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任泽平:从经怀远天气 济崩盘论到L型探底 行情逻辑是什么?


更新日期:2016-11-25 08:06:48来源:网络点击:645477
摘要 【任泽平:从经济崩盘论到L型探底 行情逻辑是什么?】新5%比旧8%好”和“经济L型”探底实质上是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悲观预期的修复,经过长达8年的慢慢下跌之路,中国经济的大底可能已经接近找到了。

投资和库存见底,中国经济离增速换挡的底部不远了。这一前瞻性预测在2016年验证并被权威人士在《开局问大势》中采纳,2016年末越来越多的观察家开始探讨这个问题。

  “新5%比旧8%好”和“经济L型”探底实质上是市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悲观预期的修复,经过长达8年的慢慢下跌之路,中国经济的大底可能已经接近找到了!

  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二次探底但幅度不慎、出口增速大概率见底、消费的调整基本温和、世界经济正在筑底。

  展望2017年,我们可能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2017年经济会有“二次探底”,但回调幅度不深,中国经济离增速换挡的底部可能已经不远了;2017年经济既非复苏,也非衰退,经济中期L型,短期W型;2017年通胀既不会挑战警戒线,也不会重回通缩,整体温和。

  放眼全球,中国“经济L型”软着陆和再通胀跟世界经济周期一致。近期欧日经济筑底,美国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加强,印度经济凭借人口红利和莫迪改革正试图复制中国经济的奇迹。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中国“经济L型”软着陆,更多地是周期性见底而非结构性见底,是中国经济凭借着30多年改革开放建立的市场机制自身周期性力量出清的自然结果,而非结构调整到位的新常态。比如,金融杠杆率仍然偏高,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国企占比偏高,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明显,服务业管制有待放开,GDP锦标赛的旧引擎熄火后新引擎新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仍不具备再出发的能力,经济复苏在短期仍难以实现,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利率下来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

  2016年去产能进入尾声。过去几年,经过长期的通缩以及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导致了大量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2016年强硬的行政手段更是使得煤炭、钢铁等国企扎堆的行业产能出清取得了立竿见影式的效果。

  2016年去库存到低谷并开始补库。2014-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企业库存去化十分充分,钢贸企业甚至全军覆没,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跌到历史低谷。2016年初在房地产投资触底回升和政府大规模发力基建投资带动下,需求端出现小周期复苏,当需求回暖向供给端传导时,无论是产能还是作为缓冲带的库存都不足以应对需求的传导冲击,随即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

  中国经济正在构筑去产能和去库存的双底。考虑到提高产能利用率尚有空间、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惜贷以及企业对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足,去产能周期虽然见底,但短期仍然看不到企业扩大产能投资的迹象,同时这一轮补库周期预计将持续到2017年中。

  PPI转正,企业盈利出现了显著的改善,大大超出了市场此前的预期,这是这一轮商品和股市上涨的根本原因。

  这种盈利驱动的“业绩牛”跟流动性驱动的“水牛”和改革预期驱动的“改革牛”有根本的区别,这种上涨是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的。“业绩牛”虽然不如“水牛”涨的快,但更健康更踏实更可持续。

  宏观是定大方向大战略,穿透纷扰的短期波动直指中期趋势,抓波动只能小赌怡情。从大的格局来看,2016年1-2月的熔断是A股最后一波主跌浪,所有最悲观的预期全埋在里面了。2月以来可看做市场主跌浪过后的修复行情,结构性机会此起彼伏,大多围绕业绩超预期展开。由于修复行情的高度被抑制,所以修复的时间被拉长。

  因此,春季以来基本的战略应是偏多一些。我们在1月4日提示“休养生息”,帮投资者避开了熔断和最后一波主跌浪。在4月10日发布“春季攻势,向上20%!”的明确看多观点,其逻辑是五大超预期:企业盈利的改善,风险偏好的修复,大类资产配置的需要,潜在的增量资金,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现在来看,大致的观点和逻辑基本可靠。我们在国庆后提出“房市债市调控利好股市,按下葫芦浮起瓢”,近期股市持续修复。我们此前判断经济从小周期复苏步入轻型滞涨,周期品价格大涨。

  利率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2017年经济二次探底可能会带来交易性机会,但趋势性机会的大门可能已经关闭。房地产小周期结束了,这轮房市调整要至少持续到2017年底。

  展望未来,我们维持对股市中性偏乐观的判断:从盈利的角度,“经济L型”软着陆与温和通胀的宏观环境对股票和商品十分有利,大类资产轮动再度从债市房市转向股市和商品;从估值的角度,近期房市债市大涨之后受到政策调控,股市性价比提升;从风险偏好的角度,经济L型软着陆消除失速尾部风险,19大开启新的五年;从资金的角度,房市调控债市去杠杆增加资金流入预期,潜在的增量资金来自银行、保险、私募、产业资本等,近期保险频频举牌,房市债市调控后明年资产更荒,银行保险资产配置压力加大。

  CPI增长1.7%左右,基本呈“经济L型”软着陆与温和通胀。

  潜在风险: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引发流动性拐点;特朗普财政扩张遇阻;汇率贬值引发资本流出失控;房地产调控矫枉过正;改革低于预期。

(责任编辑:DF070)


相关:

沪港通净买入额回落摘要 本周四沪港通虽延续了资金净流入的格局,但金额双双较此前出现回落。其中,沪股通净流入9.32亿元,已用额度占比为7.17%,港股通的净流入金额也降至10.30亿元,为11月10日以来的低位..

增势放缓 两融余额围绕9600亿元震荡摘要 11月4日以来,沪深两融余额延续增长态势,直至23日增势减缓并出现小幅回调,收报9606.17亿元,相对前一交易日的9608.67亿元,小幅减少2.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沪市最新两融余额为545..

上一篇: 美智库假想中美交战:南海势均力敌 台海中国占优
下一篇: 海通证券姜超:汽车煤炭等行业库存回补力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