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历史的胭脂痕迹全文阅读 作者:王驰为 宇


更新日期:2016-06-12 11:30:17来源:网络点击:392042
历史的胭脂痕迹全文阅读 作者:王宇 《历史的胭脂痕迹》由net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历史的胭脂痕迹全文阅读页面。
历史的胭脂痕迹——触摸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红颜背后 作者:王宇


前言
启封历史厚重的卷宗,会看到一位位红颜或从浓烟滚滚的烽火台上走来;或从清澈明净的华清池中走出;或从烟波浩淼的太湖引退消失;或从塞外的胡笳声中走向永恒……在众说纷纭中,她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
红颜是历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无数的红颜,就有着无尽的风情、无尽的悲恸和无尽的思索。
历代文人倾尽笔墨吟咏佳人红颜,说不尽的妩媚,道不尽的风流。可又有几人知道那无限风光后的悲苦,绝色红颜上的轻愁?“自古红颜多薄命!”一句话道尽了生为美女的悲哀。
古之红颜大多都是在青春芬芳初露、花蕾初绽时便生命陨落、红颜不在、灰飞烟灭了。不禁让人掩面叹息,为之扼腕。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绝代佳人生命会如此短暂?为什么自古红颜都是如此薄命?生为红颜,到底是她们的幸福,还是不幸呢?
如同莎士比亚所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在中国古代尤其如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人一直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枷锁里苦苦地挣扎,她们的存在对男人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附属品或可利用的工具。孔子曾谆谆教导弟子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几人能做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绝大多数保持理性的皇帝、英雄豪杰们,在一些事关江山与美女的重大抉择面前,通常会毫不迟疑地扑向权力,抬腿将红颜美女们踢下万丈深渊!国家有难,历史不是将责任推到女人头上,指责红颜祸水、迷惑君王、破坏朝纲,就是在危难之际把女人当作工具渡过难关。
中国之文化、政治历史上,女子远不如男子。虽不能说完全是男性的成绩,然而女性即使有成绩、有贡献,也是有限的,或至多是间接的。女子当中不乏有才情、能力之奇人,但是她们却始终无法挣脱现实的束缚,到最后这些才情反而成为她们悲剧的源泉,被历史的车轮辗过,深埋地底、湮灭成烬。红颜薄命是悲剧,若红颜再拥有智慧,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人,而社会对她的定位却是工具,那么自我认定与社会认可的矛盾交锋就会迸射出悲壮——红颜薄命的素绢因智慧之笔而画出悲壮。
人们在赏读历史中的红颜时,常常在“祸国”和“爱情”这两个文本里无法自拔。但女人是感性的,所谓的祸水红颜只是人们深陷在自己编织的伦理大道的泥淖里,爱情才是红颜在历史中的真正诠释。然而在历史的战争、厮杀、阴谋、争权、夺利、虚伪、奸诈之后,她们仅剩的一点情感也被剥蚀殆尽,却依然被视为红颜祸水……在这样一个荒漠里,到哪里去寻找生存的源泉。红颜薄命,除了残酷,还是残酷。
历史抹杀了女子的真颜,我们无从解剖女子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无法理清恋爱,改变婚姻或家庭;无权指责女子们去做良妻贤母,或鼓励她们红杏出墙。所以本书只能从一些历史现象观女子,洗去附加在她们身上的铅华,触摸红颜背后的多舛命运,看她们内心的苦楚与悲凉,还她们一片净土。
《历史的胭脂痕迹》既是一个当代时尚世界里的人们检点历史中的女人时所做的关于感情的甜香美梦,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披着古人的衣裳,对历代女子命运的警醒和自觉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现实生存的游戏规则;以女性独有的敏感,觉悟情感生活的理性智慧。让命运多舛的红颜们向你诉说命运的觉醒。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人。因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其善歌舞,名列“江南八艳”之一。后来被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掳走了陈圆圆。吴三桂为此“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后清军攻陷北京,陈圆圆又回到了吴三桂身边,从至云南。晚年在五华山华国寺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直到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红颜祸水非本愿
美人,永远是历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或是乱世中的点缀,或是万绿丛中的那一抹粉红;她们或是被众人吹捧上天,或是被人万分羡慕,可谁又曾了解红颜的悲哀?在战乱的历史发展中,做个女人已是不幸,而做个美丽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陈圆圆,这个乱世中的美丽女子,注定要遭受命运的蹂躏。
辗转飘零的身世
陈圆圆原名邢沅,是常州奔牛镇人。她的父母早亡,陈圆圆是与祖母相依长大的。在陈圆圆十四岁那年,祖母卧病不起,家中没有了收入。为给祖母治病邢沅左借右贷,终致负债累累。有一个商贩找到陈圆圆,表示愿意帮助她。年幼无知的她信以为真,于是跟随着商贩去了苏州。但是,到了那儿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被商贩卖到了教坊中做歌伎。虽然万般不愿,但是已经没有挣扎的余地,陈圆圆只能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在教坊,由于陈圆圆非常聪慧,不久歌舞琴画就在教坊中占了魁首。鸨母将其艺名取名为陈圆圆,高张艳帜,招揽贵客。由于陈圆圆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也很娴熟,不久就艳冠群芳,成了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倾倒了无数王孙公子。
但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明朝末年,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更是心神俱疲。而在后宫之中,嫔妃之间的争斗也很激烈,当时最得圣上青睐的乃是田贵妃。田妃自幼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兼之为人聪慧,善于揣摩圣意,因此得到了崇祯帝的宠爱。而且她的地位日盛,不免恃宠而骄,大有取代周后之意。周后虽生性大度,然她执掌凤印,号令六宫,因为曾对田妃的逾越之举大加干涉,所以二人渐生芥蒂。周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请国丈周奎想一个主意来转移皇帝对田妃的宠爱。于是周奎便盘算着趁回苏州办丧事的机会,找一位才貌俱佳的美女安插到皇帝身边,作为周皇后的心腹与田贵妃一争高低。他听说陈圆圆艳冠群芳,于是便花重金将她买来,欲送宫中听命于周后以迷惑皇帝。
崇祯十五年春天,陈圆圆随周奎北上京城。周奎先将陈圆圆收为义女,经过悉心调教之后,伺机送入了周皇后的宫中。周后见了貌美的陈圆圆后十分满意,遂将她送往后宫。有一天,陈圆圆在周后旁边侍候时被皇帝看见了,就问:“这姑娘是哪里来的?”周后回答:“服侍我的没有一个南方人,都不合心意。圆圆是苏州来的,昆曲唱得好,我就让她来侍候我了。”但此时的明朝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咄咄逼人,地方官员又剿办不力,以致祸患愈演愈烈,赤地千里;而外有清兵的铁蹄已经踏入了明朝的国土,明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崇祯终日忙于政事,克勤克俭、自律甚严,后宫风气也清静朴素,丝毫没有临近亡国的那种醉生梦死的颓废情景。因此,虽然陈圆圆的美色引起了崇祯帝的注意,却始终没有再进一步发展关系。当田妃知道周后找来一绝色女子以分己之圣宠时,也不失时机地说陈圆圆乃是红颜祸水。从此“越女如花看不足”的陈圆圆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道路,她在宫中盘桓了两三个月,终于没有得到皇帝的青睐,周皇后只好打发她返回了周府。
本来对陈圆圆满怀希望的周奎看到陈圆圆一无所获地回来了,心中自然不快,陈圆圆在周府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贬到歌舞班中充当了歌舞伎。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朝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李自成的势力已越过宁武关、居庸关,直逼京师;满清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危急关头,崇祯帝下令让吴三桂以总兵的身份镇守明朝的门户山海关。周奎也对明朝的内忧外患忧心忡忡,于是想为自己找一个有力的靠山。他选中了吴三桂,在吴三桂去山海关之前设盛筵为其饯行,并命陈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一见陈圆圆,疑为天仙,又惊叹她的才艺便向周奎索要,并对周国舅允下:“倘以圆圆相送,战乱之时,定会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并亲自带着千两黄金去提亲。周奎想要依靠吴三桂的势力来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便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喜得陈圆圆,无奈前方军情紧急,他只好先将陈圆圆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关。

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秦末人,项羽宠姬,史称名虞。虞姬出生于秦末江苏省,是今沭阳县颜集乡人,不仅貌美,而且好武,常随项羽出征。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陈郡兵退垓下,刘邦、韩信、彭越等合兵围之,此时,项羽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自知众寡悬殊,心中惶恐不安,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随侍在侧的虞姬献舞敬酒,以歌相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词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歌罢刎颈以别,项羽将其葬于败军途中,今灵璧城东虞姬乡境内八里村。
据说宋词词牌《虞美人》就得名于虞姬。清朝诗人何浦《虞美人》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为楚霸王拔剑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战败,也不愿独活世上,歌罢自刎于乌江,虞姬此举意在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或许这样的爱情现在太稀少了。从一而终,人虽未合一,精神却早已浑然,这样的人有几个?虞姬与项羽的爱情虽然成了流传后世的佳话,但虞姬的一生却是凄婉的。
烟花落寞乌江水
关于虞姬,中国的史书里记载甚少,有也不过是寥寥几笔。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于虞姬的结局,《楚汉春秋》做了补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壮观!
公元前209年,叔父项梁反秦,项羽帮之,虞子期是项羽军中的一名战将,他有一个妹妹叫虞姬,虞姬不仅貌美,而且好武,从小就十分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项羽在家操枪弄棒时,虞姬还是个未成年的小丫头,那时的她就愿嫁给项羽做妾。项羽逐鹿中原时,她,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女,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毅然背着家人,只身跑到百里外项羽的大营,用万千柔情去陪伴、辅佐这个铮铮铁汉。以后,她时常陪项羽出征,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升为上将军,经过巨鹿一战,项羽声名远播。很快,项羽就入驻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在连年的征战中,虞姬始终与项羽形影不离,两人感情很深。
直到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命手下人大声唱楚歌,从而迷乱楚兵军心。所以项羽军中的士兵听到后,都以为楚地也已被人占去,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于是,拿酒入帐中,面对虞姬,诉说自己心中的悲伤和痛苦,不由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时,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
听罢,虞姬抽出大王腰间的湛泸剑,凄然起舞,忍着眼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轻阖上眼,任泪水在眼眶里充盈。她烟青的裙裾翻飞在空中,与风沙交错,成为了最后的风景,风起,裙扬。虞姬仿若化作了玉蝴蝶,在风中飞舞,她手中的湛泸剑仿佛化为剑气,随着她轻盈的舞步灵动……剑本凡铁,因为执拿而通灵,因为心而动,因为血而活,因为非念而死。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虞姬留下的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虞姬——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他曾经作为汉武帝的专使招抚了夜郎归顺汉朝,邛、鮉、冉、鮉一带地区的首领见夜郎归顺了汉朝,也表示愿意归顺汉朝。于是汉武帝就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手持皇帝的旄节,去招抚这些地区的部族。司马相如每次都能顺利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这让汉武帝非常满意,重重的赏了他。岁月如流水,不知不觉中过了五年,司马相如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略显锋芒,做上了大官。而他久居京城,与妻长期分离,又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司马相如的爱再次迷离,他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他与文君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也不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思念着他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对相如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聪明的文君怎么能不懂得丈夫的语意呢,她反复看信,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只不过不好明说罢了。此时的文君伤心欲绝,就回了司马相如一首《怨郎诗》:

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
看历史,评“胭脂”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与自己所爱的人私奔。面对困难处境,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守候着这份爱情。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她在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中,明白了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去争取。她对爱情有理想,对爱情不盲目,所以当机会降临时,她没有犹疑,而是勇敢地向前抓住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也一度出现过危机。但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在封建社会里,男子是允许纳妾的,而卓文君却不能容忍丈夫的背叛,不与他人分享爱情。她所写的《白头吟》,一开始就把爱情比喻为纯白的雪、皎洁的月,不容掺有一粒砂子。仅因得知丈夫怀有二心,就要与之决裂,这是何等的自尊与高尚!让司马相如自愧不如,最终他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的一生,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私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一首《望江亭》,句首的四字“当不负卿”将卓文君当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琬——爱恋悲歌千古恨
生平简介
唐琬,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宋著名的才女,越州山阴人,她是陆游的表妹,与陆游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结为夫妇。
两人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后因陆母的反对,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不久,陆游被母逼迫只得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至此这一对年轻人就这样被拆散了。
唐琬留在世上的诗词很多,其中以《钗头凤》最为有名。据说当时只留下“世情薄,人情恶”两句,其余为后人补上。
世情薄,人情恶
唐琬的爱情虽是“有缘无分”的典型,但她留有一首谁读谁落泪的《钗头凤》,使她得以流芳千古,这完全是借助了爱情的力量。她与陆游本是两情相悦,却因陆母的反对,最终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唐琬的一滴清泪,缠绵悱恻了整个南宋文学史。
陆游唐琬情意长
唐琬,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实为人间美事。但好景不常在,在陆母的威逼下,两人被迫分开,其爱情故事颇为曲折。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因此常随家人四处逃难。此时,与陆家交往最深的就是他的母舅唐诚一家。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琬,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唐琬与陆游年龄相仿,情意十分相投,耳鬓厮磨,很谈得来。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青梅竹马、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瑕的美好时光。她能识得陆游的愁中滋味,于是能携酒伴他郊外赏梅,抒遣愁怀;她能解得陆游的寂寞,愿与他一道“展翅远飞开”。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也慢慢地长大了,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开始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陆游与唐琬都擅长诗词,又正值青春年华,两人常结伴出游,用诗词来倾诉对彼此的心意,花前月下,二人吟诗做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在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看来,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做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此后,陆游、唐琬更是情爱弥深,两人诗书唱和,绣花扑蝶,就像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故事。
和陆游结为夫妇,是唐琬梦寐以求的,听到父母双方确定他们结合的良辰,她喜极而泣。洞房花烛夜那天,唐琬剪下自己的一小撮发丝,又剪下陆游的一小撮发丝,用一块锦帕把它们包在了一起,然后将两只菊花枕头放在了床头,这菊花枕头是她用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的菊花一针一线的缝制而成,他们两人要永远在一起,不离不弃。
婚后,两人更是相濡以沫,十分恩爱。有空的时候,他们就去沈园散步,走在用鹅卵石铺成的花园小径上,唐琬挽着陆游的胳膊,把头靠在他的肩上,幸福得连树上的鸟儿都羡慕不已,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不料唐琬的才华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的不满扰乱了陆游和唐琬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看他们两个如此,便几次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这引起陆母对唐琬的反感,认为她不但没生得一子,还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陆母是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一天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琬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听后,马上赶回家,把陆游叫来,待陆母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然后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他当然不肯照母亲所说的做,但陆母使出杀手锏,逼迫陆游只能从妻子与娘中二择其一,这是世界上最难的选择题。陆游是个孝子,纵然千般不愿,纵然心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回娘家。在封建礼教的淫威下,陆游被迫写了一张休书,把心爱的人逼出了家门。可陆游和唐琬本是恩爱夫妻,哪里舍得?二人暗地在外租了房子,私下约会。不幸的是,陆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采取了断然措施,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

唐琬——爱恋悲歌千古恨
两年后,两个都找到了归宿,唐琬再嫁赵士程,而陆游娶王氏为妻。但是,虽然两人不相见,但是对于彼此的记忆与思念依然深植在脑海里无法忘却。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
两人这一别就是十年,绍兴二十年,也就是十年后的一个春天,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此时他虽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内心对她的感情一直没有改变。看此情景,他想到自己以前和唐琬也曾一起来过这里游玩,可如今,物是人非,唐琬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不由地悲从中来。
于是,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感念旧情,就着两行凄然而下的热泪,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他怅恨不已之时,在粉墙之上奋笔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以致意: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题的词交织着十分复杂的感情内容,宣泄了对于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之情,暗喻了自己备受摧残的悲惨处境,还有对唐琬难舍的感情。陆游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怅然而去。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便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恶,人情薄,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个,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这首诗文中,唐琬尽情地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在此番精神刺激下,她的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因此,这首诗也成了唐琬短暂一生中决绝的分割线。这两颗相爱的心,两首相辅的词,此时此刻,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婚姻虽然不在了,爱情却还是一样的固执。唐琬的那双痴痴的大眼睛,带着无穷的心事和幽怨,还有无尽的不舍,最终还是闭上了。而沈园,成了一个象征,永远荡漾在陆游的心间,承载了对唐琬的思念,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
1192年,六十八岁的陆游回沈园时写下了“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的诗句,表达的仍是他对唐琬无边无际的思念之情。
1199年,陆游已经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是在唐琬去世四十年之后的一天,“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此情一直延续到陆游去世。写诗怀念成了他生活的一种支柱:“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做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抒发的是一种多么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啊!唐琬是幸福的,在她死后的四十年里仍然有人这样真心地悼念和怀念着她,若真九泉有知,也能瞑目了。年迈的老人,脑海里闪现的仍是“她”的惊鸿倩影!
1205年的一个夜晚,年过八十的老陆游又一次梦游沈园了:“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两人最后虽然没在一起,但他们始终相爱。冬末月冷花残,人自天各一方。煞风寒湖孤影,心回往日惆怅。月凉凉,影成双,独自江边忆肠断。生命可以结束,爱却没有尽头,能千古传唱的,都是爱情的神话。
看历史,评“胭脂”
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再回首,同样的江南细雨,同样的落红纷飞,同样的沈家花园,却因为有了陆游与唐琬这对苦命的鸳鸯,因为有了《钗头凤》,而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很难想象,当两个相爱的人被父母之命、世俗的功名利禄、无由的忠孝之道所生生分离时的伤痛,还有唐琬被赶出陆家大门时的那种哀怨、惆怅和恋恋不舍的眼神,更无法想象当他们听说对方又走进婚姻殿堂时怨恨、无助和落寞的心情。封建的礼教,如同一把寒光凛冽的刀剑,就这样又无情地封杀了一对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情侣。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命运在两人的爱情花凄凄惨惨地凋零十年后,又再度安排了陆游和唐琬沈园的邂逅。眼前的好景佳色,谁也无心欣赏,三杯两盏淡酒,一首《钗头凤》,让原来的比翼鸳鸯已化作分飞的劳燕,他们也顿然发觉对彼此的感情从来不曾丢掉过,而且还是如此的在意。
一个名垂千古,一个流芳百世。对于他们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他们的爱情已没有什么可以阻隔的了,已经超越了时空,实现了升华并得到了永恒,让人由衷地表示敬仰并为之唏嘘。不幸的是,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他们已断的感情线,但也因这凄美悲惨的爱情成了千古绝唱,在后人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明德马皇后——出身名门的“布衣皇后”
生平简介
明德皇后马氏,扶风茂陵人,是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名字已失传,谥号明德皇后。见其谥号就知道她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皇后。马家祖先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后代便以马为姓。东汉末马腾、马超即为马援的后人。建武二十八年,她被选入太子宫,当时她只有十三岁。由于她生性谦恭和顺,对太子的母亲阴皇后服侍体贴,对其他妃嫔诚挚热情,宫中无人不对她称赞,太子对她也是另眼相待。中元二年,光武帝病逝,刘庄即位,谓汉明帝。她即被封为贵人。永平三年春,她毫无争议地被立为皇后。她一生以俭朴自奉、不信巫祝、待人和善、约束外家著称,死后缢号明德,为后汉一代贤后。
美于色,厚于德
很多人对封建时代的后妃们没什么好印象。的确,历史上很多后妃们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做出过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情。可其中,也有一些后妃,贤惠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明德马皇后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在汉显宗时被立为后,她贤淑大方、宽厚仁爱、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育人有方。在历朝后宫出现很多排挤、行贿的情况下,这样的贤内助让我们看到历史上鲜亮的一点!
马家衰败
明德皇后的父亲马援不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智者。在当时最有势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他的同乡,对他简直是言听计从;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又是他的同学,待他也是殷勤无比,许以封王。可他却不赏识这两个人的才能,认为他们是不会成什么气候的,于是投向了素不相识的刘秀。
刘秀第一次见他就说:“卿位于二帝之间,见到你真是令我自愧不如。”马援则说了一句很有份量的话:“当今之时,并不只是君选择臣,而臣也要选择君。”他随刘秀征战,立下大功,被封为新息侯。马援不仅为人正直,而且为官清廉,他从来不会讨好皇亲国戚,为此还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和窦固等。这些权贵子弟耿耿于怀,趁马援病亡时,向刘秀告了一状,说他掳夺民间珍宝。刘秀得知此事后很是愤怒,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还不许他入葬祖坟。后来,马夫人为亡夫申辩,刘秀才得以让他葬回祖坟,但是马家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因为马援生前做人过于正直,得罪的人太多,很多人都趁机报仇,受害人就是马援的妻儿。当时,明德皇后只有十岁,母亲因为过度悲伤而成疾,年幼懂事的她就能像成年人那样操持家务,其才干超过了她的两位姐姐。马援在世时把最为聪明灵秀的三女儿,许婚窦家。但是由于窦家也参与了谋害马援的事,于是马夫人便解除了婚约。建武二十八年,马援的侄子马严上书光武帝,请求让马援的女儿入宫做王妃,想借此改变马家的境况。或许是因为光武帝念着马援的旧情,便选了马援的小女儿入太子宫,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宫中生活
十三岁的她就被选入太子宫,入太子宫后不久便被封为贵人。她品行高尚,孝顺温和,立刻获得了太子刘庄的专宠。她虽然身为贵人,可还是穿着一些粗劣的衣服,可见她的节俭。她从不陪同明帝宴游,还常常委婉地劝阻明帝。有时,她还帮助明帝处理政务,其学识和才干使明帝深为叹服。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提拔与赐封她的亲属。永平三年,皇太后阴丽华下旨,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于是,她从马贵人变为了马皇后,养子也随之成为太子。由于马皇后性格节俭,有美德,明帝十分敬重。马皇后虽然无子,但与明帝始终恩爱,皇后之位坐得稳稳当当的。
遗憾的是她始终没有生育,为此她特意找年轻的侍女侍奉太子的起居。她没有嫉妒,反而对那些女子嘘寒问暖,照顾备至。显宗因皇后无子,便下令把贾贵人所生之子让她养之,并对她说,人并非要自己生的孩子才好,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爱心养孩子,皇后深表赞同并付诸行动。
此后,皇后视他为己出,对他疼爱有加,而孩子与她也毫无间隙,因此,后宫的嫔妃对她备加仰视。马皇后性情娴静、待人宽和、通达明礼,又爱好读书,明帝与之相处,觉得有共同语言。明帝深知她的品性,所以常与她论及大臣们议而不决的朝廷政事,每逢这时,她都会皱眉考虑片刻,然后一一分析,明帝听后常频频颔首表示赞许!她常以正统的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影响汉明帝和其他嫔妃。为了表彰中兴功臣,明帝特图绘二十八位名将于南宫云台中以垂千秋,而冤情已白的马援却仍然未被列入。一日,明帝与皇后观览那二十八将画像时,笑问皇后道:“卿父功大,冤情已白,今因卿故,避嫌不列,卿有意见吗?”皇后笑答道:“陛下圣明!对外戚严格些是应该的!功劳有无与立画像关系不大!”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明德马皇后——出身名门的“布衣皇后”
母仪天下
永平十八年,明帝崩,太子刘炟即位,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贾贵人身为生母却未得尊封。章帝一即位就要为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马光提升职务和封爵,但太后坚决不听。
次年,出现了大旱之灾,趋炎附势的大臣认为是不封外戚之故,久旱不雨是天神警示,他们大力支持典封外戚。马太后知道后还是坚决反对,并下诏说,过去王氏同时有五人为侯,也没出现过天灾之祸,只是恃宠而骄,恣意横行,才有灭族之灾,为后世不齿。所以先帝谨慎,不让外戚入主机要部门。她身为天下之母,能衣着帛布,无香熏首饰之类,衣食起居不讲究排场,只求够用而已,只是想以身作则,但愿起表率作用。以为外戚见了必伤心自责,埋怨自己太过奢侈。前几日,居然见到他们衣着鲜亮,门前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再看周围的宫人,比起他们来甚是差远。之所以没有迁怒于他们,只是免了他们的年俸,是希望他们能悔过自新,不要懈怠忧国忧家的思想。都说知臣莫若君,更何况他们是我的亲戚!她劝导汉章帝要遵守汉高祖时所制定的无军功不封侯的规定,牢记西汉政权因为外戚弄权而灭亡的教训,并说,如今灾害连连,百姓安危才是当前要考虑的问题,立封外戚之事就不要提了。
马皇后还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有三个亲王车马衣服很朴素。太后知道此事后,很是赞赏,并赐给每人五百万。她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义行的,她就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全国上上下下都以她为荣。后来,她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即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她还下令外戚们,赏罚分明,如有罪者,决不徇私情。就在马太后去世前不久,汉章帝背着她将马廖三兄弟一并封侯。
建初四年六月癸丑,四十一岁的马太后病逝于长乐宫,谥曰明德皇后。同年七月壬戌,她与明帝合葬于显节陵。由于太后遗爱在人,宫中哭声一片,章帝垂泪,更是哭泣不已!
看历史,评“胭脂”
马皇后的一生谦逊朴实、知书识礼、明理达义。由于她的行为举措,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后人敬仰不已。马皇后不但创下了皇后着布衣的范例,还留下了成语“车水马龙”,是历代皇后娘娘学习的表率。《续列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历朝历代向来是母以子为贵,无子的皇后通常的命运都很可悲,后宫中无子却居后位而不被倾覆者寥若晨星!君不知为争夺后位互相残杀乃至家族因此覆灭者数不胜数,像马皇后如此母仪天下的,历史中实属无几。而她却是一个例外。
对汉明帝刘庄来说,马皇后是他的最爱。她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入宫,却以非凡的气度赢得了皇帝和皇太后的青睐。这个女人,有着清丽的面庞,却不懂“三分长相,七分装扮”的道理,一生只穿粗布衣裳。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她贵为一国之母,却不曾给娘家人“落实”半点好处。纵观古代历朝外戚封侯者能保全家族的寥寥无几,吕氏家族的覆灭先行不说,历史上为此屡屡重演的画面举不胜举,因此马皇后此举不能不说是英明的。
在风云多变的历史长河中,相信不会有人想到,家庭中发生了那么多事的马姑娘,会成为皇太后眼中的好媳妇、太子眼中的贤内助!又有谁会想到一个在深宫中不能传宗接代的女人,竟然能成为一个母仪天下、令后人敬仰的不俗女人呢!可马皇后的确就是这样,或许这些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可想而知,她当时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是多么不凡!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女人
生平简介
长孙皇后,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通达礼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仇恨越来越深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特别殷勤恭顺,极力争取她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她们对秦王的误解。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天晚上,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所有将士没有一个不被她的行为所感动。李世民登基以后,她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知性女人的贞观之魂
一道高墙隔绝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深宫大院之中,究竟是怎么一幅画面呢?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场所。其实,表面上风平浪静、丰衣足食的后宫,却是阴晴不定、瞬息万变、波涛汹涌的战场。但是在贞观时期,唐太宗的后宫,却一直是风平浪静,井井有条,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后宫的稳定,使唐太宗能安心地治理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长孙皇后也因此被公认为千古第一贤后,难道只是由于她可以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吗?有谁知道,在李世民身边,长孙皇后除了是贤淑的妻子外,还扮演了什么重要的角色?
知性女人,母仪天下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身上流有鲜卑族的血液。她自小就聪明伶俐、知书达理,曾有卜卦的人说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贵不可言”,以后必将“辅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尽管这是当时的迷信之说,但她的确是既大方又文雅,还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迷人力量。
十三岁时,她嫁给了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虽然她年龄尚小,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欢。年轻有为的李世民十八岁时便劝自己的父亲李渊扯起义旗,反对昏庸无道的皇帝杨广。二十一岁便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并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父亲成为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期间,长孙皇后帮了不少忙。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秦王。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他派妻子去皇宫“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这样,一方面可以稳住老父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探听###及朝廷的风向。短短几年时间,李世民就完成了统一大业,并被唐高祖封为天策上将,其位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悉心照料着他的生活起居,使他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无所畏惧,英勇抗战。
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登基。于是,长孙王妃也随即被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所说的贵不可言。但长孙氏并没有摆出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后的架势,她依然贤良恭俭。也许是因为长孙氏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得体,李世民特别敬重她,即位后还常与她谈及朝政之事。长孙皇后有自己的原则,她深知古来妇人乱政专权的祸害,所以总以“我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论政”回绝。但唐太宗还是很固执地讲给她听,她只是听,并不发表什么意见。不过,该说话时她还是会说。她懂得如何巧妙利用母性和妻性的“润滑剂”,对太宗进行温柔而不伤体面的提醒。对于太上皇李渊,她也像一个普通儿媳那样无微不至地侍奉,并且早晚都会去请安,总是提醒宫女们调节着他的起居。总之,她“权贵而不傲,位高而不纵”,是真正的母仪天下!
以德服众,后宫楷模
长孙皇后与后宫的妃嫔也相处得非常融洽,她不妒忌李世民宠其他的妃嫔,相反还劝他要一视同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唐太宗的后宫才极其安静,很少有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长孙皇后非常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当时太子李承乾的乳母请求增加东宫用器时,被长孙皇后不留余地地拒绝了。但对于后宫妃嫔,她又是极其宽容。若后宫有人惹怒了皇上,她会先顺着皇帝的意思将其“绳治”,等皇帝怒气消了,她又替其说情,从不让冤枉事情发生。当时,她还收养了一个不幸死去的妃子的孩子豫章公主,带她犹如己生。如果下边的妃子生了病,她也会派人送药,并亲自前去看望抚慰。由于长孙皇后有如此不凡的气度,使得后宫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女人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知己,长孙无忌还曾在玄武门之变中立过大功,因此,太宗准备让他执掌朝政,封他为宰相。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臣妾已经被陛下封为皇后,身份极其高贵了,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臣妾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以免重蹈覆辙。”听完长孙皇后的一番话,唐太宗最终没有任长孙无忌为宰相,只给了他一个加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
李世民把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时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过后,唐太宗把魏征的意见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后,赞叹道:“臣妾与陛下乃为结发夫妇,可谓是情深意重,但仍恐陛下高位,每言都不敢轻易冒犯;魏征则与陛下疏远,能出此言,实在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后来,长孙皇后还派人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温言勉励他。
辅助君王,奠定“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不仅有母仪天下的风范,作为皇帝的“政治顾问”,更是把她的远见卓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以“居安思危,任贤纳谏”来警示唐太宗,她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原则的,从不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李世民也按她说的做了。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即使在太平安定时期,也不怕外来的侵犯,因为他们时刻备有精兵壮马。他还常对将臣们说:“一个人看清自己的容貌需借助明镜;一个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只能靠将臣们的直言。”魏征就是敢于直言的臣子之一。
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去郊外狩猎。就在出宫门时,碰巧遇到了魏征,他向唐太宗说:“现在正是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之时,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根本就听不进魏征的劝,仍坚持出游。魏征只好站在路中来阻挡,这一举动使唐太宗非常气恼,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唐太宗回宫后对长孙皇后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待她问明了事情的原由,换过正装,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恭祝陛下!”唐太宗有些不知所措,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臣妾知道有直言的大臣是由于陛下圣明,现得知此事,可见陛下的圣明,妾故恭祝陛下。”听完这席话的唐太宗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可见,长孙皇后机智过人。
临终遗嘱,深谋远虑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时代,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盛世。当然,这除了他自身的贤明和依靠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与长孙皇后的辅佐也是分不开的。贞观八年,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我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有什么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若因我一妇人而搅扰,岂不乱了天下!”被母亲拒绝后,太子便没有奏告,只是房玄龄得知此事时才告诉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地泣不成声,只好按她的意思办。就这样,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看历史,评“胭脂”
太宗时期可谓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与此同时经济也飞速地发展着,这些无疑为“开元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然而这让人由衷感叹的“贞观之治”,倾注了这位贤德皇后的多少功劳,人们也不难想象了。也许人们对长孙皇后没有过多的了解,曾有书记载,当时她还被人称为“观音婢”,无论这是民间善意的附会还是偶然的巧合,都是无从考证的。但有值得人们记住的是:在历史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位菩萨心肠的皇后,给人们留下永久的感动和温暖的传奇。
她十三岁嫁入李家,从李家媳妇到秦王妃,再到太子妃,直到大唐皇后,都有过怎样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故事呢?或许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才造就了她的这种贤淑品德。这种与生俱来的品德,使她能事事以大局为重,理性地处理事务,得以保持后宫的平静。唐太宗,既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是著名的明君,长孙皇后对他必然是仰慕的,但是,因为一夫多妻的制度,她必须压抑自己对丈夫最热烈的感情。虽然她才三十六岁便匆匆离世,但她却留下了所有男人都向往的那种安谧的美丽,以及超人的忍耐和大局观念。
“贞观之治”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征,不仅终唐之世如此,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也是如此。这种政治象征甚至可以成为历代的政治样板。那么,人们在怀念这个时代的同时,请不要忘了,在这个神奇时代君王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贡献的长孙氏。在对待长孙无忌的问题上,她所表现的态度,也被历朝历代传为佳话。长孙皇后所赋予的这种理性与贞观时期的理性行政是一脉相传的。她的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对待长孙家族的事情上,更体现在对待朝廷股肱之臣的态度上;长孙皇后用她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后宫众嫔妃和朝廷大臣们的一致赞誉。
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的成功,和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用其非凡的气度、贤淑的品性与大公无私的行为,赢得了唐太宗及所有人的敬仰,更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


大脚马皇后——辅弼明君定江山
生平简介
马皇后,名秀英,也称大脚马娘娘。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持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今天的安徽凤阳宿县人,她聪明伶俐,喜好读书。因幼年父母双亡,被濠州红巾军郭子兴收养为义女。至正十二年,马皇后二十一岁时,义父郭子兴把她嫁给部将朱元璋,夫妻二人共同度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任,曾多次因她劝诉而免大臣过错。洪武十五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母性的力量,必将导致一个时代的性格向冰冷、残酷或者黑暗发展……由于家庭缘故,马秀英能文善武,颇具胆识,并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大业,扭转了局面。她凭自己不凡的气度、超人的智慧,帮助朱元璋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她被封为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依然俭朴自奉,保持着一颗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赏罚分明,扶持良善,保忠惩奸,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宫中有此皇后,对大明江山可谓贡献众多,朱元璋称其为“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患难与共,创建帝业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因父母早亡,被红巾军头领郭子兴收为义女。而朱元璋由云游化缘的和尚投靠于郭子兴麾下,由于郭子兴对他的才能甚是赞赏,他觉得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能“长自家威风,灭敌人志气”,遂收为亲兵。后因朱元璋作战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便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婚后的马氏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处理上,深得丈夫的喜欢与敬重。
因为马皇后是个有才华的女知识分子,所以朱元璋在部队里的花名册、记账单等簿籍,都交给马皇后掌管。她还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无论在战场上多么慌乱,她所保管的东西从不丢失。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让人妒忌,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而朱元璋不猎取私财,所以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的猜忌。马氏得知此事后,就把家里的一些财物送给养母张夫人及郭子兴的妾张氏,希望可以在养父那里说点好话,以免对朱元璋不利。一次,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知道后把刚烤熟的饼藏在上衣里准备给丈夫送去,途中却遇义母,义母见她心神慌张,就拉她到卧房里盘问。马氏哭诉原由后,义母解开她的上衣,只见义女胸前白嫩的肌肤已被烧饼烫起了水泡。义母由于心疼她,便在郭子兴面前为朱元璋释嫌,使他重新获得信任。
这些事朱元璋铭记于心,后来,他做了皇帝,不忘夫妻患难之情,将马皇后立为正宫。还经常在臣将面前说起往事,总与其他典故相比,还夸马皇后所表现的这些贤德足可以与大唐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后来他还常和马皇后说起此事,这时的马皇后便趁机委婉劝他要善待大臣。她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如果想要君臣互相扶助就比较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后来有一次,太子朱标与其父有一些意见不统一,朱元璋便追打他,她见后便故意把一张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也不打儿子了,只顾得痛哭。原来这张图是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的图像。有这样一位贤德妻子,朱元璋不得不对她情深意重啊!
后宫楷模、宽厚典范
马皇后成为正宫皇后后,勤于内治。在对后宫的管理上,她经常借鉴宋朝的许多贤德皇后,并将其家法摘录下来,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难道仁厚不好吗?与刻薄相比,总要好得多吧?”马皇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皇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皇后却拒绝访找,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还是不找为好。实际上,马皇后娘家已经没有人了,朱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马皇后说:“我家亲属中未曾见有可用人才,况且这样做也不合法。如果不是人才却授其官职,骄淫不法,恃宠致败,这不是我所期愿的。”

大脚马皇后——辅弼明君定江山
马皇后对子女的管教也非常严厉,她的小儿子朱肃平时放荡不羁,被封为周王。到开封赴任前,马皇后就让江贵妃随往,并将纰衣与御杖赐于江贵妃,以免朱肃为非作歹无人管教。这样一来,朱肃在开封就收敛多了。
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其入朝能以礼相待”。同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受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启发,她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又捡起以往的手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其他料子,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如遇灾年,她便带领宫人去体验民间疾苦,吃一些平民之食。
马皇后与身边的妃子、宫人相处得也非常和睦。马皇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询问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这是在尽做妻子的责任,再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朱元璋脾气不是很好,在后宫,常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也不好。一次,朱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皇后也假作发怒,下命令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问罪。事后朱元璋问其原因,马皇后意味深长地说:“赏罚分明才可以服众,作为治理天下的君主,怎么可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如果有犯法的就应当交给有关惩部去问罪。皇帝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奖赏或惩罚,当陛下不高兴之时,一定会给予不公平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刑部,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刑部的。”从这些事都可以看出,马皇后不仅要求丈夫不能因个人喜怒来处罚人,也体现了她对下人的关怀。
仁慈微谏,力阻皇帝
在朱元璋建立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与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把她封为皇后,对她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常常听取采纳。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能使朱家子孙日后能统治天下,他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
洪武十三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朱元璋为此要将他处予极刑。宋濂作为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朱元璋搞胡党扩大化,眼看宋濂要被牵涉,马皇后马上对朱元璋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尚且知道对尊师的礼节,况且他已告老还乡,此事一定是不知道的,可不能冤枉了他。”可朱元璋决心已定,根本听不进去马皇后的劝告。一次马皇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朱元璋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她不怕朱元璋发脾气,并能理直气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宫内宫外的人都知道朱元璋不喜欢女人涉及朝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过分地宠之,必会不分上下,但马皇后除外。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身为天下之母,子民的安康,难道我不能过问吗?”使皇帝无言以对。
有一年朱元璋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就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亮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得知每家都贴了“福”了,其中还有一家是倒贴的。皇帝大怒,下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解释道:“百姓们知道您今日来访,意为福到,故把福倒贴不是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卒,时年五十一岁。临终前,她还嘱咐朱元璋一定要善待子民,求贤纳谏。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洪武十六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
看历史,评“胭脂”
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媲美。当时是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的年代,马皇后却坚决不裹脚,并以自己的大足自豪。朱元璋生死与共的妻子——大脚皇后凭着她的不凡气度,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这样的女子,必定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即便是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在她死后痛哭不已,并不再立皇后。后宫中的宫女们更是忘不了她的仁慈。曾做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中国历代皇后中,出身贫苦的非常多,然而大部分都在一朝登顶后,便贪得无厌,只知揽权享乐,以往的美德贤淑也荡然无存。而马氏,却将她的贤良淑德一直保持到了睥睨天下之后,并终身如此。史书称马皇后为“千古贤后”,在封建时代,她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是“母仪天下”者中的佼佼者。她帮助丈夫成就帝业,并劝其贤良纳谏,宫中事务,料理得当,形成家庭和睦的局面,她对于朱明王朝、对于整个家庭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对于马氏来说,她外柔内刚,处事柔顺无争,面对人世的一切风云变幻却有无比的勇气、充分的智慧及明智的判断,能够承担许多艰难困苦。大脚皇后马秀英,对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功不可没,因此也给后世留下许多佳话。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孝庄皇太后——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
生平简介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貌美机智,是清代太宗皇太极之妃,号孝庄。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陪伴了皇太极十八个春秋。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中,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了不起的圣祖母
孝庄皇后十三岁时嫁给了皇太极,她与皇太极共度了十八个春秋。在这十八年中,颇具头脑的博尔济吉特氏,在风云变幻的军事战争与###中,领略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物,也学到了很多得以自保的本领。她由一个单纯的蒙族姑娘,变成了一位老辣的政治老手。最主要的是,她学会了高屋建瓴地把握政治局势的巧妙艺术,还具备了一般女性不可多得的政治智慧。这些本领,在以后四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有非凡的魅力和心机,又颇具政治才干,但却满足于躲在幕后,辅佐儿孙。她的容貌倾国倾城,她还敢爱敢恨,兼具慈悲和智能,辅助成就了大清两百六十七年霸业。她演绎了中国旷古最完美女人的故事!
辅佐皇太极
有些史书中称庄妃为“女诸葛”。这样形容她并不为过。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解锦州之围时被清军生俘,皇太极看重他的才干,想收降他。谁知臣将们苦费心机,洪承畴不仅不降,还采取了绝食行动以示他不事二主的忠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时,庄妃亲自上阵了,当时她只有三十岁,扮为汉族侍女,其貌格外俊俏。于是,就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一位汉族装束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并呜呜咽咽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此时的洪承畴并无戒心,以为是同病相怜,就谈了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大人,人若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明朝犹如一座大宅,大人你就是明朝栋梁,如果大宅没有栋梁来支撑,那怎么可以呢?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大人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不是既报效了朝廷,又造福了天下百姓么?”洪承畴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大人就算不顾及家人与小女子的情谊,也应顾及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但是……”洪承畴欲言又止。她又忙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你的。”洪承畴在她的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确保福临位
崇德八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兴旺,气势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谋划下一步战略,却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皇太极死后,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庄妃为了让儿子福临就位费尽了心思。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有两个,即: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首先,多尔衮手握两旗部队,都是精兵勇将,他个人战功卓著,威望正隆,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其次,豪格不仅是亲王,还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的巨大悲痛,为了儿子福临全身心地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知道既要保住皇太极打下的江山,又要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孝庄明白内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哪个小皇子适合呢?孝庄开始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致使她把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然而此事却并不简单,若想福临即位,需要有实力派的支持!庄妃为了大清江山,也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她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用了一个女人可以用到的全部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谋略,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这场皇位之争,庄妃不动一刀一枪便化解了。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孝庄皇太后——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
祖孙情浓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二十四岁就身亡了。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文皇后的扶持下登基。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勤问好学,嗜好书法,留心典籍;由于过于疲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玄烨的文化功底在孝庄文皇后的督导和影响下非常扎实,为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为了爱新觉罗的政权,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他专横跋扈,目无幼主,滥杀无辜,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篡夺皇位。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因为当时有女子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孝庄文皇后不得不间接关心朝政。她经常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

相关:

[家常菜谱]椰蓉千层糕 家常菜谱“自从做了椰蓉糯米糍后,椰蓉的香味一直萦绕在味蕾里,今天做了这个千层糕,特别喜欢这椰蓉的味道,椰蓉面包也在准备中,已经用中种法发了面,好好过把椰蓉瘾。”用料主料小麦面粉:250克辅料椰蓉40克 鸡蛋1个牛奶15克..

俄杜马主席:制裁是美政治弱点 应从根本上改变  中新网3月10日电 据俄媒10日报道,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尔盖·纳雷什金表示,制裁是现代美国政治的弱点。他表示,如不采取根本上不同的外交政策学说,改变美政府靠以邻为壑填补财政漏洞的习惯,下任美国总统将重..

上一篇: 华尔街“好”戏连台
下一篇: 清算日元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