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高考改革不能雪菊的功效与作用 囿于考试改革


更新日期:2014-09-05 02:18:45来源:网络点击:160094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包括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等。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可以说,这是公众期待已久的高考改革方案。据报道,改革的一大意图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然而,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的初衷,最终可能演变为把整个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的结果。

  根据该方案,所有考生今后都考统一的语数外科目,另外科目则在学完之后考试,在高考录取时由学生选择三门参加高考录取。高校在录取时,无非有三种选择:一是不分文理科科目组,按学生6门科目的总分排序录取;二是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科目组要求(比如物化生、史地生),考生则根据学校科目组要求选择科目;三是语数外三门计总分,其他科目计等级,由招生学校自主提出等级要求。而不管哪一种选择,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还是教招考一体化。笔者认为这会带来两方面问题:

  其一,基础教育还会是应试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科的考试成绩,因为高校还是按学生的学科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录取。这样一来,文理不分科难以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如果说以前学文科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学理科的学生缺乏科学精神,难道现在增加了学科科目,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

  其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按照目前的方案,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门学业水平考试,另外,如果所选科目在高一、高二就进行测试,那么,这就把高考的压力提前到了高一、高二,虽然方案制定者认为这可以分散高考压力,但问题是,如果高一某一科目考得不理想,学生还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吗?(方案中提到有条件的省市可尝试举行两次考试,但具体到现实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大多数省市只有一次),而为了弥补这一门成绩的落后,学生之后的学习压力会变得更大。

  笔者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录取制度上。这次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虽然也提到了录取制度,但亮点不多,比较有价值的是2015年起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建议的自主招生方式,但是否能起到打破集中录取制度的作用、成为真正的“亮点”,还要看高考后自主招生的具体操作。

  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方式,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学校独立进行录取,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那么就实现了考试招生分离,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又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而如果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只是推广已在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实施的方式——考生参加学校面试之后填报志愿,把该校填报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学校再结合学生的高考分数、大学面试测试成绩和中学学业测试成绩进行录取,那么其价值和意义则十分有限。

  高考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制度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其中录取制度改革是核心和灵魂。离开了录取制度改革,考试改革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过去20多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就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分值改革上。这一次的高考改革,仍旧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方面,录取制度改革方面的突破不多。因此我们只能期望上海和浙江在试点时能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有一定的实质性进展。尤其是上海,该市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有8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且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实行自主招生选拔试验,完全有条件在突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学生双向多选上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责任编辑:DF145)


相关:

马英九通过脸书致祭滇缅远征军英灵:不忘历史原标题:祭滇缅远征军英灵 马英九:不忘历史 中新社台北9月4日电 (记者黄少华 林永传)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4日晚间通过脸书(facebook)表示,致祭滇缅远征军英灵,是要向世界及下一代传递一个清楚的讯息,“..

月饼市场调查:政府团购减少 仍有企业订购送礼原标题:月饼歪风刹住了吗?--多地月饼市场调查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 一块寓意团圆吉祥的普通月饼,当与“高价礼盒”“公款购买”等联结在一起后,便成为不正之风的载体。 去年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

上一篇: 熊晓鸽:外币基金大热源自退出顺畅
下一篇: 香港新移民故事:贫富差距拉大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