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少年的你》:现实题材的突围与妥theory官网 协


更新日期:2019-12-29 00:21:53来源:网络点击:1524910

《少年的你》爆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国内电影市场自《我不是药神》之后,第一部大爆的现实题材电影。相比起《找到你》、《盲道》等同类电影的寂寂无名,《少年的你》不可谓不成功。这其中,自然有易烊千玺作为流量小生、周冬雨作为演技担当的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的热度能持续半月之久,除了两位主角的人气之外,和电影本身强烈的写实风格、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面不无关系。

毕竟,没有人可以确保,确保自己永远置身事外,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是被霸凌的那一个。事实上,霸凌既不会限于贫穷与偏远之中,也不被限定在校园之内。所谓的“霸凌”,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权力不对等的场域,比如职场,比如网络。这也是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说,影片《少年的你》虽然讲述的是一群“边缘人”、一个底层社会的故事,但当少年的故事进入主流视野后,依然能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


在此,笔者不打算进一步讨论《少年的你》的现实意义,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两点:一是关于“霸凌”这个主题,影片《少年的你》主要包含了哪几种角色?这几种角色的建构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现实话语;二是当这种现实题材的电影必须面向大众市场时,电影制作方又是如何妥协,做出一个精明的、多方都买帐的决定的。


一、突围

围绕着“校园霸凌”的主题,影片的主要角色可以分为三类,即施虐者、追随者和被虐者。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电影情节和大家聊一聊这三类角色,看看影片《少年的你》是怎么在现实题材的展现上实现突围的。


(一)施虐者。从小说到电影,导演所做的一大改动是魏莱为恶之动机。原小说中,魏莱是一个大姐大式的人物,死者胡小蝶则是学校男生都喜欢的校花,因胡小蝶靠近自己喜欢的男生,而开始带领小姐妹实施欺凌。小说的情节很容易理解,一个校园大姐大的施虐游戏,一个颇为俗套的青春成长故事。而在影片中,这一画着眼影、早已放弃高考的大姐大,成了长相乖巧、成绩优良的富家女。于是,始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电影中魏莱的作恶动机是什么,就是一种无缘由的恶吗?她以什么理由来欺凌他人?

不妨从整条故事线来看,被虐者最开始是胡小蝶,接着是陈念,在魏莱退学、小北恐吓魏莱之后,被霸凌的人竟变成了魏莱的追随者之一——徐渺。如果说,导演为陈念的被霸凌作出了解释(胡小蝶跳楼,陈念扒开人流、为死者盖上衣服,与此同时,她的脸被放大、定格;众目睽睽之下,陈念被老师叫出课堂,协助警察的调查。于是,她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似乎已不言而喻),那么,胡小蝶和徐渺的处境则揭示了“霸凌”主题的真相。面对椅子上的红墨水,胡小蝶在犹豫之后选择了忍让,任凭红墨水如经血般蔓延开;徐渺哭着问陈念,“为什么会轮到我,我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可以发现,其实所谓的施虐者,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施虐理由,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习惯忍让与听话的、且一定比自己还弱的弱者。


那么,身为施虐者的魏莱是一个强者吗?显然也不是。录视频事件之后,她尝试找陈念和解,“我真的不能再复读了,我爸已经因为这件事情快一年没有跟我讲话”。在电影叙事中,魏父要么是作为警察家访的谈话背景、一幅家庭合照中的影像,要么是看过女儿尸体后、匆匆离开的背影,即始终呈现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者;但在家庭结构中,这个缺席的在场者却拥有着绝对的地位与权力,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将自己的处世法则传授给女儿,也应用在女儿身上——于他而言,孩子不过是自身资本的加持,而只有足够优秀的孩子才能演变为资本。

所以,归根究底,魏莱们是将自己身上的脆弱感向外投射,只不过采取的是一种虚与委蛇、自我掩饰的应对方式。恰如鲁迅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作为家庭中的弱者,魏莱不是向外界寻求慰藉,而是延承了父母的处世方式——向更弱者开刀。通过欺凌他人,她们获得了难得的掌控感、满足感,以压抑自身的脆弱感与不安感。也因此,影片的叙事不再囿于某一个体,或某种青春话语,而呈现了人类本性中黑暗、幽密的一面。


(二)追随者。除了魏莱这一核心施虐人物之外,魏莱还有两个追随者——罗婷和徐渺。这里,便自然衍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自愿追随,难道她们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好的吗?尽管影片对二人的呈现并不算多,但在导演刻意安排的镜头之下,个中缘由还是能窥出一二。教室外的走廊里,看热闹的学生围了一圈又一圈,徐母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只希望学校再给孩子一个机会;另一边,罗父情绪激动,在祈求老师无果之后,突然一把将孩子推倒在地,对女儿拳脚相向。


第一次在影院观看这一处时,只以为这是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父亲;后来再看,突然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魏家,警察到家访谈,魏母振振有词,将胡小蝶的死称之为“心理素质差”,并且质问学校该承担什么责任。与魏母的心安理得、总是能找到其他的外因不同,不管是徐母的卑微,还是罗父的暴力,所显现的其实都是底层社会解决问题的逻辑。换言之,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底层人物、弱者,想必已经历过太多似曾相识的场景,他们习惯了低头、习惯了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寻找外因。

这一次,面对孩子被退学的困境,他们还是没有其他方式,在遭到老师的警告“不要乱来”之后,迫不得已将拳头转向了自己的孩子。认错,怎么认错?让她跪下,或者是打得她认错,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式教子方式,夹杂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却也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深情——所有的卑微与暴力,其实都是在博得老师的谅解与同情,为孩子争取一个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


至此,徐罗二人为恶的动机也就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不难猜测到,她们的父母是社会系统中的底层人物,她们或许自小就看尽了世态炎凉,甚至也遭受过欺凌与不公。在她们的字典里,一个人不是被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在电影中,导演借小北之口讲了这句话)。于是,与其被别人欺负,不如尽力让自己成为欺负别人的一方,即由“弱者”变为“强者”。

那么,怎么让自己成为强者呢?面对现实,她们选择了一条捷径——跟随“权势者”。这里,有必要明确的一点是,千万不要以为学校就一定是一处美丽、纯净之地,事实上,它也是一个微观社会。如果说,家庭背景的不一般提供了魏莱任性胡为的机会,徐罗二人让自己变强的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权势者”魏莱的追随。也因此,她们对他人的欺凌就只有一个理由——站在“正确”的队伍,以此来确定自我的存在,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曾有的权力。


(三)被虐者。不同于胡小蝶的忍让、徐渺的听话,被虐者陈念一直是一个有主见、强意志力的高三生,这从她的抵抗策略中可以看出。从抵抗态度来讲,一开始,陈念还是抱着充当一名旁观者的角色,选择消极抵抗——她逃离了打饭现场,以拒绝魏莱们一起写作业的邀约;回家路上,她被一脚踹趴在地,后来便试图绕路回家;排球课上,在魏莱们三番五次的挑衅之后,她将球怒扔回去,结果是变本加厉的欺凌,她从楼梯上“滚”了下去。终于,忍无可忍,陈念打电话给郑警官,告知了魏莱等人的恶劣行径,消极抵抗转才转变为积极抵抗。


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的困境中,陈念所采取的都是“鸵鸟式”的消极抵抗策略,哪怕被众人脱光衣服、拍视频凌辱。要理解她的选择,必须从她的抵抗对象谈起。从故事层面讲,于陈念而言,魏莱等人的欺凌更像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现下的生活处境才是她最想摆脱的。债主在门外徘徊,白天也要拉下帘子、开灯写作业;印着母亲样貌的传单贴满了整栋楼,甚至发到了班里每一个人的手机上;耳边传来的是窸窸窣窣的议论声……无疑,高考成为她改变命运的稻草,是她“鲤鱼跃龙门”的希望。

她的妈妈偶尔回家,“你再咬咬牙,等到大学毕业,咱就算熬出头了”;对她心有暧昧的男生安慰她,“再熬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去北京了”;听着听着,她也信了,“等我考上北京,就都好了”,只要忍一忍,再忍一忍。不信你看,历史上那么多雄心壮志者,因“隐忍”而为后人所颂扬的不在少数,诸如韩信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赵氏孤儿忠臣献子,他们是中国传统世界中“忍”文化的代表,也是无惧千军万马的孤胆英雄。客观地说,这样的文化心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促成了陈念“心甘情愿”得当一个被虐者。

那么,这样的忍耐有用吗?没用,不但忍耐没用,积极的抵抗也没用。因为施虐者的错误只会被简单归结为“恶作剧”、“年轻人的错误”,胡小蝶死亡真相被揭开后,学校的处理结果是停学但参加高考。然而,法律的宽容换来的是施虐者变本加厉的报复(三人持老鼠笼子堵截陈念)。


更讽刺的是,在临近高考前的32天,陈念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憧憬着和小北一起走出去的日子,可是,这样的美好是怎么换来的呢?是求助警察无效后,主动寻求一个男性的守护(上下学的随行)。在这一情节中,一个颇有意味的设置是,小北拿刀威胁魏莱,作为施虐者的一方第一次在画面中露出恐惧的神色。这之后,他们度过了一段平静美好的日子。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一直在涌动,以暴制暴注定是一场虚妄。黑暗的巷子里,陈念被团团围住,撕扯、剪发、扒光衣服拍视频……这一刻,改变命运的书本被撕得粉碎,理想的表象世界也终是破裂。这个过程中,导演特意穿插了施虐者屏摄的画面,那是一段影像中的影像,镜头晃动、嘈杂、被快速切过,一种绝望、不安、无力的感觉冲出屏幕。

还能怎么办呢,我们不知道。可能导演也明白,路都被堵死了,再往前走,也都是死胡同一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结局,陈念失手杀死魏莱,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勉强可以算作坏人遭到了惩处,正义得到伸张。但若细究,魏莱之死的意义其实在于,导演让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巧妙地搁置了“如何应对霸凌”这一现实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搁置也不失为一种直面问题的勇气吧。


二、妥协

尽管《少年的你》围绕“校园霸凌”这一主题,揭示了关于施虐者、追随者和被虐者的多重现实,引人深思;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所谓的现实题材电影,也不得不考虑到市场大众的反应,考虑到电影艺术与大众文化、商业文化间的平衡。事实上,前述的“突围”实乃与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妥协后的突围。

具体来讲,这种平衡/妥协主要体现在,影片虽围绕“校园霸凌”展开,但就整条故事线而言,却是实打实的纯爱电影套路。比如,陈念与小北的姻缘设计,之后小北就如同骑士一般,守护在陈念身边,甚至愿意代替她坐牢。到片尾,两人终于实现了共同的心愿,即肩并着肩,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这不正是一个暗黑版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吗?


而这样的故事是观众们最为喜爱的。在弗洛伊德经典的“释梦理论”论述中,梦都具有二次加工作用,即梦的场景都遵循完美、美好的逻辑。后人则将电影与梦进行类比,认为电影,尤其是主流电影,与梦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经过梦的加工,使观众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并进一步提出了“醒着的白日梦”的说法,即电影与梦的关系是一种半梦关系,电影要使人喜欢,必须使人的意识和无意识产生幻觉,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焦虑。

那么,如何理解此句话中的“限度”呢?个人的看法是,电影艺术既不能太真,也不能太假。以《少年的你》为例,若只是赤裸裸地展现校园霸凌的现实,而缺乏了小北这样一个守护者的角色,势必会引发观众观影过程中过度的压抑、不适情绪;但如果影片还是以往的霸道总裁套路,而去掉了“校园霸凌”这一核心主题,或者说对于霸凌的展现不是那么真实,也必然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

从上述意义上说,影片《少年的你》正是将观众置于一场“醒着的白日梦”中。尤其是姻缘设计、守护关系、圆满结局等桥段的设计,为故事平添了许多浪漫色彩,让观众“如释重负”,暂时忘却了其他的不愉快。



(一)姻缘设计。在电影开场没多久,陈念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小北。打电话报警后,遭到众人胁迫,亲吻小北。值得注意的是,秉持着“不需要交朋友”、在胡小蝶受欺凌时一直充当着旁观者的陈念,这一次竟当着混混们(可能比魏莱们还要可怕)的面直接报警,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导演需要为两个人的相识安排一次不经意的会面,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因为你,我获得了救赎,那就让我成为你的守护者吧。

为了强化这种姻缘设计,导演更是安排了一个“少女初吻”的桥段。初吻,常和初恋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情感历程中的特殊体验。换言之,初吻、初恋往往和青春、美好、纯洁的意象勾连在一起,在人们的记忆中形成一种印刻。因此,从这个吻开始,就意味着两人必将彼此纠缠,拥有一段难以分割的生命体验。



(二)守护关系。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语录,“有钱的单身汉,都想娶位太太,这是大家公认的必然之理”,我们所看到的纯爱电影或者现代爱情偶像剧,好像都对女性观众的心理期待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解读,即再独立的女性,都想有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男性守护者。放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中,小北虽是一个混混,却显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混混,他对同伴有情有义,对救过自己的人知恩图报,在对待感情上则充满了少年式的纯情。

比如,小北弯腰看陈念腿部的伤口,两人的肢体相碰,特写的镜头秉持了纯爱电影细腻内敛的一贯风格,暗示着两人情愫的萌动。当然,影片也暗含着一些“欲”的镜头,少女的背、赤着的脚、独自坐在门前的背影、明明灭灭的星火,既撩拨了少年,也撩拨了观众。但显然,这些慌乱、焦灼与逃离,反而将“情”置于“欲”之上,强化了小北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


影片中,两人唯一一次躺在一起的镜头,是小北被打后,自己给自己清洗伤口、擦药那次。这同样不关乎于任何“性”与“欲”,而恰恰为他的无知、他的狠戾作出了解释——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母亲抛弃了他。也就是说,他所有的无知与狠戾皆源于一种个人成长环境的无可奈何;至此,他的黑暗的一面转变为一种吸引人的、“坏”男人的魅力,唤起女性心中天然的母性与怜爱,也为女性渴望“默默”被守护的心理提供了剧情基础。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完美的守护者,小北是否是一名成年男性都不可知,便注定了他不可能承担起守护的责任,而是导演刻意制造出来的一幅幻象,以满足女性对于守护者的美好想象。事实上,本应在剧情里真正扮演守护者角色的,即孩子的父亲,要么完全缺席,要么是在场的缺席者,也预示了所谓的守护,不过是一场安排好的白日梦境。


(三)圆满结局。影片的最后,陈念刑满释放,在一家英文培训中心上课。课堂上,一名始终沉默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镜头一转,陈念陪着这名学生走回家;再往后拉,留起头发、穿上“大人装”的小北默默守护在身后,如同当年上学时一样。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不用再扣上卫衣的帽子,而是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


这里,导演先是用了一个长镜头,配合缓缓的音乐,画面像一幅褪了色的旧照片,安静、美好,暗示着一切都已过去。紧接着,导演又安排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镜中镜,监控视频中,小北从容自若地向我们走来。意在告诉观者,彼此间当初的诺言皆已实现,那是“说好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也是“我们一定可以肩并肩,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在这一刻,一个揪心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自然是纯爱电影中常见的“套路”,但显然,对于类似的桥段,我们向来都是乐此不疲。我们可以说,影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也可以说,这样的结局与天秤摆向市场相关。

但事实上,影片看似美好的结局,隐去了两个问题:一是本该上大学的陈念,在遭受4年牢狱之灾后,她的人生已经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二是“课堂上沉默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陈念“保护世界”的夙愿,却也指出一个问题,即所谓的完美结局不过是一场乌托邦,影片真正指向的霸凌难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如果说,魏莱之死是对这一现实难题的第一次搁置,那么,影片的结局则将这一难题无限期的悬置了下去。


结语

突围or妥协,我们没必要非得掰扯清楚。想来若以妥协的方式,可以让社会、让家庭、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现实问题,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又何尝不是一种边缘线的试探与希望呢?


相关:

乳房X光可测出心脏病 乳房X光通常被用来检测乳房部位的肿瘤。然而,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检测手段也可用来筛查心脏病。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全民建(音)博士团队对2006~2016年间平均年龄为61岁的278名女性患者的医疗..

丈夫烟瘾大 全家身体差 吸烟不仅会令自己的健康受损,家人也会受到殃及。近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单位在1000万余对夫妻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丈夫吸烟,妻子易患糖尿病,且丈夫烟瘾越重,妻子患病风..

上一篇: 胡歌唯一表示喜欢的女人,如今38岁,模样还是很漂亮
下一篇: 经过了边江、郑恺事件之后,《声临其境3》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