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华社连发三网络本科 文:起底宝能系资金链 杠杆倍数成迷局


更新日期:2016-07-08 07:37:20来源:网络点击:591597
新华社连发三文,起底宝能系资金链,杠杆倍数成迷局。

K图 000002_2

  【保险资金购买,共斥资104.22亿元,其中包括万能险账户保费资金79.6亿元和传统保费资金24.62亿元。根据公开披露,截至去年7月11日,前海人寿持股万科比例达到5%。

  随后,在从去年7月下旬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继续通过前海人寿增持万科占比1.66%的股票外,宝能通过旗下的钜盛华公司大举买入万科。

  根据记者获得的资料,这一阶段钜盛华以自有资金约39亿元,以1:2的杠杆撬动券商资金约78亿元,购买万科股票。这期间的杠杆主要是通过与中信、国信、银河等券商开展融资融券和收益互换实现的。至此,前海人寿和钜盛华持股万科比例合计超过15%。

  此后,在2015年9月份之后,宝能的“金主”从保险和证券变成了银行。这一阶段,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两种方式成为宝能购买万科股票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置换券商资金。宝能引入建设银行理财资金约78亿元替换前期的券商收益互换等带来的资金。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资金成立投资公司间接增持万科。2015年11月,宝能出资67亿元作为劣后,浙商银行132.9亿元作为优先,通过华福证券、浙商宝能资本构建有限合伙基金,规模最终达200亿元。这笔资金通过增资、股东借款等形式进入钜盛华。此后,钜盛华用其中的约77亿元作为劣后,广发、平安、民生、浦发等银行出资155亿元作为优先,共计约233亿元,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继续增持万科。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民生银行还通过民生加银的资管计划向宝能系钜盛华融资8亿元。

  截至2015年12月24日,宝能系持股万科合计24.27%,其中前海人寿6.66%,钜盛华17.61%。至此,宝能系买入万科股票耗资430亿元左右,账面浮盈230亿余元。

  上市公司股份。但浙商银行去年12月24日公开回应,其理财资金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132.9亿元作为优先,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公司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市场二级投资。

  除浙商银行之外,宝能系资金中出现了多家银行的身影。根据记者获得的资料,2015年10月19日至11月19日,钜盛华分10笔通过鹏华资管的定向资管计划向深圳市建行办理了股票质押,由此获得总计78亿多元的银行理财资金,用于置换券商收益互换购买的股票。

  据了解,钜盛华之所以拆分为10笔进行操作是因为置换过程需要首先归还收益互换的借款资金,股票过户后才能再作股票质押,这就需要一笔过桥资金。钜盛华无力一次完成置换。

  “每次质押,钜盛华会买入1万股中集集团的股票一并质押,这是根据深圳建行的需求,将质押的股票由单一股票变为股票组合。”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对宝能资金的相关问题,宝能负责人姚振华在提供给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说,前海人寿投资万科的资金属于保险资金,完全合规合法。钜盛华投资万科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依法合规的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方式包括两融、资管计划和收益互换。上述资金来源风险可控、合法合规。

  万科A股市值蒸发超过540亿元。这家陷入控制权争夺风波的知名上市地产企业,已经不仅限于万科高管、宝能、华润三方之间的博弈,资金来源、杠杆风险、中小股东权益等众多新情况,指向了无法绕开的金融监管难题。

  万科股权争夺产生的问题谁来管?怎么管?记者对此进行了跟踪调查。

  中信证券一项研究显示,保险资金在大地产、大蓝筹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下限(按照市值加权平均结果)已从2011年初的1.4%上升至2016年初的11.5%。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资金追逐经营稳定、成长性强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逐步走强成熟的表现之一。但产业资本强势介入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资本与产业之间的矛盾,存在战略整合及经营失败风险,引发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金融活动需要行为主体、买方投资者及政府三方监督。“特别是权威的第三方,即以合法强制力为后盾,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该过问就过问。”

  金融行业筹措资金统一运作,具有金融控股集团的性质。但在现有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无法对宝能集团整体资产负债和资金流向变化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严重影响了对此类跨业、跨市场控股公司总体风险的研判。

  理财产品、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政策,防范规避监管,进行套利。

  ——消除监管“真空”,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

  万科股权之争,从二级市场看不到的增持,到宝能、华润、万科管理层之间公开争夺博弈,让一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宝能站到了人们视线中央。这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提出挑战。专家提出,要按照整体、关联和系统的监管理念,制定并出台集团整体监管框架和规则,切实降低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真空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为了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识别和预警,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表示,应构建各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金融监管体系,高度关注跨行业、跨市场的关联性和风险传递,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识别和预警,从宏观审慎角度把控风险。

增发的方式引进深圳地铁作为战略合作者。这一方案遭遇宝能系及事件角力另一方华润的明确反对。“该重组方案严重违背上市公司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姚振华说,经测算,万科对深圳地铁增发后,现有股东的权益将被摊薄约5%。

  “引入深圳地铁既能解决万科的股权之争,又符合万科的战略转型需求。具体的增发价格还可以谈,是个技术问题。”王石说,从长远利益看,由于获得了深圳地铁优质项目的“优先权”,所有股东几年后的收益就足以覆盖摊薄产生的成本,合作能得到资本市场的最大认同。

  6月26日,宝能系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包括王石、郁亮等在内的董事、监事,万科股权之争骤然升级。

  姚振华这样解释宝能的想法:我们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投入最多,迫切希望万科能够健康发展。但本届董事会无视股东利益行事,强行要引进深圳地铁,我们这才提议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符合条件的人选依然可以通过选举重回岗位,这并非是外界所说的“血洗”董事会。

  王石则认为,宝能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不是个案,举牌过南玻A韶能股份等公司,都是强行进入,然后改造董事会。“宝能成为大股东才几个月,就要罢免整个董事会、赶走整个管理层。他们真有能力管好这家公司吗?这像一般投资者的想法吗?”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股权并购监管机制。万科事件中,交易各方信息披露、资金来源审查等问题引发外界质疑。万科独立董事华生说:“万科事件各方信披不充分,让投资者疑虑重重,甚至连我这个独董都不清楚怎么回事。”

  “宝能系”举牌的资金来源和杠杆行为是否合规?王石认为,宝能系杠杆或在20倍以上,“用很高的成本集资,再放很高的杠杆来做高风险的股票投资,不断举牌,攻城略地,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内部也进行了严格的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即便在最不利的情形下我们的现金流水平、盈利能力依然保持良好水平。”姚振华说,宝能旗下的钜盛华投资万科的资金来源风险可控、合法合规,实际杠杆倍数为1.7,最高不超过2:1,完全处于安全范围以内。

  二是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华润、宝能都直指万科“内部人控制企业”问题。姚振华说,万科在引进深圳地铁时从未与股东和董事进行沟通,在无具体可靠的重组标的情况下以重组为由、火速停牌,阻止投资者交易,违背了市场规则,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基本权益。此外,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未经股东大会审议,也未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游离于万科正常管理体系控制。

  对此,王石回应说,如果万科是“内部人控制”,那么过去30年万科都是“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了30年,把一个小微企业控制成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历来都是公司治理的典范,怎么会一下子变成内部人控制了呢?

  至于万科的合伙人制度、“德赢计划”和“盈安计划”,王石说,这些都是经过董事会批准,用于激励员工的合理合规做法。

  三是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我们在肯定万科乃至其他创始人和经理团队做出很大贡献的公司时,不要忘记不说话的股东,一定是股东的正确选择,然后才有了公司的高速成长。”姚振华说。

  “有些人强调资本的力量,但大股东的权力也不是没有边界的。”王石说,宝能种种意图控制公司的做法,对于中小投资者是一种伤害。当然,万科管理层在处置此次事件时,也有很多不当之处值得反思和检讨。

  专家表示,万科事件参与各方出于各自利益,争夺公司控制权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在制度、规则的框架下进行博弈。依法依规,按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事件方能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DF118)


相关:

万科高增长低估值 都是合作模式惹的祸?【万科高增长低估值 都是合作模式惹的祸?】7月4日开盘之后,万科A连遭两个跌停,7月6日低开高走至收盘翻红,但7月7日再次遭遇大跌,跌幅为4.95%,但18.82的收盘价,仍然高于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每日经济新闻)

万科否认各方达成妥协方案 宝能再提改组董事会【万科否认各方达成妥协方案 宝能再提改组董事会】周三股价巨震翻红的万科A,周四则低开低走,最终报收于18.82元/股,跌幅4.95%。而相比于周三逾200亿元的天量成交,万科A周四成交量缩水过半,全天成交81.34亿元..

上一篇: 由HTC代工的谷歌Nexus可能长这个样子
下一篇: 英国将产生第二位女首相:两名女性进入选举最后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