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王小新华基金 波是如何“炼”成的?《王小波传》推出


更新日期:2023-06-28 11:58:19来源:网络点击:1980593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高凯)王小波是如何“炼”成的?——《王小波传》读者见面会日前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钱报读书会联合主办,作家酒徒、作家萧耳和《王小波传》作者房伟于当日会上讨论了王小波其人其文,以及王小波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房伟认为,王小波的文字给予他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他在困境中学会幽默和自嘲,并勇敢地追寻诗意的世界。“写书时和编辑老师去了佛山陵园,‘王小波之墓’墓碑后满是鲜花和一代代读者的留言,当时就特别坚定地要把传记写好。一个作家的经典化离不开传记的经典化,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王小波的史料建设中。”

  萧耳指出,王小波笔下一系列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都是将个体的欲望放到阳光灿烂的地方来表达;也有同时期同龄作家采用了这种两性表达方式。房伟认为,赴美求学的几年影响了王小波对于爱情的态度,使得他真正建立起自由宽容的想法,“他塑造的都是光彩流溢的、具有英雄气质与巨人气质的女性形象,例如《红拂夜奔》的红拂爱上李靖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王小波的作品鼓励我们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性。人总要不计利害地去追寻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可能才是人真正幸福的地方”。

  房伟认为,“王小波出现在多元化的、公众媒体发育的九十年代,他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表述,很难被划入当时流行的‘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等标签中;同时,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等文章可见他与文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在房伟看来,王小波并非文人型作家,而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作家,其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能改变人的思想、为人们提供方法论和精神力量。

  萧耳感慨1997年到2007年差不多十年间是王小波最火的十年,也是他从一个文化偶像被提高到文化英雄的过程,对70后、80后两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下,王小波过时了吗?他跟当下的年轻人是否有对上的‘通道’呢?”房伟认为,“人的困境总是有相通之处的。‘Z世代’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重建共识、对不同的观点持有更宽容的态度,这是创造的本源,也是幸福的本源。”(完) 【编辑:朱延静】

相关: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远博大,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中日韩166件书法篆刻作品聚兰亭 致敬“书圣”共促交流  中新网绍兴6月20日电(记者 项菁)为期一个月的“欣于所遇”——中日韩名家书法篆刻邀请展20日在浙江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展,中日韩三国书法篆刻名家的166件作品集中展出,均聚焦王羲之或兰亭主题,挥毫之间尽..

上一篇: 从韩美林到“韩美森林”:让艺术走向更多人
下一篇: 大型原创话剧《马叙伦》 再现老一辈民主人士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