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新葫芦岛天气 常态”要有新思维


更新日期:2015-01-20 03:00:44来源:网络点击:227677

  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有新思维。

GDP增长。GDP增长是政府的衡量指标,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和要求是绿色、环保、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饮用水、优质的食品;要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收入分配的公正性,要求公平地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求清新、干净、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第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当靠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力量,靠内生力量有节奏地发展,而不是靠行政力量运动式地发展。

定投入”,由于路径依赖,我们才选择了同样是集权和等级制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各级政府又充分地发挥了作用,行政力量随处可见。

  长期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行为惯性、追逐目标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一是有意无意地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依然相信政府,相信行政力量可以无所不能,“人定胜天”,规律和市场可以被驾驭的思维方式依然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二是深厚的GDP崇拜,表面上不以GDP作为考核的重要目标,然而只要GDP增速放慢,就会引起从上到下的普遍焦虑。三是尽管刺激性政策曾经产生了很多消极后果,然而一旦GDP增速下滑,依然下意识地、轻车熟路地进行刺激,尽管也明白这样的刺激会片面地放大既有的产业结构,错失结构调整、激励创新之良机。即使投资于基础建设,把50年以后要干的事情拿到今天来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是资源浪费,因为这其中存在着“时差利息”。以上的思维习惯根本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新任务,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实践、自觉地、彻底地加以改变。

  第二,新思维应当真正相信市场机制,而不是“叶公好龙”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领资源的合理流向,同时在自发中展示着必然,展示着经济规律。一旦把“自发”去掉,让它按照政府希望的轨迹发展,也就多半违背了规律。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怎样才能遵循规律了。

  市场经济的魅力,还来自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符合人类本性,每个人会把自己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去,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亚当·斯密曾经深刻地写道:“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物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强调,如果某一部门的投资太多,利润的减低会纠正这种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适合于全社会的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的用途上。”二是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竞争与合作配置资源的。竞争有两个显著的功能,一是使已有的产品更便宜地生产,二是使新的产品、新的产业诞生出来,以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有了竞争自然会有创新,创新者可以率先获得超额利润,随着其他企业跟上,利润被平均化。接着又有人率先创新,又有利润的平均化和再一次的率先创新,这种通过创新把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一个新的层次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这个过程在实实在在地、高质量地推进经济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下配置资源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敏锐地发现,预期未来的投资机会,能够“见微知著”,这种敏锐有时近乎于直感。丰田·左吉曾告诉他的儿子,我一辈子以纺纱机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想,你一辈子可以以汽车作为你的终身事业,就是基于这种直感。

  那么,政府为什么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典型案例就是计划经济,以及当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经济学分析认为,政府之所以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计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有限;二是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由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约束软化以及有限的任期制所产生的短期行为,我们看到了大量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政绩工程。

  上述分析说明,我们应当坚定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信念,政府应当在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环境、保护公正、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创造好的竞争环境等诸多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尽可能不要干预具体的市场事务,进一步放开,再放开。民营经济发展的斐然成就,马云的阿里巴巴的经历与发展,都是政府放开,甚至不管的结果。

  第三,新思维应当着眼于长远,真正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

  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着眼于长远,长远就是要建设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有节奏地,有自我调节和提升功能的、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高质量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这样的体制建设,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受惠于永远,比一个短时间内的增长速度意义伟大得多。故此,我们应当咬定长远的目标,不为一时的经济波动所动摇,不为情急之下的应急之举冲击长远目标,例如为了短期的GDP的增速一次次地实施刺激政策,干扰改革、干扰经济体制的建设。

  “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创新就难以完成“新常态”的任务,应当通过改革使“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的常态。

  “创新”本来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机器,创新的成果就是这台机器的产品。这种创新是大众创新,是来自于草根阶层的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驱动的结果。这种机制的特点在于竞争,却可以把人们的创造力、潜能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创新是竞争的手段,市场经济下的创新是来自于竞争的创新。

  一个社会不能创新或极少创新不是人的问题,是体制机制能不能激励人们创新的问题。我们已有的30年的快速发展,是通过改革激发了曾经潜伏着的生产力。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起人们的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创新需要一开始的异想天开和与众不同,需要既褒奖成功,又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需要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环境,即没有特别地被扶持的优惠、没有体制内的差别、没有“官本位”,不是对为仕趋之若鹜,创新更需要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受益。所有这些都说明在造就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我们还有太多工作要做。当体制、机制到位的时候,创新就会自然涌流。

(责任编辑:DF145)


相关:

卢建平:众人皆曰可杀 我一个人反对死刑 Who is it 卢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挂职最高法院刑三庭副庭长两年。原标题:死刑复核 灵魂折磨 本文首发于《人物》2015年1月号 文|钱杨 编辑|张捷 摄影|张沫 见到卢建平..

厦门:外籍男钱包掉落公交欲认领 司机要其登报表扬原标题:巴基斯坦小伙阿什最近有点郁闷 向公交司机认领钱包却遇“求表扬” 导报讯 (记者刘小冰)这两天,巴基斯坦的小伙阿什(Ash)在厦门经历了一件郁闷事:钱包不小心丢在公交上,司机捡到却不还给自己,还..

上一篇: 征信的未来
下一篇: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亟须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