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债务求助热线打爆超6余额宝收益率 成房贷只还利息 澳洲楼市站在悬崖边?


更新日期:2017-04-07 11:30:52来源:网络点击:711896

  房地产市场中生长了5年的“泡泡”,似乎已经太大和太薄。银监局主席的一番话,直白的来说则是:银行已经把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里,现在需要好好检查一下篮子到底够不够结实。房地产的报道,正如所见,近期针对楼市的“新政”接连出台,央行、审慎监管局、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不约而同都在谈楼市风险,监管层似乎不得不承认泡沫的存在。

  泡沫的存在并不可怕。现代经济中,各种泡沫此消彼长,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是为何近期三大监管机构都表现出对楼市泡沫如此紧张的态度?

  因为在澳洲房地产市场中生长了5年的“泡泡”,已经太大和太薄了。

  利率上调”,也会引起这一比例的增加。今年2月这一比例就增长了1.5%。

  当付房贷出现困难时,只有两个办法——削减其它支出,或者靠信用卡。这两个办法双管齐下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表明这个家庭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根据这家金融公司的统计,目前有1%的还贷家庭正处于这样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再贷款,卖掉房产,或给债务求助热线打电话。

  所以债务求助热线的财务顾问们总结出求助者的问题大同小异:水电煤气账单、信用卡和房贷将他们拖入债务泥潭。在最终拨通债务求助热线以前,他们已欠下了上万元的信用卡债务,还可能借了工资日贷款(工资日贷款是一种小额、短期贷款,用于贷款人下一次发薪之前临时急用所需,因此还款日期也就是下次发薪之时).

  注意,图表又来了,澳洲家庭债务之高,已经达到怎样的程度,只有图表可以说明。

  图表来源:macrobusiness

  由上图可见,进入21世纪以后,澳洲的家庭债务收入比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并且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缓慢的工资增长,正在将这一比率拉得更高。

  澳洲债务违约率正在上升,并引起关注。据穆迪贷款违约报告数据显示,由于经济衰退影响,11月份西澳贷款违约率最高,达2.76%,北领地和南澳分别达破纪录的2.23%和2.16%。

  穆迪称,截止2017年2月三年内,澳洲房价平均上涨30%,而同期居民周度收入仅增长4.4%。其预计,如果房价继续攀高,工资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贷款违约和拖欠现象风险还将继续增加。

  相比之下,只有在经济发展最为强势的新州,整体情况较佳。大多数新州家庭能够按期偿还按揭贷款,目前30天违约率处于历史低点0.94%。

  利率将继续上调

  图表来源:澳审慎监管局

  Wayne Byres说,对于采用内部风险模型的银行,审慎监管局已经要求它们提高资本金。上图表明, 2016年四大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增幅比2014年高,但是与所有借贷机构的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增幅相比,四大行的增幅是落后的。

  图表来源:澳审慎监管局

  上图是国际主要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从最低到最高,这个幅度基本是比较稳定的。大概在2014-2015年时,国际主要银行的最低一级资本充足率就超过了10%,并且整个走势还在向上。

  红点代表2014年多数国际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位置12%,当时审慎监管局估计最终这个点还要向上移动200个基点,达到14%左右,而目前,现实数据正在向这个预测靠拢。

  澳洲的情况如何呢?Wayne Byres 指出:“尽管新的监管政策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准备,但是银行系统仍然是个高杠杆行业。”下图就说明了这点,澳洲借贷机构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16年的12%跌到现在的12%以下。

  图表来源:澳审慎监管局

  接着,Wayne Byres就将板子打在了房贷的身上。“这反映了银行按揭房贷业务比例的上升……也许我们可以假设更高比例的按揭房贷会导致一个更低风险的银行系统,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需要更严格的监管。一个合理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警惕比例越来越高的房贷业务中的虚假成分。”

  图表来源:澳审慎监管局

  Wayne Byres在这次峰会上透露,审慎监管局将于今年中发布一份报告,从各个角度审查银行系统,以及 (责任编辑:DF154)


相关:

总师:中国起码得有3艘航母 核动力也一定要搞4月6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大楼,300人的报告厅里挤进了500多人。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靠墙而立,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上一位白发老者身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

美智库盛赞歼20亚洲最强:换国发后可媲美F22“作为中国第一种隐身战斗机,歼-20具有为中国提供一系列之前无法想象的空战选择的潜能,并且强化了中国的力量投送能力。”近日,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歼-20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得..

上一篇: 美/日涨势或回解放前
下一篇: 三大评级机构热议澳房失衡风险 仍需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