徵的言论中,唐太宗简直就是历史上最坏的皇帝,魏徵不是把他比作商纣王,就是把他比作隋炀帝;甚至更有甚者,说他连隋炀帝也不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魏徵几乎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不被治“恶毒攻击”之罪,已经是皇恩浩荡了。李世民有时听着魏徵这个乡巴佬的刺耳言论,难免窝火和不服气——本来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充其量三七开,魏徵凭什么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李世民的窝火和不服气,是正常反应。但这种正常反应,就叫做拒谏,实际效果是堵塞言路。在这个时候,不能坚持要求进谏者实事求是。
直言进谏的奥妙,就在于没有夸张就没有直言,没有捕风捉影就没有进谏。对此,如果以实事求是来衡量,多半是有问题的。进谏不是辩论赛,不是给双方对等机会,而只能是一方言辞犀利,另一方含颌不语。这里需要的不是对事实的核定,而是容忍不实之词的雅量。一旦受谏者对不够实事求是的地方加以辩解、说明和反驳,即使这种辩解、说明和反驳是正确的,都会导致进谏的失败。只有进谏者单方发言,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进谏的标志称为“诽谤木”。也就是说,进谏的本质是诽谤。
当然,由于受谏者权力在手,遇上秦始皇式的主儿,那就有点麻烦—实事求是的进谏,甚至可能带来杀头之祸。所以,中国古代有不少人总结出了许多进谏的“门道”,盘算怎样才能“不逆龙鳞”,怎样才能悦耳顺听。但这样一来,就不能称其为“谏言”。阿谀奉承由此发端。现今有不少人写文章撰著作给人们教进谏的方法,包括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低声下气,如何给谏言包装上可口的糖衣,甚至有如何揣摩上意选择进言时机等等。如果听信了这类教导,在下者会失去进谏之勇,在上者会失去纳谏之明。许多人都喜欢给苦口黄连掺糖,但按照中医理论,黄连能清心火,靠的就是苦味。
有一点要注意:下级批评上级,可以夸大其词,而且不能被堵口;上级批评下级,则必须实事求是,而且还要允许辩解和反驳。“谏”和“训”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样是批评,“谏”是针对权力的,而“训”是行使权力的。“谏”一旦实事求是,就意味着权力可以在事实领域无限扩张;“训”一旦为所欲为,就意味着撤销没有权力者的所有防御手段。
古人可以做到听谏时表现雅量,发布教训时则不容置喙。前者是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后者是保证皇帝的无上权威。在今天,前者可以借鉴,后者需要改造。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当然包括说错话的自由。如果要求无权者不能说错话,等于钳口;如果要求下面对于来自上面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于怂恿权力为恶。

相关:

浅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摘要:归责原则是明确违约责任的基础。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当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因为严格责任原则有其独特的优点,应当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但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则可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能忽..

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的微妙性解读4月2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此同时德..

上一篇: [婴幼儿]儿童性格培养 婴幼儿
下一篇: [婴幼儿]学龄前智力发育 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