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欧版QE下的宽松货币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政策趋向


更新日期:2015-01-28 01:44:24来源:网络点击:232771

  1月26日,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第二天大跌,最高跌幅逾1.94%,逼近中间价的2%这一下限。2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小幅回调,但仍接近跌停位。市场普遍认为,1月22日欧洲央行推出逾1万亿欧元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是人民币暴跌主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近期讲话中指出,欧央行的新一版量化宽松(QE)政策加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正常化的趋势,将会进一步推动美元汇率的走强,从而可能会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下行压力。实际上,除了近日人民币的大跌,在欧央行宣布推出QE后,全球股市大幅震荡,欧洲债券市场大涨,欧元兑美元汇率刷新11年新低。瑞士、加拿大 、丹麦等国也在此前后纷纷降息。

  那么,欧央行此时推出QE的原因是什么?对全球外汇市场有何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出现趋势性贬值?欧版QE对我国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39期,以飨读者。(马冬冬)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家经济疲软、复苏乏力,所以多国央行采取QE政策,既可以看做是无奈之举,但其实也是应有反应。欧版QE在力度和速度上都超出市场预期,促使欧元进一步贬值。欧央行QE加上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趋势,进一步推动美元走强,从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下行压力。2014年初以来,中国央行一直在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并且11月底全面降息。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已经是现在进行时。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方向依然是稳健和不紧不松,可以预见的是,央行增加流动性的措施将会持续,不排除会进一步降息降准。

  本报特约评论员马冬冬

  利率特别是长期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消除通货紧缩的压力,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条件。

  欧元区的QE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现在下结论尚早。从已有经验看,美国实施QE效果比较好,现在已经开始考虑退出,经济也开始稳步增长,而日本实施QE效果则不明显。QE政策最终能否帮助经济复苏,关键在于能否同时推进结构性改革。欧洲的财政分割,肯定会影响包括QE在内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这是欧元区的一个老问题。

  李迅雷:通缩风险加剧是欧版QE主要推手:2014年12月欧元区通胀率为-0.2%,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至负值,使得欧元区陷入技术性通缩。通缩预期是心理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日本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历,便是例证。2014年12月同时也是欧元区连续第22个月通胀率低于央行2%目标水平。通货膨胀其实是目前欧洲重债国走出债务陷阱的重要跳板。

  一般民众对工资下降、削减社会福利十分抗拒。政府相对易行的方法就是通过通货膨胀,无形中令薪资缩水,提高竞争力;令社会福利缩水,降低财政赤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德国 ,便是通过通胀重拾经济活力,走出两德统一后严重经济衰退。

  结构性改革是欧洲经济复苏中缺失的一环。没有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打压投资意愿,没有投资便也难有新的就业机会,消费每况愈下。而且货币政策要想对实体经济起到作用,必须依赖银行借贷的配合,这暂时也没有见到希望。结构性改革更需要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全力行动,这超出了德拉吉的权力范围,不是短期内靠欧版QE可以解决的。

  丁志杰:首先,从理论上来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增长是有效的。我们也能看到,从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先后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当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的流动性不仅仅是留在这些发达国家,而且还会流向其他国家。即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很强的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从某种角度可能会产生“以邻为壑”的效果。

  最后,在美联储停止量宽以后,欧元区经济一直处在通缩、经济衰退的困局。在美联储停止量宽、美元走强的情况下,欧版QE的推出可能使欧元有更大的贬值空间。

  欧版的量化宽松不仅包括欧央行,还包括成员国央行购买债券的购债计划,而且有责任分担。这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重债国,或者风险大的国家,购买债券的意愿会比较弱,也就是说,欧版QE对那些真正需要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很难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对于不需要宽松的国家反而可能会显得过度宽松。财政的分割使得欧元区在货币和财政的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会使QE的效果减弱。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似乎都在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走出困局,这是无奈之举还是应有之义?

  黄益平:宏观政策(包括货币与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要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经济热了,宏观政策紧一紧;经济冷了,宏观政策松一松。全球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十分疲软,复苏乏力,所以各国央行采取QE政策,既可以看做无奈之举,但其实也是货币政策的应有反应。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些国家的央行是否应该实施QE政策,而是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即便是有效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也只能解决利率和价格的问题,经济结构能否修复、增长能否反弹取决于一系列配套的结构改革措施。如果一味地量化宽松但没有经济结构调整,最后只能徒劳无益。日本在2003-2006年间实施量化宽松的经历,已经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教训。当然,QE引入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平稳退出的问题。二是,目前实施量化宽松的这些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和日本都是储备货币国,这意味着他们的QE政策必定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因此,这些国家的央行在实施QE政策时要不要考虑溢出效应?其它国家将如何应对?这是国际金融体系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CPI已降至1%左右、抗通缩预示存款利率也需下调;虽然就业稳定下利率暂可按兵不动,但就业通常属于滞后指标,2015年去产能进入攻坚期,新增就业仍将面临巨大考验;而从维护金融稳定角度考虑,在房价持续下跌的背景下、防范地产泡沫破裂也需下调利率。

  黄益平:中国央行从2014年初以来一直在实行定向宽松,11月底第一次全面降息,所以货币政策宽松已经是现在进行时。在2015年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虽然货币政策总体方向依然是稳健和不紧不松,可以预见的是,央行增加流动性的措施将会持续,今年不排除会进一步降息降准。

  《21世纪》:总体来看,欧版QE的推出对我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黄益平:从大的方面来看,欧洲实施QE是经济疲软状态下的无奈之举,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QE有助于稳定欧洲的金融与经济,特别是如果能够帮助经济复苏,那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将是一个好消息。短期内,因为欧元也是储备货币,欧洲QE必定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利率、汇率和资本流动,中国也很难避免这样的冲击。不过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正处于偏宽松状态,相对影响应该比较小,而且政府还保持着相对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应对外部变化的工具多一些,空间也大一些。

  丁志杰:随着美联储停止量宽以及美元升值,中国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转变和调整的力度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欧版QE的推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做出主动调整,才是长远有益的。

(责任编辑:DF143)


相关:

人民币即期汇率盘中接近跌停  受希腊激进左翼联盟党在国内选举中获胜的消息影响,美元指数一路上扬。与之相对应的,不仅是欧元加速贬值,还有人民币汇率在在岸和离岸两大市场均出现“恐慌性下跌”。  截至1月26日收盘,人民币对美元即期..

希腊大选现“脱欧”隐忧 欧元对人民币连创新低

上一篇: 希腊退欧风险逼近 全球金融黄色预警
下一篇: 希腊新内阁宣誓就职 “剃头方案”成齐普拉斯债务谈判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