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惩戒 历史在这里忏悔全文阅读 作者:张涛之


更新日期:2016-06-12 11:32:29来源:网络点击:392176
历史在这里忏悔全文阅读 作者:张涛之 《历史在这里忏悔》由net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历史在这里忏悔全文阅读页面。
读《资治通鉴》批帝王将相:历史在这里忏悔 作者:张涛之


第一章 郑庄公——你是个笨“婴儿”
西周时期,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分封了很多诸侯,拱卫周朝。周幽王时,因为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后来犬戎侵袭周朝京城“镐京”时,幽王举烽报警,没有一个诸侯率兵来救。幽王被犬戎杀死,郑桓公为掩护幽王突围英勇战死。郑国乃立世子掘突,是为郑武公。
武公十年,郑武公娶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寤生,小儿子名叫叔段。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病逝,寤生继位,是为著名的郑庄公。春秋有五霸,依次序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五霸之外还有一霸,那就是郑庄公。郑庄公的道路并不平坦,从继位那一天开始,就历尽磨难。
郑庄公即位之后,马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他的母亲武姜和胞弟共叔段。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同胞亲兄弟,他们怎么会对郑庄公的执政地位构成巨大威胁呢?按理说,如果弟弟想取代哥哥的位置的话,亲生母亲应该加以劝阻,维护大儿子郑庄公的地位,手心手背都是肉嘛,何况长子继位理所当然。为什么武姜会反对郑庄公继位呢?
原来事出有因。郑庄公是武姜的大儿子。也就是说,郑庄公是武姜生的第一个孩子。一般的情况下,女人生第一个孩子时心情都非常紧张,而且要经受巨大的阵痛。武姜生郑庄公时更是经受了巨大的痛苦。由于难产,武姜昏而复醒,终于生下庄公,因此很不喜欢庄公,“恶之”。就因为难产,疼得死去活来,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她就非常厌恶这个孩子,给他起了个难听的名字“寤生”,意即为母亲昏而复醒生的。后来武姜生了第二个孩子共叔段,更加厌恶寤生,在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面前经常说寤生的坏话,屡次要求武公撤销寤生继位的资格,立小儿子共叔段为执政继承人。但武公坚决拒绝了武姜的要求,坚持立寤生为继位人。
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武姜是一个固执而任性的女人。生孩子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寤生难产,使武姜非常痛苦,但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没有什么责任,武姜怎么能因此而厌恶孩子,甚至要废长立幼。虽然由于武公的果断处置,避免了一场继位纷争,但武姜的固执和任性,还是埋下了骨肉相残的种子。
武公十年,武姜和武公结婚。武公二十七年,武公辞世,寤生继位。满打满算,郑庄公这时只有十六岁,按照现在的说法,还是未成年人。但这个少年诸侯非常有头脑。他自然知道母亲和弟弟对自己所持的深深的敌意,而且他也看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场骨肉相残的大冲突早晚都会到来。他没有采纳一些大臣的建议,对武姜和叔段进行限制打击,而是欲擒故纵,处处满足武姜和叔段的要求,让叔段的野心极度膨胀,最后闹到*人怨的地步时再一鼓破之。
果然,庄公刚刚继位,武姜和叔段就开始谋叛。先由武姜出面,要求庄公把制邑这座城封给叔段。制邑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武姜放着那么多大城不要,却偏要求制邑,意思是最清楚不过了。这个要求自然被庄公拒绝了。庄公的理由是这座城市太险要了,原来由虢叔守着,他恃险无恐,疏于防备,以致城破身死;现在我如把制邑封给叔段,也会使他重蹈虢叔的覆辙:我是很爱惜弟弟的,不能把制邑分给弟弟。除了制邑以外,“他邑惟命”。也就是说,除了制邑以外,其它任何城市任你们挑选。武姜遂向庄公提出,把“京”邑分给叔段,庄公一口答应,把“京”给了叔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第一章 郑庄公——你是个笨“婴儿”
在这场请封的斗争中,表面上是武姜胜利了。她为叔段争取到的“京”城,是郑国除了国公居住的都城荥阳以外最大的城。城大人多,经济实力雄厚,足以养兵组军。但实际上是庄公胜利了,因为他挫败了武姜要求制邑的计划,为以后挫败叔段的叛乱做好了军事准备。
更重要的是,庄公通过封“京”于叔段还向公众显示了他的孝心和仁慈。郑国百姓从这件事中得出一个结论,庄公是一个仁慈孝顺的君王,在他的领导下,百姓可以活得较舒畅些。
但是,庄公手下的一些大臣反对庄公的做法。他们认为把京邑封给叔段,将会助长叔段的野心。庄公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他也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告诉他们,只是平淡地说:“这是武姜的要求,不好拒绝她。”
其实,庄公的真实意图是把京封给叔段,正好助长他的野心,等到叔段叛迹已显时,马上出兵击退他。
正如庄公所料,叔段得到京邑以后,立即利用京邑人多粮多的优势扩军备战,把郑国的两个位于西部和北部的边城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郑国的许多大臣急了,这不是要与庄公争天下嘛。大臣公子吕气愤地对庄公说:“一国不能有二君,你到底怎么处置叔段?如果你诚心想把郑国送给大叔的话,请你明示,我们也就早一点去大叔那里工作。如果你不想把郑国送给大叔的话,那么请立即铲除大叔,不要让郑国的老百姓对大叔抱有什么希望。”
但是,郑庄公仍然安之若素。他平静地对公子吕说:“不要多想,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按兵不动,叔段更加放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兵车已到了荥阳附近的廪延。再进一步,就要到荥阳了。大臣们坐不住了,力劝郑庄公铲除叔段。郑庄公仍不为所动。
经过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后,叔段终于发动了叛乱,“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武姜与叔段约好,叔段兵到,武姜就率手下人打开城门放叔段大军入城。郑庄公这次的反应非常快。“公闻其期,曰,可矣!”立即出兵平叛。
分析郑庄公对武姜、叔段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出,郑庄公对他们完全是欲擒故纵。既然知道这场斗争无法避免,那就干脆让它早点来吧。当时郑国内外政治都比较平静,矛盾早一点爆发,郑庄公有时间和条件从容地进行处理。矛盾晚一点爆发,将会影响郑国的政治。如果彼时正好是外敌入侵或内部纷乱,那么矛盾说不定还会朝着郑庄公不愿看到的那个方向发展。那么要促成矛盾的早日爆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满足武姜和叔段的要求,让他们有条件扩兵叛乱,便于庄公出兵。
当然,郑庄公也可以采纳一些大臣的意见,在叔段叛迹未显时除掉叔段。但这样做在政治上比较被动。郑庄公与武姜、叔段的斗争是亲人间的斗争,是骨肉相残,叔段叛迹未显时庄公除掉了他,公众会认为郑庄公滥杀无辜,不念亲情,同情的天平会倒向叔段,郑庄公难以在郑国立足。郑庄公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任叔段怎么胡来,在叛迹未显时,绝不行动。这是郑国的最高机密,庄公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大臣们不知道庄公的真实意图,还真以为庄公软弱怕事,只怕是庄公心里暗笑不已。
在这样做时,庄公并没有放弃军事准备。他没有把地势险要的制邑给叔段,就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叔段叛乱后,其他人还不知道叔段袭郑的确切日期,而庄公却知道得很清楚。“公闻其期,曰,可矣!”庄公怎么知道这个日期的?显然是庄公派出了有力的侦察人员,日夜监视着叔段的举动。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到庄公外松内紧,已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一句“可矣”充分道出了庄公的心思。经营数年,要的就是叔段叛乱,好*他。没想到叔段果然中计,发动叛乱,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他了。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一章 郑庄公——你是个笨“婴儿”
庄公这次是亲自出征,命子封率兵车二百乘偷袭京邑,自己亲率大军望廪延一路走来。叔段是从小被娇惯坏了的,哪里知道兵凶战危的利害。他率领大军去攻郑,却不知道庄公会乘京邑空虚而加以偷袭,所以京邑的防御非常薄弱,子封不费吹灰之力便进了城。叔段的根据地和大后方失去了!子封一进城,便到处悬以用白布制作的告示,详细说明庄公是如何疼爱弟弟叔段,对他是遂其所欲;而叔段是如何地忘恩负义,起兵袭郑。这些告示一贴出去,立即引起了京邑百姓的共鸣,纷纷传话给在叔段军中的子弟,让他们立即脱离叔段。用《 史记 》上的话说,就是“伐京,京人畔段”。
子封攻下京邑后的舆论攻势为什么这么及时凌厉?显然,这是郑庄公整个平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布告内容都是庄公、武姜、叔段的有关事情,不经过庄公的批准,子封敢这么写吗?要知道,这是在人民毫无言论自由的奴隶社会的年代啊!看来,郑庄公不仅精通政治,非常重视争取民心对自己的支撑,而且也很懂军事,占领有利地形,战争准备,侦察分析,样样不落;又很重视舆论攻势,当时没有报纸,事先准备多幅白布广告贴出去,就是很有力的舆论攻势。取天下者,必须重视枪杆子和笔杆子。守天下者,也必须重视这两杆子。
叔段在袭郑路上听说京邑失守,大吃一惊。部队的士兵逃亡严重,已难以攻郑。不得已,叔段率兵往廪延一路走来,看来他的意图是想由此逃往西北二边城。他不知道,庄公正率郑国主力在这里等着他。一边是残兵败将,疲于奔命;一边是雄兵数万,以逸待劳,胜败可想而知。叔段率少许人奔入他的老巢——共。这是叔段最早得到的一个采邑。但共是一座小城,怎当得庄公主力攻击。很快城破,叔段自杀。庄公继位后的第一个大危机就这样被解除了。
郑庄公继位时顶多也就是十六岁。现在媒体把近五十岁的北部歌星都称为小孩,“大王原是傻小孩”就是媒体报道老歌星时用的标题。照此推算,郑庄公继位时尚可称为“婴儿”。我们是否可以以这样的标题写一篇庄公本纪,这个标题就是“郑庄公是个笨婴儿”。但这个“婴儿”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水平很高,就连辅佐郑庄公的先朝老臣祭足等人都没有看出庄公的良苦用心。郑庄公的智慧和本事是怎么养成的呢?我们分析,起码有这几个因素对庄公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一、郑庄公聪明好学。寤生在郑武公这个家庭里,享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曾因秦王的太子违犯了法令,商鞅用重刑惩治了太子的师傅,作为对太子的警告。由此看来,诸侯为儿子指派师傅已是春秋的普遍现象,郑武公应也是指派了师傅教导儿子寤生。郑庄公从师傅那里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和其它知识,为他从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郑武公的亲自教导。武公生前,武姜多次要求武公改换叔段为继位人,但都遭到了武公的坚决拒绝,这说明武公看好庄公。既然看好庄公,武公肯定会亲自教导寤生。寤生稍大后,武公大概会结合郑国的实际政治军事斗争教导寤生,让他提出议案,借以培养他的实际从政能力。郑庄公灭段的一系列计划有可能都是武公的主意。
三、寤生的困难生活处境。武姜因寤生生下寤生,从而对寤生产生了厌恶,这种厌恶甚或是含有深深的敌意。寤生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母亲、弟弟的敌意。稍大些,就不能不天天思考这个问题,寤生大概在登基之前就想好一整套对付武姜的计划。
人们可以责备庄公,认为他不应放纵叔段,使他不知天高地厚,发动叛乱,兵败身死。善良的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一个最好的处治办法,给叔段一个小城,让他丰衣足食终其一生。但是,人们这样想时,可能忘记了武姜的作用。武姜是一心要把寤生赶下台,要把叔段扶上台。庄公不是已经给了叔段一个小城“共”吗?但武姜不干,要求再给叔段“制邑”。郑庄公当然可以不给。但这样做,就要担不孝不义的恶名。舆论传播,会严重影响到庄公的统治地位。庄公不想灭弟,那就只有灭掉自己。庄公灭段,确实是不得已为之。
很多母亲在对待子女上都有过偏心,但像武姜这样,偏心到必须要杀掉自己憎恶的儿子这样的还很少。父母偏心,将会对自己、对子女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天底下一切有偏心的父母,均应以武姜为戒,一碗水端平,让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韩信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原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下子被刘邦升为大将,坐火箭都没有这么快。手握大军时不知多少人劝他自立山头,韩信都没有答应,刘邦平定天下后他却要反了。他一生中不知打了多少大仗,最后却上了一个妇人的当,被斩于长乐宫。韩信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命运怎么最后这么悲惨?很多人都曾经讨论过论述过这个问题,那些论述都不错,只不过还都没有点透。韩信之所以大起大落,光辉耀眼之后是彻底地陨灭,原因很简单,韩信是个老实人。他因老实而跃升,也因老实而陨灭。
韩信真是老实人吗?真是老实人。
我们不知道韩信在儿童时期老实不老实,估计很老实。当儿童时就老实,当少年时才能老实。根据史书的记载,韩信在少年时期是比较老实的。
韩信个子高大,身常带剑,但家庭穷苦,吃不上饭。他在河边钓鱼,可能是想钓鱼煮鱼汤喝,以解除饥饿,也可能是想钓鱼换钱买米吃。可能是河里鱼少,或者可能是钓具落后,钓技不精,看来韩信那一天没有钓上鱼。中午到吃饭的时候了,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大娘拿出带来的米团子吃午饭,韩信却什么吃的也没有。一个“漂母”把自己的饭团子分了一些给韩信吃。从此,“漂母”一连几十天都给韩信分饭团吃。韩信非常感动,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她。漂母似信非信。韩信以后成了淮阴侯,果真找到了这位漂母,报答了她的一饭之赐。
守信,不以富贵而忘小恩,是为人诚信的重要标志。有的阴谋家穷困之时受到素不相干的女工的多次照顾,一朝富贵,不但不报恩,反而恩将仇报,把这位老大嫂关了起来。这样的事例还少吗?韩信贵而不忘小恩,丰厚报答,堪称诚信的标本,韩信是个老实人吧。
能够证明少年时期的韩信是个老实人的证据还有,他宁肯受胯下之辱,也不愿伤害他人。那个时候的韩信个子高大,也还是个未成年人。古人早熟,十五岁成婚,再往后就是大龄青年了。韩信这个未成年人是个遵纪守法的榜样。街上的“恶少”,就是那些品行很坏的未成年人故意侮辱韩信。你不是经常带着剑吗,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死我,胆小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没有多作思考,就从这位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
都是同乡人,都是未成年人,二人之间没有阶级仇、民族恨。韩信退让一步,避免了一起悲剧的发生。
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 水浒传 》里的杨志卖刀,就碰到泼皮的挑衅,语言几乎和韩信碰到的那位恶少一模一样,有胆量你就杀了我,没有胆量把刀送给我。杨志忍无可忍,手起刀落,泼皮被砍掉了脑袋。
这个例子从反面印证了韩信是个老实人,是个不愿伤害他人的好人。
最奇的是韩信当了楚王以后找到当年的那位侮辱过自己的恶少,不但没有报复,反而赞他是位壮士。
笔者此论一出,肯定会有人反对。错了,韩信少年时期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史书上曾明确评价韩信少年时期“贫,无行,不得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又是“无行”,又是“人多厌之者”,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老实人?
史书上确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笔者研究了这段史料后,发现这段记载一点也不能说明韩信“无行”,反而证明了他是个老实人。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这段史料说韩信“无行”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是两条。一是“不得推举为吏”,二是“常从人寄食饮”。根据这两条认为一个人“无行”,恐怕是不行。
先说“不得推举为吏”吧。官吏是有区别的。官是主官,一般是县令、主簿、县丞以上的主官才是“官”,衙厅里的那些办事人员则为“吏”。主官是有功名者,是由朝廷任命的,吏则由地方推荐。官有任期,通常是三年一考评,三年一升迁,吏则可能长期在本地工作。官员有权,吏有资历,谁也离不开谁。吏由于长期在本地工作,情况熟,经验丰富,官员有时候还要巴结吏,和吏搞好关系。
这样的吏显然手握实权,不是一般的人想当就能当上的。
封建社会里,通常是县里面设有工房、礼房、户房、刑房、兵房、吏房,六房的工作人员就是吏。韩信擅兵法,常带剑,应该被推荐到兵房或刑房工作,这可能吗?
兵房管什么?一般来说,县衙的兵房管兵役,管县里的一支几百人的武装部队,相当于外国的兵役局长,地方部队的部队长,这样的职务一般人能被推荐去干吗?
刑房管什么?一般来说,刑房管刑事案件的侦破,押解犯人,管理治安,相当于外国的警察局长,这样的职务,一般人能被推荐去干吗?
显然,只有具有深厚政治背景,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或他们的亲戚子弟才能被人推荐到县衙为吏。像韩信这样连饭都吃不上的小伙子与“推荐为吏”是风马牛不相干的。
当然,秦朝时还有一种职级很低的“吏”,那就是“亭长”。秦朝在主路沿线十里设一亭,专供行旅休息吃饭住宿之用。亭设亭长,下有五个兵快,管理本亭事务,兼管本亭范围内的治安。亭虽小,职权大,相当于招待所所长和治安特派员。这是级别最低的吏了,但一般人是根本没有希望当上的。
芸芸众生本来就与“吏”任无缘。无缘也罢。现在好了,韩信因无缘倒被人扣上一顶“无行”的帽子,你说这冤不冤。
再说“常从人寄食饮”这一条吧。一个人到了实在没有饭吃的程度,不“常从人寄食饮”,难道就活活地等着饿死吗?当然,韩信可以去乞讨,去沿街要饭。这样做也还是“常从人寄食饮”,也照样讨人嫌。有人跑到你门口讨饭,你嫌不嫌?看来韩信要想“有行”,那就是穿好衣服躺在家里等死。
种地去呀!韩信生在淮阴城,长在淮阴城,无地可种,也不会种地,跑到乡下当佣工也没人要。
去做生意呀!做生意要有本钱,韩信连饭都吃不上,哪有本钱去做生意。
史家对韩信太苛求了,对穷人太苛求了。照此苛求下去,一个人没有当上官,没有挣到钱,便都是“无行”,这太不公平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应该承认,少年时期的韩信确实是个老实人。
韩信的老实并不仅限于做人待物上,他最老实的地方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连饭都吃不上的困难情况下,韩信老老实实地钻研着十几门老老实实的学问。这些学问大概有战略学、战役学、政治学、将领学、用兵学、心理学等等。这些学问不同于那些什么领浪学、率潮学等虚得叫人全身发飘,小得叫人拿着放大镜寻觅等这样的时尚学科,那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学问。老实到什么程度?学好了是别人一摊血,学不好是自己一摊血。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韩信的教材可能是中国过去的那些兵书,不外乎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也还有他自己编写的教材。学习方法可能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更多的是思考总结,也还可能辅之以简单的沙盘演习。
韩信在老老实实地学着那些门老老实实的军事学?谁说的?哪本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没有,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既然如此,有什么根据说韩信在老老实实地学习着那些老老实实的军事学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答。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从,诸侯蜂起。楚人项梁及其侄项羽亦起兵。他们是楚人,活动的地点自然是故楚国之地。淮阴正是故楚国之地,韩信自然就近投军,参加了楚军。但项羽不重视韩信,无奈之下,韩信又投向刘邦统帅的汉军,亦不得受重用。后来韩信碰见了萧何,经过交谈萧何大惊,刘邦在四处寻觅帅才踏破铁鞋无处觅。惊回首,帅才就在破屋烂仓处。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帅才就是韩信,就是要被问斩的韩信,就是这个身材瘦长,面带菜色的囚徒韩信。刘邦怎么也不肯相信,但萧何一点也不肯让,极力推荐韩信。刘邦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立即召见韩信,请他分析天下大势。韩信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长短处,提出了汉军的作战方向和总战略。刘邦非常佩服,相见恨晚。
韩信的见地为什么这么高明?无他,乃是苦读钻研的结果。一个人天分再好,如果不用功,也是一事无成。韩信的见地和本事并不是哪本书上写得现现成成,全靠自己根据兵书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才能养成非常高明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其实,当时有这么大本事的人并不止韩信一个,广武君李左车也是一个。可惜他机会不好,没有提上去。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刘备的一席隆中对,决定了刘孙曹三分天下的政治态势。韩信的一席南郑对,则决定了汉兴楚灭。
韩信的老实更在于他的带兵作战。
作战打仗,是一门非常复杂而高深的学问。为什么要打仗,打仗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怎么打仗,都是大学问。
战争看起来是波诡云谲,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战争是有规律的,兵法就是总结战争规律的著作。兵法抽象出来的那些办法都是些原则,你要把这些兵法运用得好,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能墨守成规。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器落后,攻坚手段笨拙,筑城固守是弱小军队防御强敌的通用办法。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往往能抗拒十几万敌军的进攻。到了热兵器时代,这个办法还可以继续有用,但条件是守城的一方必须是强大的一方。倘若攻城方与你力量相等时,这城就不一定守得住了。人虽然暂时上不了城头,但炮弹和炸弹却可以打上城头。教条主义者看不到战争手段的变化,面对强敌进攻时也筑城自守,正好便于敌方用炮弹炸弹消灭你的有生力量。
聪明的指挥员,面对强势敌人的进攻时,也采取防御策略。但这是积极的防御,通过退却,使敌力量分散,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之;或者使用必要的措施使敌脱离原有阵地而在野外将其歼灭。
美国军队在二战中攻击太平洋上的日军据守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时,日军钻在山体里构筑好的工事中抵抗,给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若干天后,日军却成群地钻出山洞,向美军攻击阵地发起自杀式冲锋。这正中美军的下怀,在美军机枪的扫射下,日军一片片地倒在冲锋路上。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这就叫人不解了。日军钻在山体工事里,打美军是居高临下,一打一个准。美军要打日军是打不着,够不到。美军大炮多,但炮弹的弹道是个抛物线,落到山上就爆炸,不能对钻在山洞里的日军造成较大的杀伤。日军本可以稳稳当当地守下去,为什么要跑出山洞野战呢?
很多记者写了论述太平洋战争的书,但都没有解释日军为什么离开钢铁阵地到野外作自杀性的冲锋。笔者研究后发现,原来这是亚热带的天气起了作用。
琉磺岛、冲绳岛如果是在寒带或温带就好了。对于日军来说,这些地方天气或者严寒或者不热。钻在山洞里,吃着压缩饼干,喝着纯净水。外面天气再冷,山洞里却很温暖。要在这样的山洞里守着,只要有干粮,有水,守一年都不成问题。
但是,琉磺岛、冲绳岛都在亚热带,气候酷热。山洞里密不透风,更是闷热难耐。一个人在这里面能呆多长时间?能坚持多长时间?说真的,单纯从人的忍耐度来说,呆一天都是非常难受的。
日军的对手美军偏偏是一支多炮多弹的军队。他们用无数的大炮对准日军的山洞轰击。美军还嫌火力不足,调来庞大的战列舰轰击。战列舰上的重炮有多大?光是炮弹就有一吨重,其威力可知。还有像乌云一样的轰炸机群。
无论是一般的加农炮,还是战列舰的巨炮,这些大炮打出的炮弹,还有那轰炸机群扔下的炸弹,只能落在洞口,打不进山洞。但是,这样密集的轰炸使日军的山洞口都成为了火山,阵阵炽热的气浪冲进山洞,使处在如蒸笼般闷热中的日军又遭到热浪的剧烈冲击。白天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日军能受得了吗?
美军的军火生产全速运转,*器被发明出来了。接着,威力更大的*坦克被发明出来了。美军的大炮机枪封锁了日军的山洞洞口,*器手可以抵近对洞口*。火是可以进洞拐弯的,山洞里的日军进入了炼狱。
他们再无法忍受山洞里的酷热,反正是死,那就少受些罪吧。于是成群成群的日军冲出洞口,作自杀式冲锋。
天时、地利、人和。日军得地利之先,美军占天时之机。因为有了亚热带的酷热帮忙,美军硬是把日军从山洞里逼了出来。
美军的这种战法,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果。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说过,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老实人。
韩信老实吗?很老实。且用几次战例说明之。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汉军实际上分成了两大战略野战军。刘邦率主力与项羽的主力在南方作战,战地在现在的郑州、徐州一线。韩信率部分主力在北方作战。当时北方有很多割据势力,大多反汉亲楚,因为楚国强大嘛。这些割据势力不一一翦除,会极大地牵制刘邦率领的主力。
在破除北方割据反对势力的战争中,对魏国和赵国的作战是韩信兵法的杰作。
魏国乃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项羽起兵反秦后,天下诸侯群起响应,风起云涌。原来被秦国灭亡的战国六雄齐楚燕韩赵魏的宗室子弟恢复国号,率兵起义。现在我们要讲到的魏国、赵国、齐国都是在项羽的支持下复国的。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占据关中,势力强盛,他们又都向刘邦靠拢。刘邦兵败彭城后,他们又反汉附楚。这些诸侯国力量不小,对刘邦的统一战争是个很大的牵制。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韩信与刘邦合兵,在荥阳一线大破楚军,战线在荥阳一线稳定下来。韩信开始率部攻击魏国和赵国。
首先要打击的是魏国。攻魏首先要渡黄河,韩信在临晋关集中了无数的船只。西魏王豹心里明白,黄河临晋关一线的船只就这么多,现在船只都集中到临晋关,韩信绝无可能从别的渡口渡河。于是,西魏王豹调集了大批军队增援临晋关,驻于蒲坂,只等韩信的军队前来送死。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敌军在渡口布有重兵,如果强行要从这里过河,韩军肯定是伤亡惨重。这样的战例太多。
船只已全部集中在临晋关了,是渡河还是不渡?要渡吧,对面渡口敌军云集,半渡而击、滩头反击都是敌军的拿手好戏,自己只能被动挨打。不渡吧,又从哪里渡,这里有敌兵重兵集团把守,从别的渡口渡河,敌兵也很快会赶赴渡口堵截。
韩信才不上西魏王豹的当呢。他早就布置好了,临晋关集中船只是“设疑”,是欺骗敌人的佯动,真正的渡河口岸是夏阳。可是船只都集中在临晋关了,没有船怎么渡河呢?用大木盆。这样的木盆制作起来比较快,做得肯定比较粗糙,每个士兵都会做,只要不沉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多么好看。韩信大军一人一只大木盆,划到了对岸登陆,一举歼灭魏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临晋设疑,夏阳渡河”。这两句话也成为中国兵法中的精粹。
其实,韩信的这个做法也不是他的独创。中国兵法上早就有“声东击西”这一条。韩信用兵时,稍稍变通了一下,成为“备临渡夏”。在临晋关大肆准备船只,在夏阳偷渡。其实还是“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这是一个战争的规律,韩信按照这个规律用兵取得了胜利,你说韩信老实不老实。
老实的还在后面呢。
灭魏之后,韩信开始对赵国用兵。
赵国兵力强盛,号称二十万,集结在井陉口。从史料分析,赵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大概有十数万人。
韩信军号称数万人,估计只有两万多人。
两万多人面对十几万人,绝对的劣势。这个仗怎么打。
严重的是赵军训练较好,而韩信的部队大都是新兵,而且成分复杂,不少是市井之徒。
赵军很狂妄,认为韩信的部队不堪一击。
对于韩信这个人,赵军大概不太了解,他们甚至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可见是无名之辈。
接着,韩信的兵力部署更叫赵军笑弯了腰。韩信是收拾了魏国和代国以后杀上井陉来攻打赵国的。赵军在井陉筑垒列阵。按说,像韩信这样的弱军,布阵时应预留退路,打不过了还可以逃走嘛。《 孙子兵法 》上就曾指出军队布阵时应“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后背之”。也就是说行军布阵时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右面和背后靠山,万一打不赢,可从这里逃走或居高而守。前面和左边是水,敌军不易偷袭攻击。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万人的部队“背水而阵”。也就是说,部队集结在河岸上,阵地的后面是大河。这很危险,部队打输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敌人消灭,连逃都没有地方逃。
韩信手下有不少将领,大概他们都看出了这样布阵的危险。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肯定当时有不少将领会建议将主力部署在河之左侧。这条河并不著名,是西南走向。部队主力部署在河之左侧,一旦战败,部队可以顺河逃跑。韩信肯定当时拒绝了这些建议,坚决把主力部署在河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韩信的部队确实人数不多,部署在河边的主力仅有一万人。韩信带着几千人的部队大张旗鼓地进入井陉口,向赵军挑战。赵军打开营门与韩信激战。这是活捉韩信的好机会,赵军倾巢而出。韩信的部队奋力作战,渐渐不支。根据分析,当时可能不等韩信下命令,这些由市井之徒、游民泼皮组成的军队就争先恐后地向河边的阵地逃去。原来韩信部署在河滩上的一万主力也慌了神,夺路而逃。赵军自然是奋勇追杀。
不论是前面退下来的,还是原来驻守在河滩阵地的,韩军个个都傻了眼,阵地的后面是河流,河流不太有名,但当时生态较好,水深流急。人人都明白,徒涉逃命肯定是全部或大部被淹死;要想活命,就得转过身来和赵军拼命,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流浪大军突然勇敢无比,拼命冲杀。厉害的怕横的,横的怕玩命的。近两万人的韩军玩起命来了,赵军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血腥的大战,斗志已退。
突然,赵军后方一声大喊。众将士看去,赵军营地上面竖起了两千多条汉军的旗帜。显然,赵军营垒已失,其退路已断。军队最怕退路被断,赵军大乱,四处逃走,序列已乱,无法指挥。韩军则是士气陡涨,杀声冲天,两边夹击,把在井陉口里的赵军一举全歼。
这两次大战,奠定了韩信在汉军中的地位,这是他老老实实地按战争规律指挥作战的范例。井陉一战结束后,很多人问韩信为什么违反兵法背水陈兵,反而取得胜利。韩信解释兵法上其实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论述。用兵法,要旨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拘泥于教条。汉军重新编练的部队,如果不背水陈兵不留退路,还有多少人死战?背水陈兵断其退路,人人只能死战求生。真是兵法中还有兵法,看谁用得好、用得巧。
韩信也有点野心。他灭掉齐国后,想当齐王,又怕汉王生气,便请求汉王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正是用兵之时,顺水推舟,想当齐王就当真齐王吧,为什么要当假王,封你当齐王。
韩信这次索要齐王封号,引起了刘邦的不满,也为韩信最终被杀留下祸根。
在历朝的帝王中,刘邦是杀功臣特狠的一个人。特别是杀开国名将,刘邦最狠。宋朝是杯酒释兵权。唐太宗对开国名将信任有加。明朝朱元璋对功臣照样信任。如果不是这样,燕王朱棣怎么可能发动靖难之役?秦始皇是凶神恶煞,他杀过开国名将吗?没有。只有刘邦是个另类,他是帝逼将反。统一以后,刘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名将。
为什么杀韩信,而不杀萧何?道理很简单,韩信是统带大军的将领,在军队中有威信,有影响。而军队一旦造反,那是不得了的事。
韩信当了齐王后,历史给了韩信一个机会。当时,天下实际上是楚、汉、齐三分天下。齐就是齐王韩信,韩信现在跟谁走,谁就胜。于是,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劝韩信独立,与汉、楚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答应。
很多人认为韩信没有独立是因为韩信只会带兵打仗,建立独立的政权不行,他没有这个本事。此言差矣。韩信拜将后与刘邦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项羽和刘邦的区别。既然韩信熟知帝王应具备的条件,劝汉王这样去做,他为什就不会这样去做。有人引用统一后刘邦与韩信的对话中韩信说刘邦“善于将将”一句说明韩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政权。这句话应当分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韩信——你是个老实人
首先,韩信不能和刘邦犟到底,你得给刘邦个面子吧。其次,韩信很会将将,他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韩信不会将将,怎么指挥作战?
韩信不会建立政权,不会建立后勤系统吗?非也。萧何当着汉国的相,主持后方的后勤供应和生产。他的供给对象主要是刘邦。韩信在北方独立作战,行政系统、后勤系统都是自己独立建立的。实际上,韩信的国已建成,就看敢不敢打出旗号了。
两万弱兵打十万强兵都敢,现在兵强马壮怎么不敢打出旗号?但是,韩信就是不敢打出旗号。为什么呢?
为什么,就因为韩信太老实了,他不忍离汉王而去。他在项羽手下是个站岗查夜的。到了汉军,刘邦一下拜他为大将,坐火箭都没有这么快。韩信感激不尽。刘邦,让他升上了天,怎么能在关键时刻独立出去。谁说光北方人厚道,南方人也很厚道啊!
韩信厚道、老实,史书上是写得明明白白的。韩信深感汉王知遇之恩,认为汉王很器重自己,“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不忍倍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在说到老实人时说,什么是老实人?那些维护团结的人是老实人,搞分裂的人是最不老实的人。
韩信老实、厚道,但他施以厚道的汉王却是一个极不老实的人。
汉王为什么要重视韩信?因为他需要一个帮手。他在南方打项羽,需要有一支部队对付那些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战斗力并不弱,数量很多,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对付得了的。
韩信拜将后,汉军实际上分成两大战略集团,一是刘邦率领的南集团,一是韩信率领的北集团。从以后的战争来看,刘邦屡战屡败,而韩信是屡战屡胜。要不是韩信平定北方,南下与刘邦会师,刘邦早当俘虏了。
刘邦从拜韩信为大将时恐怕已定下了杀韩信大计。刘邦从来没有对韩信推心置腹过。他对韩信的政策只有一条,防止他尾大不掉。在战争期间,他数次潜入韩信营帐,拿走印信,调走韩信的部队。韩信只要带出来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刘邦就马上调走。项羽刚被杀,刘邦即连夜赶至韩信军中,夺走了韩信的调兵印信,并带走了韩信。刘邦,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消灭项羽,同时日日夜夜不忘杀掉韩信。
韩信是有点小野心,破齐后要求汉王封他为假齐王,这也是韩信老实的表现吗?是的。这就好像一个老实的孩子,打工挣了一百元,全部上交爸爸,只要求爸爸给自己两元钱好买支冰棍吃,这样的孩子还不老实吗?要真是不老实的孩子,不但不会去打工挣钱,还会不断地跟爸爸一百元一百元地要,好给女朋友过生日。你要不给,就拧折你的胳膊。
抛开其它不说,单就韩信个人来说,他太老实了。刘邦几次深夜潜入他的军帐,夺走他的印信,要杀他的信号太强烈了,他竟没有反应,只念着刘邦的好处。须知,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韩信被萧何和吕后骗进长乐宫杀害,这也说明了韩信对刘邦们没有戒心,也证明了他确无反心。刘邦回来,吕后报告说韩信要反。这真是莫须有的罪名。反正人死了,杀掉韩信总得给大家一个说法吧,于是刘邦们就给他安了个造反的罪名。
于是,老实的韩信被抹黑,成了一个极不老实的人。但很多人都明白,韩信是老实人,刘邦吕后们才是最不老实的人。
讲哥们义气的人,以韩信为鉴吧。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三章 豫让——你果真是“国士”吗?
提起赵简子这个名字,中国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赵简子,完全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十大新闻人物榜。
是啊,凡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或者阅读小人书摊上的小人书,都知道赵简子救过他老师的命。这位夫子乃著名的书呆子东郭先生,学问又好,又极善良,走在街上,总是低着头看着地,生怕踩死蚂蚁。
有一天,东郭先生用小毛驴驮着一卷书到外地去,经过太行山地时,赵简子正率领大队人马在这里打猎。一只狼被赵简子的人马追得走投无路,正好碰见东郭先生。狼哀求东郭先生把自己藏到装书的大口袋里,并保证自己是只好狼,从来没有吃过人。东郭先生信以为真,便把狼藏在自己装书的大口袋里。
不一会儿,远处尘土大起,人喊马嘶,赵简子追过来了。他看见自己的老师东郭先生坐在路边看书,便下马行礼,并问老师看没看见有狼从这里逃走。东郭先生连忙说没有看见。赵简子请老师小心,这一带狼多,常常吃人,然后带着人马走了。
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打开布袋,让狼钻出来。谁知狼恩将仇报,要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很委屈,建议狼,咱们一起去问一下老人吧,老人说你该吃我,你就吃了我。狼同意了。
东郭先生和狼往前走了几步。就看到一个扛着锄头的高大的老农。东郭先生讲了前因后果,请老农评评理,狼该不该吃我。狼也分辩,说他哪里是在救我啊,他把我装在布袋里,想闷死我拿去卖钱。老农不信狼的话,你这大个头,怎么能钻到这布袋里去,我不信。狼急忙表示,自己可以再钻到布袋里,让老农亲自看一下,东郭先生想闷死我。于是,老农打开布袋口,狼一下子又钻了进去。老农急忙把布袋口扎紧,抡起锄头砸了下去。老农估计狼被打死了,才打开布袋,把狼提了出来。
赵简子又带着人马追了过来,得知东郭先生差点被狼吃掉的事情后连忙批评自己,其实我已怀疑先生把狼藏在布袋里,因为先生发了脾气,我没有叫手下人搜;我其实很不放心,又带了些弟兄追过来;先生,狼是要吃人的,请你千万记住,对狼千万不能发善心。东郭先生听了又悔又怕,连忙表示要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
东郭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了。但这个动物保护者却差点被他所保护的动物吃掉,这又是一个蠢猪般的宋襄公式的仁义道德的翻版。
上面这则寓言,年岁稍长的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已无从考证。是否真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读书人,也不得而知。但赵简子却实有其人,本文要说的豫让这个人便和赵简子大有关系。
赵简子是晋国的一个很有名的大夫,也就是大官。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诸侯国,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晋国国王虽然还在,但已没有什么权力了,晋国的权力和土地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六个大家族手里。后来智氏灭了范氏,赵氏灭了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家成为晋国最有势力的四个大夫,他们实际上是在晋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诸侯。四家中智氏力量最强,其次为赵氏,韩氏、魏氏处于第三级阶梯上。
赵氏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赵反而策动韩魏一起向智伯发动进攻。智伯兵败被杀,韩赵魏干脆三家分晋,成立了赵国、韩国、魏国。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三章 豫让——你果真是“国士”吗?
三家分晋时,赵氏的当家人是谁?是赵襄子。他的父亲就是救了东郭先生的赵简子。历史上的赵简子,可以说就是赵国的第一个准国王。他不仅会打狼,而且会打虎。他主持赵氏的最后一段时间,已看出智赵决战不可避免,便重点营造晋阳,作为决战战场。
智伯死了,他手下有一个“士”不干了。这个“士”的名字就叫豫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争战激烈,为了胜出,当时的许多诸侯国都非常重视人才。能打仗的,能治国的,能骗人的,能学鸡叫的,能偷东西的都是需要的人才。社会上有一大批人,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或是一技之长,在各诸侯国奔走钻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当时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士”,豫让就是这些“士”里面的一个。
历史上有很多士凭着自己的本事,带兵打仗,变法治国,说服帝王,刺杀君主,青史留名。而豫让不是,他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图谋刺杀赵襄子而不成,反叫赵襄子抓住他骂了一番出了名的。一个“士”因为被别人痛骂而出了名,这个名也出得太不值了。
三家分晋,豫让为什么单单抓住赵襄子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图谋刺杀赵襄子?
豫让这样做的理由是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按照豫让的解释,过去他在范氏、中行氏那里当“士”时,范氏、中行氏待他很一般,既没有给他住五星级宾馆,也没有让他去吃人体宴,更没有为他配宝马。可能范氏、中行氏就给了他一个小房间,把他当成了一个要饭的。
既然范氏、中行氏把他当一个要饭的,而没有把他当成国士,那么范氏、中行氏被吞了,我豫让犯不着去为他们报仇。
智伯不一样了。豫让投到智伯门下以后,智伯对他很好,待遇很高,豫让享受着“国士”才能享受的一切。智伯被杀,豫让我就要像一个“国士”那样为智伯报仇。只有这样,方不负智伯一番知遇之恩。
豫让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国士”,后来的很多人也以为他真是国士。但是,我翻了很多史书,发现豫让在智伯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在智、赵、韩、魏四家决战的晋阳之战中,根本就没有豫让的影子,不知道这个“国士”当时在忙什么。
智伯手下确实有“国士”,但不是豫让,而是疵。
智伯的被杀和他的贪婪有很大的关系。他向韩氏的当家人韩康子要土地,韩康子知道自己斗不过智伯,便送给一块“万家之邑”的土地。按当时的计算方法,“四井为邑”,“一邑三十六家”,“邑方二里”,那么这块“万家之邑”大概有六百平方里那么大,不小了,智伯很高兴。
智伯又向魏氏的掌门人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自知打不过智氏,也给智伯以“万家之邑”那么大的一块土地。
智伯很高兴,又向赵氏要地,这时赵简子已去世,赵氏的掌门人是赵简子的小儿子无恤,号赵襄子。智伯以为赵襄子也会乖乖地给他一大块土地。智伯这次向赵襄子要地,目标还很明确,指定要赵国的两个县,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要求。
智伯没有要到地,就发动战争。这次智伯不仅出动了自己的全部部队,而且也联合了韩魏两家的军队。赵襄子撤退到晋阳坚守。联军攻不下来,智伯乃引汾水灌晋阳。晋阳城高墙厚,水一时进不去。但时间一长,水可就要涨上来了。果然,赵襄子守了一段时间,大水就涨上来了,水面离城头仅有六尺了。要不了多少天,大水水面就要和城头齐了。水再涨,大水可就要进城了。那样一来,晋阳全完了,赵襄子只能等着被联军活捉。

第三章 豫让——你果真是“国士”吗?
大水围晋阳,豫让在哪里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不好妄猜。这么大的战争,智伯跟前肯定有高人指点。确实如此,这个人就是疵。
能在智伯跟前赞襄军事,疵肯定非常受智伯的信任,当为智伯的“国士”。此人果然不简单,能敏锐地观察到人们的心理变化,而且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水围晋阳,“城不浸者三版”之时,智伯得意洋洋。疵却尖锐地指出,韩、魏要叛变,请智伯擒杀韩康子和魏桓子。智伯不相信,反问疵,你凭什么说韩魏要叛变。疵指出,晋阳眼看着就要被大水淹了,胜利在望,韩康子和魏桓子应该高兴才是;但我注意观察他们,韩魏二人并无喜色,而是忧愁满面;他们一定担心赵襄子被灭,下一步就要轮到他们了,所以忧戚满面;为自救,他们说不定要叛变。
智伯以为疵说得有道理,便把韩康子和魏桓子叫来,问他们是否要叛变。韩魏二人赌咒发誓,保证不叛变。智伯放心了,便放他们走了。
其实疵观察判断得很准,韩魏确实要叛变。
疵为什么不再进谏呢?原来疵对说服帝王的特殊传播学有研究。君王听了建议后没有采纳,那说明另外一种传播内容起着主导舆论的作用。你接着进谏,只能是往石头上碰。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接替进谏了。这第二梯次的传播由于是第二个人进行的,传播就有了群体的烙印,君王很容易接受。一个人错了,群体一般不会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这时,自称为国士的豫让如果接着疵进谏,智伯当会重视起来。如果这样,那历史就要改写了。豫让劝了吗?当然没有劝。这个“国士”在最需要发挥你的作用的时候你却什么作用都没有发挥,你还是个“国士”吗?
战争打得这么紧张,豫让却远离前线,他干什么去了?大概在国士馆里唱卡拉OK,或是在酒吧里泡妞。这样的人配称“国士”吗?
国士,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兴业、强军、保国的人物。豫让在这方面不仅难以和疵比,也难以和韩魏赵三家的谋臣比。
当时,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跟前都有一批谋臣,他们对这次战争的爆发、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智伯的惨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和疵一样,全都是“国士”级人物。
第一个“国士”级人物是段规,此人虽然不太出名,但他的祖上却非常有名。他的先祖是谁?就是和郑庄公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挑唆和纵容下,共叔段发动了叛乱,要赶走郑庄公,自己当郑国的国王。郑庄公发兵击之,杀共叔段。这是春秋早期的第一件大事,各种史籍都有记载:“郑伯克段于鄢”。
现在,共叔段的后人段规当着韩康子的国士。先祖浑,可段规是个人物。当时,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当然不愿给。段规劝韩康子给。给了有什么好处?段规分析说,你给了他地,智伯尝到了甜头,必然会向魏、赵二家“请地”;他们要不给,智伯必然起兵*,我们韩家可静观其变,相机而动。
段规的这个主意自私极了。他把给智伯土地当成了推倒智伯这列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这块牌一倒,其它牌会依次倒下。那时,韩氏尽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但是,如果智伯跟魏赵两家“请地”时,两家都给了智伯土地怎么办?既然都给了地,智伯也就不会起兵了,韩氏的地岂不是白给了。既然两虎不斗,韩氏怎收渔人之利。看来,段规失算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豫让——你果真是“国士”吗?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大概段规早就发现,赵氏的掌门人赵襄子不是等闲之辈,他肯定不会对智伯让步,也有办法对付智伯。
赵襄子不是一个一般的政治家。少年时代,他就非常着迷于政治,想干出一番事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赵襄子志向远大,但又脚踏实地,当时发生的一件事令人深思。
赵氏的掌门人赵简子有两个儿子,老大名叫伯鲁,老二名叫无恤。赵简子要从他们二人中挑选一个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别看赵简子打狼有两下子,挑选接班人这个问题可真难住了他。挑谁好啊,两个儿子看起来都挺听话的。不知赵简子是去请示了他的老师东郭先生,还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他终于找到了考查儿子的好办法。这个办法其实也很简单,既没有动员大量官员内查外调,也没有把老百姓召集起来搞信任投票。赵简子只是在两卷竹简上写了两篇不同的文字,内容不外乎是训诫之辞,应该这样那样,不可那样这样。写好后,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来,各给一简,要他们回去好好学习。
光阴如箭,三年过去了。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来,问他们学习体会。长子伯鲁根本没有诵读过训诫。而且,父亲给的竹简早就不知丢到哪儿去了。次子无恤则已熟记训诫之辞。赵简子问无恤竹简放在什么地方,无恤从袖筒里拿出竹简。哦,原来无恤每天都把竹简带在身上,随时都在诵读学习。
赵简子决定,无恤是自己的接班人,这就是晋阳大战中赵氏的掌门人赵襄子。
虽然当时没有报纸广播,但老百姓的口头传播也很快。正当四家分晋之时,谁不关心四家领导的变换。赵简子选定无恤为接班人的过程,应该是许多人耳熟能详。段规更是这样了。恐怕他当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头传播的受众,而且是新闻的搜集者。他恐怕是早已派出间谍在赵氏的驻地搜集情报。赵简子选定无恤为继任人的经过,段规应是清楚得很。
段规当时肯定有过评估,这个无恤不简单,这么用心,这么注意学习总结前辈经验,是一个志向远大,又有办法的掌门人,是智氏的对手。
不论是韩康子的国士段规,还是魏桓子的国士任章,都对赵襄子有清楚的了解,都打着把智氏这股祸水引向赵氏,然后从中操纵谋利的主意。我们可以责备他们太自私了,尽为自己打算,全不为赵襄子着想。可这是政治,各为其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要说比疵,就是和段规、任章相比,豫让能算是“国士”吗?
如果再把他与赵襄子的国士张孟谈相比,豫让应是更加羞愧了。
天崩地裂,方显“国士”本色。在晋阳城墙快要被大水淹没的那刻,张孟谈奉赵襄子之命,潜出晋阳城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阵前起义与赵襄子联合起来打败智伯。
这是一件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且有生命危险。试想一下,晋阳城墙露出水面的部分仅有“三版”,即六尺了,大水眼看着往高里涨,就要和城墙一般齐了。水一旦漫过城墙就要进城了。那时晋阳也就完了。在一般人看来,智韩魏联军高兴还来不及呢,谁还会在这时候阵前倒戈,投向赵襄子。
但张孟谈不这样看。从战争开始,他就看出联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韩魏是在应付智伯,并不想出死力。打败赵襄子不仅不会让他们高兴,反而会使他们受到极大的损害。韩魏的根本战略利益是打败智军,最好灭了智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第三章 豫让——你果真是“国士”吗?
张孟谈早不出城,晚不出城,偏偏在大水快要进晋阳城的时候出城谈判,是因为他和赵襄子都认为,现在正是谈判的好时候。以前去谈,赵氏力量还在,地盘还在,韩魏还不放心赵襄子。现在,赵襄子灭亡在即。韩魏两家应该知道,赵氏一灭,下一步就轮到韩魏了。大水可以灌晋阳,汾河也可以灌魏氏的根据地安邑城,绛水也可以灌韩国的根据地平阳城。韩魏两家现在考虑的不是怎么去灭赵氏,而是怎么样去灭智氏。
所以,现在出城去劝说韩魏阵前起义正是时候。
韩魏两家其实正等着赵襄子的使者呢。张孟谈出城到了韩魏两家的军营,没有费多少口舌,韩赵魏三家就结成反智氏的军事同盟。
约定行动的时候到了。
此天夜里,赵襄子出动几百人的队伍开始行动。晋阳城被大水围着,这几百军士都是在城头上乘木筏出城去的。木筏因为是在夜晚从城墙上放下来的,远在河岸对面的联军并没有发现。这几百死士乘着木筏悄悄划向对岸,对岸是长长的一列长堤,堤的外面就是联军。赵军划着木筏子靠近长堤,几百军士悄悄地爬上了堤岸。突然,这几百死士猛地冲上前去,杀死了守堤的智氏军士。
智伯太骄傲了。他只知道大水可以灌晋阳安邑平阳,却不知道大水也可以灌智军。他远远地守在大堤外面,却没有派重兵守卫大堤,只派了一点人在大堤上,当即被赵军的敢死队偷袭,悉数被歼。
赵军的敢死队开始掘堤。很快,不到半个小时,大堤被决开了个口子,大水猛向这个口子冲来。也就是几分钟的工夫,大水已把堤岸冲开了十几米宽的大口子。你想想,大水涨到都快要进晋阳城了,这水位有多高?起码有二十几米高。这么高水位的大水突然有了一个大口子冲出去,这水势有多大,有多猛,有多高可想而知了。
智伯军营完全淹在大水里了。早有准备的韩魏赵三家大军划着木筏一齐杀来。智军淹在水里,水深及胸,哪有抵抗的能力,被韩赵魏三军悉数歼灭,智伯自然也成了赵襄子的刀下亡鬼。
张孟谈,真会谈。谈笑之间,智军成鱼鳖。一言兴国,这才是真正的“国士”。
智伯手下有“国士”,那是疵,而不是豫让。天下有一个“国士”群体,那是疵、张孟谈、任章、段规,豫让绝无资格混迹其间。
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三国军事同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智氏被灭,三家分晋,是为赵国、韩国、魏国。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
豫让不干了,他要替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豫让有理由恨赵襄子。他拒绝给智伯土地,坚守晋阳,导致智氏灭亡。
豫让有理由恨赵襄子。智伯被杀,赵襄子砍下智伯的头,叫工匠把智伯的脑壳刷洗干净,消毒晾干后刷上漆,做成一件喝水用的饮器。赵襄子每天就用智伯的脑壳盛水喝。赵襄子可能还会弹弹智伯的脑壳说,智兄,你的脑壳怎么会摆在这里,你大水灌晋阳时的威风哪里去了?好了,以后我不用你的脑壳盛水喝了,我要把它改做溺器,专门供我撒尿用。
豫让有理由恨赵襄子。智伯一死,他这个“国士”的职称自动取消,连同一系列待遇也都没有了。
豫让是否应该因此而行刺赵襄子,我们姑且不说。我们要讨论的是豫让行刺赵襄子时的那副做派。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刺客。荆轲刺秦王,专诸刺僚,曹沫劫齐桓公,聂政刺侠累,都是著名的行刺案例。他们的行动不尽都是成功的,荆轲刺秦王就失败了。不论成功与否,也不论是否该去刺杀,但他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胆识与机智确实令人佩服。
反观豫让行刺赵襄子,整个行动都令人恶心。他没有能力和水平设计和实施一场轰轰烈烈的行刺行动,只能把自己弄成个丑八怪,一会儿藏在厕所里,一会儿躲在桥洞下,成天被警察追捕,一日不得安宁。
赵襄子是何等机警之人。经过晋阳大战后,他怎能忘了智伯是何等的凶残。他知道,智伯的脑壳虽然成了自己的溺器,但智氏的残余势力仍存在。几十年后,其至几百年后,智氏的顽固分子仍有可能在赵国活动,他怎会放松对他们的警惕。豫让东躲西藏,伺机行刺,每次都被赵襄子的警卫人员在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被搜了出来。
豫让彻底失败了。他被捕后,要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让他砍上几剑。赵襄子很大度,答应了他的要求,豫让用剑砍了几下袍子,自以为已经为智伯报了仇,便自杀了。豫让的这种做法是彻头彻尾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模一样,是那样地无能,是那样地无赖,是那样地可笑。
豫让,你口口声声自称为“国士”,我们要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士”?综观你的表现,你应扪心自问,你果真是个“国士”吗?看来你只是饭桶而已。
书包网 net

第四章 信陵君——你成功的秘诀是赢得了如姬的芳心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佳话。可惜的是,人们都把赞赏的目光投给信陵君,而对这场大活剧中的另一个主角如姬关注甚少。其实,在这场历史大活剧中,如姬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上是如姬窃符,信陵君救赵。没有如姬窃符,信陵君救赵就是一句空话。郭沫若先生把这段历史写成了话剧,题目就是《 虎符 》。他没有像《 屈原 》一样把话剧定名为《 信陵君 》,而定为《 虎符 》,强调指出了如姬窃符的关键作用。
虽然史书上没有写,后来的人也没有对此作过史料发掘、考证等工作,也没有在小说中作过演义,但我们可以肯定,如姬窃符是一个非常惊险的过程。兵符,乃是魏国命脉所在,是魏王的命根子。依照*主义、列宁主义的有关学说,军队是国家机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军队调度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当时,调动军队的凭证就是兵符,窃符能容易吗?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符是一只青铜铸就的大约三十厘米左右的老虎,老虎身上铸满了铭文,说明这只符虎的用处及权威。这只铜老虎在铸造时已沿中间水平方向剖开。铸造出来后,合起来是一只老虎,完整无隙。将军受命率军出征时,国王把半片符老虎给他,另半片符老虎则留在国王那里。国王如要更换统帅或传达命令,则令使者或新的统帅拿着国王的那半片虎符去军队那里与原来的将军合符,看这两半片兵符能否完整地合为一个老虎。合上了,就说明来人确实是秉承王命而来。合不上,则表明来人是冒牌货,可以抓起来杀掉。虎代表着勇猛,和军队的使命与特点相似,兵符一般都做成老虎形,故称虎符。
兵符的共同特点是形制小,便于携带;铜制,质地坚硬;造型复杂,难以复制。这样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国王或带兵的统帅,当然都会精心保管。
魏王的兵符放在哪里呢?就放在他的卧室里。卧室之地,不是办公的地方,外人不能进去。
魏王的宫殿豪华不豪华?大概不会豪华。魏国连年战祸不断,部队损失很大,没有钱修豪华宫殿。但魏王的王宫里房子还是很多的。魏王的女人不会太少,几十个是不成问题的,如姬只是他喜欢的妃子之一。这些妃子自然不可能都在魏王的卧室里住着,她们应都有自己的卧室。魏王要亲近哪个妃子,就去哪位妃子的卧室。
这样一来,如姬盗符会是一件很困难、很危险的事。她有什么理由走进魏王的卧室首先就是个问题。
魏王的卧室不会太小,四十平方?八十平方?不会,魏王的卧室不会这么小,应该是一个较大的院子。院里有寝殿,有花园。这么说来,警卫这个院子的部队一个班不够,至少有一个连。
在这种严密戒备下,没有魏王的允许,如姬能进入魏王的卧室吗?那是一点可能性也没有的。
如姬要窃取兵符,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设法接近魏王,进入魏王卧室。因为时间紧迫,信陵君的队伍就在夷门外等着,如姬能利用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如姬怎么接近魏王?显然,她不能被动地等待魏王召幸。她必须设计主动进攻,走进魏王的卧室。
如姬是魏王平常喜欢的妃子,估计平常能自由进入魏王的卧室。当然,这必须征得魏王的同意。好,如姬如愿进入魏王的卧室,云雨一番以后魏王睡去,如姬开始寻找兵符。这么大的院子,兵符在哪里藏着?深更半夜,如姬总不能翻箱倒柜地找吧。但是,她必须找到。兵符既然是调兵的凭证,魏王自然是锁在柜子里的。如此深藏之物,如姬是如何找到的?魏王难道就一点也没有听到动静?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四章 信陵君——你成功的秘诀是赢得了如姬的芳心
盗取兵符,这是一件掉脑袋的事,如姬怎么敢用自己的脑袋为信陵君窃符?据史书记载是因为信陵君对如姬有恩,如姬舍身报恩,为信陵君窃取了兵符。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没有说透。
信陵君为如姬报了仇,如姬很感激,这是可信的。那么,为了报答这个恩,又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这值得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大恩不报”,意即大恩是无法报答的。要报大恩,就要极大地损害自己的利益,那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更何况要拿自己的性命去报恩,这怎么可能。
不要忘了,如姬是魏王的小老婆,魏王很宠爱她,这种宠爱不是一般的妃子都能得到的。魏王对如姬这么好,难道如姬对魏王就没有一点感情,她就忍心把魏王的命根子偷出来送给信陵君?
如姬进入魏王的宫廷有年头了,最起码应有三年。看她到处找人,特别是找信陵君为父报仇的劲头,可知她是熟知魏国政治状况的。她应该明白,报信陵君的恩是个人私事,偷兵符调动军队是国家大事。如姬再糊涂,也应该知道,她不能拿国家大事来满足自己的报恩的愿望。
但信陵君就是从如姬手里拿到了兵符。如姬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如姬和信陵君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他们的感情早已超出了施恩者和报恩者的范畴,已跃进到生死恋的境界,这才会有如姬冒死为信陵君窃取兵符之惊天动地的壮举。
有一种可能,在信陵君为如姬报仇之前,如姬已爱上了

相关:

唐朝的黑夜全文阅读 作者:魏风华唐朝的黑夜全文阅读 作者:魏风华 《唐朝的黑夜》由net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唐朝的黑夜全文阅读页面。深度解读大唐王朝的绝密隐私..

英报告:中国大学排名上升 清华首超日本京都大学  11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排名分别上升10位和9位。   该榜单根据资深学者的调查,排出世界最负盛名的100所大学。今年,哈佛大学蝉联榜首,剑..

上一篇: 中国实习生日本广岛行凶致2人亡 被判处无期徒刑
下一篇: 温州人的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