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明星基全素敏 金司理“公奔私”热潮回复,牛市将至?


更新日期:2022-05-16 20:44:03来源:网络点击:1870287

撰文 / 周梦婷

编辑 / 田晏林

在基金圈里,从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并不鲜见。至少在十年前,就有很多明星基金经理放弃公募的“铁饭碗”,跑去做私募。甚至当“公奔私”形成风潮时,投资者也把这种现象当成推测A股市场走势的依据。

复盘历史上几次“公奔私”的节点,可以发现,这些公募基金经理往往在市场低位时选择离职,进入私募开始发行自己的产品,不久二级市场出现“牛市”行情,这些提早转型的基金经理可能就会迎来事业的新高峰。

今年以来,这种风潮在基金圈愈演愈烈。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 5 月 11 日,年内已有 103 位基金经理离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22.89%,创下近几年新高。

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热潮再起,牛市将至?

自从一季度,2021年的“公募亚军”宝盈基金的肖肖、“大集合公募化产品冠军”中金公司的韩庆、博时基金“医药一哥”金葛晨、工银瑞信“电车大咖”闫思倩、国泰基金老将杨飞、银河基金老将神玉飞、华安基金的崔莹等多位公募老兵宣告离职后,近日,行业里任职年限最长的知名基金经理董承非,以及易方达基金经理林森也纷纷“弃公从私”。

明星基金经理是“活”广告

近期,上证指数曾两次跌至3000点以下,截至5月16日,上证指数收盘点,还在3073点徘徊。

据WIND数据统计,受到二级市场行情影响,2022年开年以来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不及多数投资者预期,其中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前4个月的收益率分别为-22.5%、-21.98%,略好于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但弱于同期上证指数与沪深300指数。

私募基金也未能独善其身。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有业绩记录的28371只私募基金,整体收益为-7.56%,其中仅有26%的产品实现正收益。而在实现负收益的产品中,有3139只产品跌幅介于20%至50%,超过50%跌幅的产品有72只。

看来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日子皆不好过。那为何还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选择投入私募基金的“怀抱”?

“私募基金不招新手,很多时候都需要去公募行业去挖人才。”一位私募从业人员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当前资管行业发展较快,私募基金新增人才需求量大,而公募基金作为主流人才聚集地之一,也成为私募关注的人才“蓄水池”。

此外,这些顶流的基金经理本身自带“明星”光环,往往能够生产超高的流量,他们有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都是私募机构喜欢拉他们“入伙”的关键原因。

招商证券市场总监蒋潮表示,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盛行,明星基金经理本身“圈”了很多粉丝,其中不乏许多客户。同时,明星基金经理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号召力,都能为私募机构品牌建设、资金募集等带来很大帮助,“毕竟私募基金是不能打广告的。”

没人跟钱过不去

再者,私募所面临的是高净值用户,而公募所面向的是广大普遍用户,更多的是散户。有分析人士指出,公募基金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以及有一些体制上的限制,所以“奔私”之后基金经理可以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一切还是为了钱。“私募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有20%的业绩报酬,这种制度的安排,很吸引优秀的基金经理。”

即使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动辄百万元,且少数顶流如董承非、林森,年收入能超千万元,但跟私募从业人员相比,依旧存在差距。据悉,公募基金经理收入构成是基础薪水和管理费分红,但私募是根据业绩提成,通常可以拿到超额收益的10%至20%。

举个例子,同样是管理规模在50亿元,按照5年回报100%计算,在私募基金行业,仅业绩提成部分,基金经理5年就可拿到4亿至10亿元,平均年收入超过1亿元。而公募基金方面,据新浪财经消息,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管理着284亿元的资金规模,可最后每年仅能拿到3000万元的管理分红。

上述私募从业人员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公私募之间的收入差距,高的话能相差好几倍。”

然而,收益与风险往往呈正比。蒋潮表示,当前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机构并不多,公募基金公司作为一个平台,给了明星基金经理展现自我的机会。但“奔私”之后,就会看这个基金经理的成绩到底是靠自身实力得到的,还是依托曾经的平台背书。“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现在到了见证明星基金经理真正实力的时候了。”

“奔私”之后也有窘境

如果说,“奔私”强化了公募基金经理对市场底部的判断,那么“奔私”后,这些顶流大佬发布的产品却不尽人意,又该作何解释?

5月9日,在加盟私募机构睿郡资产后,董承非的首批产品“睿郡承非”系列产品在招商银行、兴业系、中信系、平安银行等多个渠道发售。新产品首日销售情况不佳,这和此前“公奔私”的大佬在牛市时单日募资破百亿的盛况相去甚远。截至5月13日募集结束,该系列产品全渠道共募得资金45亿元。

尽管董承非慷慨解囊称,将用不少于4000万元的个人资金进行认购,给产品注入了一些信心,但对比年初几位私募大佬发行的产品,这个规模不算大。据《21世纪经济报》援引银行渠道人士消息,近期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受到追捧,部分基金募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据私募排排网消息,不止董承非,年初以来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的新产品都遭遇窘境,多只公募基金募集失败,品类包括主动权益基金、“固收+”基金、纯债基金。此外,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底,已有超过100只基金公告延长募集期或开放期。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曾表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之后,主要的挑战来自五个方面的适应:一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风险偏好、风险文化和投资理念;二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业绩压力;三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标的资产和标的资产市场;四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投资的管理机制;五是能否适应私募基金的监管环境。

2020年6月,曾有行业“黑马”之称的于洋选择“下海奔私”,创立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在资产管理规模接近50亿元之后,他于2021年12月,重新回到“老东家”富国基金。

据悉,于洋退出私募的原因是,他认为以自己的投资风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获得较好的绝对收益;其次在创立私募投资基金以来,运营方面的事务占据了不少精力,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多方面因素导致他在投资业绩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可以看作是其职业生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的新规划。但在私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们并不容易,很多日常事务都需要亲力亲为。有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强调做绝对收益,这并非易事。

更早之前的2012年,原华夏基金的顶流经理王亚伟在离职后创办了千合资本。据蒋潮介绍,当时市场行情处于低谷,日子难熬,千合资本亏损比较严重。直到2014年、2015年,大牛市到来,千合资本才达到了百亿资金管理规模。“而这已经是最顶级的公募基金经理了。如果只是普通基金经理出去的话,难度会更大。”

对于公募基金机构而言,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开,对其投研团队的考验才正式开始。在华林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贾志看来,基金经理的变更会影响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建设,若投研团队相对稳定,基金产品的表现并不仅仅只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这一冲击就会相对较小。反之,基金经理的变更或会对产品的表现产生较大影响。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每个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不同,更换基金经理之后,会对原有持仓做调整,对产品接下来的运行存在较大影响。


相关:

抓住南京城里的“泼猴”突然出现的猴子一度成了人们对自在生活的寄托如果你在今年春天的南京城,你也许会见到一只猴子踱步在鸡鸣寺的樱花树间,或是对着新街口的滚滚车流发呆。有人调侃,“当你坐在电脑前,被陪娃网课搞到发疯时,它正在..

没勒索没加价!跑腿小哥恢复正常工作,博主被禁言……5月13日,博主阮一发文控诉“美团骑手勒索”一事引发关注短短一天之后随着骑手出面回应、监控视频曝光事件发生了反转阮一发文道歉今天下午@美团外卖 发布最新回应目前,跑腿小哥韩师傅已经可以正常跑单平台也将上..

上一篇: 成本低且易制造!德国科学家研发出最简亏弱膜照明设备
下一篇: 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万万 腰部UP靠内容转型“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