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古代中国与印度托普仕 洋交往有哪些故事?这本书揭开神秘面纱


更新日期:2023-09-22 22:23:14来源:网络点击:1991558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以下简称《人海之间》)新书发布会16日在北京PAGEONE五道口店举行。“这是一本关于海洋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 该书作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在序言中写道。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封面。 主办方供图

  作为有着二十年海洋史研究经历的资深学者,杨斌跨越已成热点的东海、南海,将笔触直抵古代中国扬帆深海的最远处——印度洋世界,凭借对一手文献资料和现场出水文物的深入研究,采用“船、物、事、人”的简明构架,以及学理与掌故相互交融的通识笔法,为读者渐次揭开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交往的神秘面纱。

  杨斌的海洋史研究是从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交流往来开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视角从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逐渐扩展为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洋的三角关系。尤其是在撰写《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时,对于海贝流通过程的研究,让杨斌确认了海洋亚洲的整体性,以及印度洋在古代中国海洋史论述中的重要性。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新书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指出,全球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现代疆域概念,《人海之间》为此做了很好的示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地域、物产与人,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深切的联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认为,《人海之间》打破了亚洲叙事中的唯陆地论,以及陆地与海洋视角的二元对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则将《人海之间》与美国学者托马斯·爱尔森的《珍珠在蒙古帝国》加以比较,在认同两者均超越内陆欧亚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前者对于后者的重要补充,即在海贝或珍珠等“实物”之外,对于“虚幻”的文化传播路径的书写。(完)

【编辑:付子豪】

相关:

四代人“刻葫芦”,85后要当破局人  作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85后阮熙越想要做“破局人”,重新定义“非遗”。  在她看来,现代人提及“非遗”,常常带着时过境迁的滤镜,觉得..

广西新一批医疗队赴柬埔寨“送光明”  中新社南宁9月21日电 (黄艳梅 陈梅)“白内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眼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失明的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我们将通过消除白内障致盲眼病、‘共享’眼健康的实际行动,为柬埔寨民众..

上一篇: “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杭州举行 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
下一篇: 如何彰显中华武术魅力?武盛同安功夫争霸赛给出榜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