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要配好更要xucaihou 用好


更新日期:2019-12-24 14:37:38来源:网络点击:1522730

在公共场合加大急救设施的配备力度,固然是必要的,可只做到这一点儿还不够。如何让急救设施真正发挥作用,也是急需认真面对并及时解决的一大问题。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提请大会审议。草案拟增加规定,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说起急救,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医院中的急救。需要指出的是,急救有“黄金救援时间”的说法。比如,发生心搏骤停,如果没有急救复苏,四至六分钟后就会造成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在现实中,即便是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医护人员也很难保证在接警后六分钟内赶到现场,很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在这种情况下,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急救就显得格外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此前并没有公共场所必须配备急救设备的强制规定,在很多城市,很多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尚付阙如,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因此而生。前不久演员高以翔的猝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节目录制现场所配备的急救人员和急救设备都出现明显短缺,使得针对高以翔的抢救过程混乱、迟滞,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可以让施救者充分利用“黄金救援时间”,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实在是一件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

不过,为了把“好事做好”,还有一些事情需要说清楚。此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即便少数公共场所配备了急救设备,其使用率也非常低,因为很少有普通民众会使用。例如,在2015年8月16日,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北京首都机场心脏骤停,配备在首都机场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附近没有人会使用,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永刚离世。

在公共场合加大急救设施的配备力度,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只做到这一点儿还不够。如何让急救设施真正发挥作用,也是急需认真面对并及时解决的一大问题。对于相关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知识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半点放松。另一方面,要对施救者给予法律支持。如果在急救中出现某些意外,施救者应免责。对此,已经有民法和各地法规推出了相应条款,但还需加快普法步伐,提高法制落实力度。

此外,急救设施的维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急救设施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设置标识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予以管理,定期维护,以确保急救设施想用就能用。

(本报评论员 朱文龙)


相关:

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常常把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混为一谈,其实,这两种常用的辅助生殖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工授精是指收集男方的精液,经过处理后,由医生将男方精子注入女方生殖器官内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技术..

肥胖是一种病?专家教你远离肥胖的健康生活方式 对个人而言,肥胖不仅仅是审美问题,需要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会给健康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我国有九千万肥胖者,在13亿人口里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既有糖尿病症又属于肥胖群体的人占7000万,这些人群可能需..

上一篇: 流感≠感冒 流感高发季用药指南速收藏
下一篇: 新华网评:补齐“三农”短板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