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社交网络纽伦堡 让“偏见”更偏


更新日期:2018-09-03 11:02:15来源:网络点击:1177711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这只是互联网“理想国”里的单纯想象。《美国科学院院报》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但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支持民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针尖”和“麦芒”之间毫无和解的余地。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非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突出。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动,并不能消除成见和误解,相反却加固了“预存立场”。在互联网空间,团结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选边站队,变得更加容易。究其原因,在于网民在网络空间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网民一旦聚集起来,形成某一类群体,就会表现出“去个体化”的倾向。所谓“去个体化”,即群体中的情境因素阻碍“去个体化”个人的自我直觉。“去个体化”的个人不再感觉他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监控他们自身的行为。“去个体化”的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觉和个人认同。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群体劫持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支持共和党的人,为何会讨厌民主党了。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让人集群化,继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体倾向于比个体作出更极端的决定。集群后的网民更容易走极端,形成偏激的态度和取向。

  政治态度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很大,成本甚高。支持民主党的人,在解释信息时,不会因为所接受的信息是反向信息,就会轻易改变预先立场。一个有预存立场的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他(她)更易于接受与预存立场和价值框架相吻合的信息。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理论上,在互联网上,信息更易获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蚀偏见,让认知更加客观和真实。但事实上,互联网上信息的便捷和多元,反而会强化偏见。何也?一个网民是不会均等地接受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网民更易接受与其预存立场接近的信息,而遇到反向的信息,会产生“排异反应”。天长日久,一个人在其偏见的驱动之下,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社交网络让人的视野越来越窄,每天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越容易“抱团”,其成见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中的“岛民”就会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误认为整个世界,他们会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固守的偏见即是“真理”。因此,“偏见”的互联网式生存,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奇观。

(责任编辑:DF378)


相关:

以科研论文选拔中学生的招生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从2010年至今,笔者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持续的研究,对清华大学学堂班和星火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教育部拔尖计划学生等都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并对上述大学长期参与科技..

本周两股冷空气接踵而至 西北东北等雨水难歇  本周两股冷空气接踵而至 西北东北等雨水难歇   中国天气网讯 受冷空气影响,预计今(3日)明天北方雨水不停歇,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局地有暴雨,需注意防范。此外,另一股冷空气也在蓄势待发,在其影响..

上一篇: 以房养老 靠得住吗?
下一篇: 消防官兵紧急疏散73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