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西域虫虫网 密码·失落的文明全文阅读 作者:舒敏


更新日期:2016-06-12 11:27:13来源:网络点击:391849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全文阅读 作者:舒敏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由net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全文阅读页面。
揭秘千年干尸之谜: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作者:舒敏


目录
自 序1
一、寻访古道雄关1
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3
2.丝绸之路的三条古道5
3.历史凝结下来的见证:玉门关8
4.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阳关10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12
6.东西文明的碰撞15
二、丝路花语19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21
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25
3.千年干尸之谜27
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31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账单34
6.一个女人和丝绸的美丽传说36
三、凝固的历史39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41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47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54
4.把红色张扬到极致的天山大峡谷59
四、沙漠中的“庞贝城”楼兰65
1.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68
2.神秘的楼兰古城73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76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79
5.古老的罗布泊文化83
五、小河墓地:红色的死亡殿堂89
1.罗布荒原中的小河墓地忽隐忽现91
2.沃尔克·贝格曼的猜想94
3.男根与女阴:死对生的崇拜97
4.没有底的船样的棺木100
5.草编的文明102
6.小河墓地终于再现104
六、在喀什的土地上109
1.班超“回马定疏勒”111
2.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的中心113
3.喀什在充满宗教力量的呼唤声中醒来116
4.最真诚质朴的激情117
5.一定要在喀什的老街中走一走118
6.戴着长长面纱的维吾尔族妇女121
7.不肯让我照相的维吾尔族老人和向我要香妃蝴蝶花的女孩121
8.造访高台民居123
9.到喀什就不能不去逛大巴扎126
10.拜谒香妃墓128
七、劫难敦煌135
1.前秦建元二年的发端137
2.石破天惊:藏经洞的发现139
3.千秋功罪:王圆其人其事143
4.浩劫起于斯坦因147
5.只有一件文物精品逃过法国人伯希和的眼睛150
6.浩劫愈演愈烈152
7.伯希和展览引起的震惊154
8.前无古人的文化壮举155
9.当文明受到践踏158
八、寻觅龟兹故国161
1.费力地寻找到龟兹故城遗址163
2.龟兹国的两个历史细节170
3.龟兹乐舞的华彩乐章172
4.智慧之子鸠摩罗什175
九、尼雅河唤醒的记忆181
1.尼雅遗址就是古精绝国所在地183
2.《仓颉篇》汉简惊现尼雅185
3.卢文记录的爱情故事187
4.尼雅果真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吗190
十、穿越塔克拉玛干195
1.初识塔克拉玛干沙漠197
2.沙漠公路宛如一条无限延伸的美丽飘带202
3.塔克拉玛干的沙子是金黄色的204
4.神话般的“五彩山”207
5.遭遇沙尘暴210
6.终于看到了沙漠中的胡杨211
附 录:主要参考书目214


自序
无意间写了一本《大漠畅想》,不经意间又有了这本《失落的文明》,这种无意与不经意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缘分,一种我的西部情结。
这种情结应该是始于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得到了一枚有敦煌飞天图案的精致书签,上面用金色印着两个仙女,长袖飘逸,自由地飞翔在宇宙,虽然当时还不知道飞天是怎么回事,却直觉地喜欢之极。于是,懵懂中的我充满了一种美好的遐想。
还记得初次参加“黄河系列丛书”的选题策划会,我最后一个到场。主编谢先生谨慎地问我,可不可以承担西北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一口答应下来。当时我奇怪地感觉到,老谢和其它在场的编辑、作者们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事后我才知道,之前的几位作者,都没有选西北,换句话说,就是西北没有人愿意写。我却不然,要是让我第一个挑选题,肯定是选择西北。对于祖国的大西北,我心仪久矣。我从内心深处对西北大地有一种梦想和祈望,有着想要了解认识的愿望。于是就有了第一本关于西北的历史文化散文《大漠畅想》。
我曾经几次到祖国的西北大地做我的心愿之旅。第一次是从甘肃的敦煌开始,沿黄河一直游历到嘉峪关、日月山、塔尔寺、炳灵寺、青海湖;之后,我两次走进新疆,饱览了那拉提草原的风光,欣赏了赛里木湖的美景,领略了喀什的风情、龟兹的歌舞,横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当我意识到自己正行走在汉唐丝绸古道上,那些至今还守望着西北大地的烽燧关隘、故城遗址、佛寺石窟、高山湖泊、冰川河流、千年古树、万里沙漠……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内心充满了虔诚的敬意,这一切永远地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太多太厚重的文明遗迹,无论是沙漠中的“庞贝城”楼兰、神秘的小河墓地、辉煌的敦煌莫高窟,还是阿斯塔那古墓中的吐鲁番文书、尼雅出土的汉锦、罗布泊的太阳墓、高昌的废墟、博斯腾湖的芦苇……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壮观,神秘浪漫,等待着我一路走来,细细地品味。
西北大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山川壮丽,物产丰富,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早在西周时,英俊潇洒的周穆王与美丽温柔的西王母在天山的瑶池,举觞奏乐,饮酒对歌,演绎了一场旷无古人的爱情故事;而我们人类的始祖神伏羲女娲交尾图被完整地保存在新疆的古墓遗址中,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的魅力;阿拉泰草原上屹立的石人,凝固在岩石上的原始岩画,又是被谁安放在那里,至今找不到答案;散落在新疆各地的千年古尸,何以能够保存完好,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还有美妙独特的西部音乐舞蹈、浓郁深厚的佛教文化……西北是一片充满了神奇与浪漫的土地。
自古以来,在西部的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悲壮的历史,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故事。那里有秦将蒙恬留下的万里长城遗迹;有令匈奴望风而逃的飞将军李广的身影;有大败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拜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的英魂;有历尽千难万险毅然东归的土尔扈特英雄们;有坐镇西北,让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上战场,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左宗棠;有被发配到新疆,空怀壮志,满腹忧愤的林则徐……众多的英雄志士在西北大地上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和鲜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祖国的大西北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一片闪耀着崇高之美的辉煌与悲壮的土地。
在西北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历代名人志士的足迹。两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毅然西行取经终成一代高僧的法显、玄奘,骁勇善战的名将李广、霍去病,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汉唐时代的人,为什么要舍弃锦绣中原的舒适生活,奔赴西北的大漠戈壁,冰川古道?因为,西北是英雄用武之地。西北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能够成就他们的功名事业,能够施展他们的智慧才华,西北有他们封侯万里、壮怀不已的浩气豪情。西北是一片实现激情与梦想的土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自序
这些繁复的印象,多重的体验交替融合在一起,就有了这本《失落的文明》。为了好看,我将沿途拍摄的近百幅照片附于书中。对于辽阔的西北大地,虽然不能尽述其妙,细说其美,但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权当给大家说说故事吧。
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西域的点滴认识和感受,从地理上讲,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古代的新疆和中亚,狭义的西域就是历史上的新疆。而西北这个概念则包括我国的内蒙古、宁夏、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当然也包括新疆在内。
在此我要感谢刘小晖,她策划了这个选题,安排了出版的诸多工作,过程中变生不测,枝节横生,全亏小晖的把握与坚持;感谢《文明》杂志的娄晓琪先生,他慨然允诺我使用《文明》的照片,为本书增色;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承蒙他们多年来阅读和喜爱我的文章,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自信。限于学力,本书的疏漏谬误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指正,在此先行感谢。
舒 敏
二○○七年五月
●沙漠驼队,选自《文明》2005. 1
书包网 net

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丝绸之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通的呢?是否在张骞之前就已经存在?
就丝绸之路的存在,史学界有不少看法。
有学者提出,人们最熟悉的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道路,实际上并非是汉唐开辟的新线,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就存在的天然通途,以“丝绸之路”命名只是一种借用或泛指。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各主要生活地区的交流始终存在。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2003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石云涛的《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一书中的描写就应该看作是正确的。作者认为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中国的丝绸、铜器大量地运往中亚,传去的还有中国的天文、历法。丝绸更通过那些游牧民族间接地传到更加远的地方,甚至欧洲。” 按照这种说法,中国与西欧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或曰丝绸之路启用的时间,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在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古勘查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在《访古吐鲁番》一书中指出:“包括吐鲁番在内的新疆大地,作为欧亚大陆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远远要早于公元前2世纪。”其结论来自于他对生活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吐鲁番居民车师人的考古发现。在车师人安息的墓地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海贝、带柄的铜镜、漆盘、平纹绢、凤纹刺绣等,这些物品显然都是来自于遥远的外部世界。海贝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它们出自深海大洋;带柄的铜镜,其造型与希腊铜镜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不论是漆器还是丝绣,只能来自于祖国的中原大地,因为在汉使通西域以前,丝织业不过陕西。这些实例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和中原地区乃至广大的世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着文化、技术上的不断交流,而这种交流似乎可以作为“丝绸之路”早已存在的有力佐证。
后来有学者又作了更加大胆的推测:“既然中国的考古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有丝绸出现,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帛、蚕、桑、丝等字的出现。中国人有什么原因不在一开始就把丝绸贩运出去呢?”“在商朝丝绸就是重要的中西方之间的商品,丝绸之路至少在商朝已经成型。”
其结论可谓非同凡响。
关于桑蚕的考古记录,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物之一,是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象牙盅形杖饰,器表刻有蠕动的蚕纹和编织纹。由于河姆渡遗址的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因此,专家认为,我国至迟在7000年前就发明了桑蚕。如此说来,我国桑蚕起源的历史岂非还应该提前?因为在此之前,必定还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那么,丝绸之路的产生是否还有可能更早?
看来,要确定丝绸之路的开通年代,尚难定于一说。
此外,关于新石器时期的“草原之路”、传统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推测也见诸文字。
不管有多少种说法,对丝绸之路最具开拓意义的,应属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壮举。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打开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加强了东西方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可以这样认为,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丝绸之路的名称来自于一个西方学者。
19世纪末,曾经多次来中国旅行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的确是“丝织品”和其它物资的传播贸易之路。但是,如果单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未免过于狭隘,这条漫长的古道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它所带给人类社会更积极的是文明的交融和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明交流是一个质的飞跃。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西域各地,尤其是冶铁技术的传入,大大提高了西域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在公元1世纪的罗布泊晚期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铁刀、铁镞。在尼雅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铁镰、铁刀、铁斧、铁锄和铜匕首等。考古工作者还在古楼兰遗址中,发现了西汉风格的建筑,里面有华丽的大厅、厢房、花园、冰窖和厩栏,其高超的建筑技术相当惊人。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地进行屯田,兴修水利,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凿井技术、“井渠法”相继传入了西域。西域人民把“井渠法”加以改造,成为有名的“坎儿井” 。“坎儿井”在西域使用普遍,仅在吐鲁番一地的暗渠总长就达2500公里。这项工程实在是可以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工程。此外造纸、医学、建筑、文字等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中原汉族人民的一些生活风俗也影响了西域地区。
在中原的经济文化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地区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和品种繁多的植物也不断地传入到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中原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水平。
在音乐舞蹈方面,过去一直以来人们都持东西方交流互补之说。据历史记载,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周代以前就开始了。这种交流从历史上看,虽然是双向交流,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丰富多彩的西域各国的音乐舞蹈,由西向东汇入中原才是主流。
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原华夏音乐艺术中,曾经汲取了大量的西域音乐的精华,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乐器里有很多是来自于西域。这些音乐水平很高的、与传统的汉族音乐迥然不同的西域音乐的流入,以及我们相当熟悉的琵琶、笛子、排箫、箜篌、胡笳、竖笛、鼓等演奏乐器的不断进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内容。旋劲的胡风与西域各民族的乐舞,以其特异的风采和鲜明的个性,为中原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声律和表现形式,对中原大地的音乐文化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山东武氏祠左室的第三石后段刻有一个乐舞图像。画面上共九个人,其中两个人弹琵琶,弹琴、弹筝、吹直笛、吹排箫者各一人,一人翩翩起舞,二人持小棒对唱。嘉峪关的汉画像砖上,也刻有乐师们弹奏琵琶、箜篌,吹竖笛的画面。在汉代的石刻和一些铜铸像中,均反映出当时西域的一些乐器已经在汉朝广泛地使用。
此外,通过丝绸之路,品种繁多的植物也不断地传入内地,连我们最常见的一些水果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西瓜、橄榄、芝麻、苜蓿、黄瓜、蚕豆、大蒜、香菜、胡萝卜等等,都是驮在骆驼背上,从遥远的西域辗转传来。由于这些产品的输入,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对中原地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也曾将它固有的文明,慷慨地贡献给全世界。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织造技术、冶铁和水利灌溉技术、造纸和印刷术、造桥技术、火药合成技术以及瓷器、水车、风筝、竹蜻蜓等等先进的技术和物品,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冒险之路、交流之路、理解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古人如张骞、班超、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历尽千辛万苦,沿着这条道路使几种文明互相碰撞,并产生出伟大的古代文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条路可以与它相媲美。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始终是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艺术家、旅游家和探险家们探访的黄金之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东西文明的碰撞
这条路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
西域与中原地区交往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时候。西晋太康二年
世界上有许多令人解不开的谜,换句话说是现代人不能理解古代人的智慧。比如,玛雅人有独特的数学体系,他们对于“0"的发明与使用比欧洲人早了800年,甚至比印度数字还要早一些,他们的数学知识足以应付几十亿的大运算,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称量一袋玉米的重量;他们知道圆周率,却没有发明车轮;他们有典雅的雕刻,精美的建筑,却没有制造出犁铧或锄头;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建造金字塔用的那些巨大的石块,是如何搬运提升的……
这是文明的碎片。
同样,在我国的西部也留下了众多惊人的秘密,有待现代人去发现、去认识。当在哈密、高昌、敦煌、楼兰、小河墓地等许多地方的千年古尸被发现的时候,世界为之震惊,科学家瞠目不解。这些在天然状态下保存下来的干尸,如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腐,至今肌肤皆在,须发尚存,就连身上穿戴的衣服也色泽鲜艳,至今仍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阿斯塔那古墓区中的干尸
多年以来,木乃伊一直是埃及人的骄傲,可是埃及的木乃伊是在清空了内脏之后,经过复杂的人工防腐处理,加以精心的保存而成。而我国新疆出土的很多千年古尸是大自然的杰作,妙在天成。新疆地区特有的干燥、高温的环境条件,使千年古尸逐渐脱水干燥,成为干尸。这些干尸不但脏器完整,位置正常,而且组织结构中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持良好。
难道仅仅是沙漠中异常干燥的气候和毫无水分的沙子保护了他们?
●阿斯塔那古墓通往墓室中的墓道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区,五百多号的墓葬中,几乎所有的尸体都没有腐烂,而成了万分稀奇的干尸。据不完全统计,干尸总数在千具以上,其中一部分干尸被盗墓者破坏了,一部分深锁在墓穴中,还有一些收藏在新疆的博物馆里。当我沿着一条长长的斜坡墓道下到墓室中的时候,凭借着昏暗的灯光,隔着玻璃棺罩,我看到了两具保存完好的千年干尸。干尸呈黄褐色的皮肤,包在彻底脱水的肌肉组织上,给人一种骨瘦如柴的感觉。他们应该是一对夫妻,此刻,正静静地仰卧在平台上,不再理会世人的打扰。
在阿斯塔那最著名的一具干尸,当是高昌王国最高的军事将领右卫大将军张雄的干尸。墓志上说他是“入筹帷幄,出总戎机”的人物。根据记载,贞观初年,李世民统一全国势在必行,张雄力主归顺大唐,维护统一。但是,高昌国王麹文泰一意孤行,劫持唐朝的商队和使者,联盟西突厥,与唐朝对抗,走上了分裂割据的错误道路。张雄屡劝无用,忧愤成疾而死,年仅50岁。这位唐初名将,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他的大腿明显向外分开,而小腿内收,当是将军戎马一生的写照。后来唐朝平定了高昌叛乱,改高昌为西州,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张雄的两个儿子,都受到朝廷的重用。
在哈密古墓中出土的那些干尸,据考古学家认证,已经有3000年之久的历史了。哈密的古墓里没有棺木,只是在尸体下垫着一层胡杨木和一块毛毡,尸体上面覆盖着木头,再封以土块。大部分干尸是两臂放在胸前,双腿蜷起,斜躺在木头上,看上去就像是侧身跪着作揖的样子。这些古尸出土的时候,栩栩如生,轰动一时。尤其是当其中的三具女干尸出现在考古工作者的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这些女尸的眼睛没有深陷下去,眉毛没有脱落,连汗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嘴唇也没有干瘪。尤其是那个仰天躺着的女尸,看上去还很年轻,满头金黄色的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连手指甲也完好无缺。她身穿彩色花纹的毛织长袍,细腰束带,脚蹬长统皮靴,看上去,哪里像是已经死去3000年,分明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苗条女子正躺在羊毛毡上静静地熟睡。
●铁板河墓地的女尸
1980年在罗布泊北的铁板河古墓出土的一具女尸,被誉为“楼兰美女”。经考证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她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的最早的一具干尸。


3千年干尸之谜
科学家普遍认为,新疆干尸的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新疆干燥、高温的独特自然条件使尸体成为干尸,得以保存几千年之久,这几乎已经成为定论。可是,大自然好像在和我们人类开玩笑,在博州温泉县的一处山洞中,发现的一具年仅十七八岁的年青人的尸体,偏偏是保存在湿
润的环境中。山洞四周的山中长满茂盛的云杉,空气湿度很大。这具干尸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其骨骼完整,表皮及肌肉除着地的一小部分有所腐烂外,其它部位基本完好。这又如何解释呢?
无论如何,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如此的密切,活着的时候,要依存大自然,死后仍然要回归大自然,所以说,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铁板河墓地女尸电脑复原图,选自《文明》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公元前53年,即中国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决定向东扩张势力,纠集了7个军团共万人的精锐部队,东渡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罗马军团气焰高涨,不可一世。波斯军队英勇善战,向来以防守严谨着称,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在著名的卡尔莱战役中,两军对垒。突然,波斯人在正午的阳光下,展开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帜,耀眼的华光,灿烂的色彩使罗马人惊慌失措,目瞪口呆,纷纷弃甲而逃。这一仗波斯人大获全胜。在后来的血战中,罗马军队陆续缴获了一些安息人的丝织旌旗和衣袍,这些战利品终于使凯撒大帝弄清了波斯人彩旗的秘密,那就是用中国的如阳光和金子般珍贵的丝绸做成的战旗。自此,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人心中的梦想。
古罗马人对来自于东方的丝绸充满了好奇和奢望,他们把神秘的中国称为“赛里丝
●阿斯塔那古墓群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位于高昌故城遗址的北郊。这里埋葬的是从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让人想不到的是,绝大部分死者竟是内地汉人的后裔,其墓制形式也与当时内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让我们领略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温情,从古墓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时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在目前发掘的四百余座古墓中,这样的文书一共出土了大约三千件。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此时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将领,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
●我坐在高昌故城的小毛驴车上
当我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冒着零上四十几度的酷热高温,坐着新疆特有的铺着花地毯的小毛驴车,慢慢地驶过布满千年墟土的古道,进入高昌故城的时候,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充溢在我的心中。
眼前是一种从没有见过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城墙高耸,街衢纵横,庙宇林立,房屋交错,一座庞大的王城遗址群落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所有的房屋统统没有屋顶,断壁残墙全部都是黄土夯筑,没有四梁八柱的木架结构,没有石头砖块的堆砌,甚至土墙中没有掺杂稻草芦苇。大大小小的房屋建筑只是黄土的凝结。漫步在高昌故城,依然能够辨认出,哪些是城门城墙、署衙寺庙、民居作坊、街巷道路,这些一片又一片黄土墙构成的房屋和道路,十分清晰地显现出当年故城内人们生活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0公里处,地势平坦高敞,背靠火焰山,一条小河从西边蜿蜒流过。故城规模宏大,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全城略成方形,分为内城、外城、宫城三部分。内城在外城正中,宫城位于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塔上佛龛内残存的塑像和壁画,依然明晰可辨。故城内一座座十分坚固的城堡、高大厚实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道残迹、古道车辙轮廓犹存。谁能够想到,这种纯粹的黄土建筑,竟然能够留存上千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高昌故城遗址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极高的气温,极少的降雨量,汇集成吐鲁番地区一种十分独特的自然资源。正是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高昌故城得以留存至今。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称“高昌壁”,最早见于《汉书》,在《北史?西域传》中记载:“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南北朝时期的麹氏高昌王国、回鹘人建立的回鹘高昌国均在此建都。唐朝打败高昌后,曾经在此设西州治所。蒙古帝国时将此地划入察合台汗的封国,改设火州。13世纪末,高昌王城被蒙古铁骑围困半年之久,高昌王英勇战死,高昌城毁于战火。从此,这座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古城只留下了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高昌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曾向汉武帝提及大宛国有好马。当时中原地区的马品质不好,汉朝和匈奴正处于剑拔弩张、频繁交战的时期,非常需要有好马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于是,汉武帝派了一个叫车令的壮士,带着黄金千两到大宛国换取好马,但是遭到大宛国王的拒绝,并且抢劫了汉朝使者的财物。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非常恼怒,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几万兵马远征大宛。公元前104年,大军从河西走廊出发,穿越戈壁盐泽,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行军,到达吐鲁番的时候,部队已经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无奈,李广利下令队伍休整。他们发现戈壁滩上有一处绿洲,水草肥美,地势开阔,于是将有伤病的士兵集中起来,屯驻于此。一方面可以让士兵得到休整,补充军队给养;另一方面又可与汉朝就近呼应。汉朝将士们休养屯垦的这个地方,由于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叫做“高昌壁”,当初,这是一个军事性的城堡,就是后来高昌城的雏形。
李广利在高昌驻军屯田的做法,为西汉王朝统治西域的广大地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后,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把在西域大地屯田作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军事手段。由于高昌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
历史的记录翻到了唐朝初年,这个时期的高昌王国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629年
玄奘法师西行之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誉满京城的佛学大师,他倾其所学,在高昌宣讲佛法,普度众生,深得全国上下的爱戴。于是,麹文泰产生了要长留玄奘法师在高昌的想法。
麹文泰先是用高昌国绝色美女进行诱惑,结果美女反被玄奘的至诚和修为所感化,从此一心皈依佛教;后又拜玄奘为国师,而且结为兄弟,企图用高位和盛情困住玄奘。
玄奘法师何许人也,那是历史上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个的高僧大师,岂能为世俗的金钱名利、美女俗情所诱惑。相传,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游历期间,一位老婆罗门学者极想收玄奘为徒,曾许以传授长生不死之法,都没有能够撼动玄奘取经求法的决心。高昌国王麹文泰的做法显然是极其愚蠢的。玄奘法师矢志不渝,最后竟不得不以绝食明志。麹文泰无奈,只得送玄奘法师上路西行,并赠送厚礼以表心意,二人洒泪而别。玄奘法师应允,在取经回来之时,一定再到高昌讲经一月。
高昌国王麹文泰的盛情,使玄奘感动不已,他写信给麹文泰说:“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此后,玄奘经19年,行五万余里路,历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终成一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学成归来,本可不走沙漠,从海道返回唐朝,而玄奘为了信守同麹文泰的约定,仍取道北路,翻雪山,涉流沙回归中原,以便履行当年的承诺。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的时候,得知麹文泰已故去多年,高昌国已经归顺大唐。由是,玄奘便从于阗直回长安。
如果说,高昌国王麹文泰一心想要羁留玄奘法师的错误举措,在玄奘法师仁慈宽大的佛心下,最终演绎成一场喜剧的话,那么,麹文泰的另一个更为错误的行动,则直接导致了他和高昌王国的灭亡。因为这一次他面对的再不是善良宽厚的佛学大师,而是一言九鼎的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
唐朝初年,麹文泰认为,自己有坚城可以依凭,又控制着不可取代的路段、驿站,而且道路阻隔,交通困难,远在千里之外的唐王朝奈何不了自己。于是高昌与西突厥友善,不但独取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之利,而且屡次攻击唐朝的使臣和商队。高昌国逐渐走上了分裂割据的错误道路。唐太宗李世民规劝麹文泰,希望他能够认清形势,分裂无益,只有归顺唐王朝,才是益国利民。与唐朝为敌,是自取灭亡。麹文泰执迷不悟,将唐朝皇帝的警告和规劝置于脑后,他回答李世民说:“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其不活耶。”麹文泰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引发了唐王朝为了统一而向高昌发动的战争。
●高昌故城中表演舞蹈的美丽姑娘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侯君集经过充分的准备,凭借有利的攻城武器冲车、抛车,一举攻破高昌坚固的城墙。曾经对麹文泰保证,一定共同抗击唐兵的西突厥可汗,看到唐朝大军兵临城下,匆忙地扔下高昌国,惧而西走千余里。麹文泰见大势已去,忧惧而死,高昌王国灭亡。麹文泰的儿子归降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将高昌国改置为西州,高昌故城成了西州都督府所在地。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每一道高墙土屋,每一座塔基平台,每一条街巷里道,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向我们诉说着古城的兴衰变化。
默默地站在高昌故城巨大的废墟间,在强烈的阳光下,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止了,这是一个只能用心灵去感知的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
这是一个令人魄动心惊的地方。面对着交河故城庞大的遗址群落,我吃惊地屏住了呼吸,唯有静静地欣赏。我不能描述,无法形容,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我已经到过高昌故城,一直认为交河故城不会比高昌故城更宏伟、更壮观,也不会有更出奇的地方。心里只是牵挂着那些歌咏交河的千古诗章,如:“白日登高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正是这些豪迈浪漫的诗篇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使交河在凝重的历史氛围中,平添了几多壮丽的文学色彩,直觉得有必要去凭吊一番。
当我站在耀眼的阳光下,登高眺望交河故城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与高昌故城迥然不同的感觉。高昌与交河同是黄土筑就的庞大遗址建筑群落,同样是大大小小没有屋顶的房屋,同样有大街小巷、署衙民居、佛塔寺庙、高台作坊等等。但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总是伴随着我。究竟是哪里不同,一时间也理不出头绪。
●交河故城遗址
是牙尔乃孜沟两河相交,高耸陡峭的地理形势?还是交河更悠久的历史?后来通过阅读史料,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我了解,交河比高昌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要不然就是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作怪?好像尽然却又不尽然。
我信步走在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中间,体味着世界上最古老、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城堡的每一个细节。这座古老的城市,布局设计竟然如同现代城市一样精致:大街小巷、寺院民居、市场水井、城门便道、官署、佛塔、墓葬……没有屋顶的土墙断垠在强烈的阳光下,毫无顾忌地向人们展露出深藏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精神。
当我站在全城最高的大佛寺基座上的时候,终于发现,这两座故城遗址的建筑方式截然不同。
●北端的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
交河故城简直就是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一座城,整个城仿佛就是一个庞大的雕塑,巍然耸立在西北大地上。故城一半在地下,从生土台地面向下挖掘;一半在地上,用黄土夯筑。城中最高的、或者说最深的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这里不像是一座王城,更像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古代军事城堡。我想可能是这种奇妙的建筑方式,让人们有了非同寻常的感受。
俯视交河故城,全城就像一片巨大的柳叶,铺展在西雅尔乃孜沟的峭壁上,高达三十余米的黄土高台,东西环水,四周是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尾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一条长350米,宽3米的中央子午大道贯穿南北,连接着南门和佛教大寺院。城内建筑以中央子午大道分为东、西、北三部分: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大佛教寺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街区被整齐地划分成一个个“井”字,东西走向的房屋门口统统朝向所临小巷,临大街不见门窗,巷里才开房门。沿河谷的所有房屋都不设窗户,显然,这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而设计的。
文字和考古告诉我们,公元前2世纪,这里是车师人的家园。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车师又称为姑师,这两个词只是汉文记音的不同,具体是什么意思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关于“姑师”,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汉时的盐泽即今天的罗布泊,表明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和姑师已经具有了城市的规模,姑师已经同楼兰一样是一个很有一点名气的小王国。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
车师人是最早生活在吐鲁番地区的原始居民。考古学家们在交河故城周围的台地上,寻觅到了大量车师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留的打制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的打磨工具,发现了他们钻木取火,畜养羊、马、骆驼,种植麦、粟、黄豆、葡萄等生产、生活的痕迹。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还证明了车师人已经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勤劳智慧的车师人谱写了吐鲁番文明史的第一章。
车师人最终将交河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交河有陡峭的崖壁做天然屏障,有两河相交形成的天堑,加上交河所处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构成了车师人理想的生活栖息地。然而,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并没有使交河成为一个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相反,交河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绝佳的自然屏障,反倒使交河成为各方势力不断争夺的焦点。千百年来,车师人饱受兵刀战火之苦,历经战争的磨难与洗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可悲命运。
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车师前部王国的王庭就建在交河土岗上;从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破姑师,到公元前60年,其间西汉就与匈奴“五争车师”,每次参战的兵力都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弹丸之地的交河,成为汉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据点。最终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车师归汉后,渐渐成为吐鲁番的中心城市,汉戊己校尉一度驻节交河,承担屯田及军事防卫责任。唐王朝统一吐鲁番地区以后,一度也把控制西域大局的安西都护府驻节在交河城头。公元450年,匈奴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城内粮尽,无法坚守,车师王歇才弃城而走,率领车师人撤到了焉耆。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13世纪末,蒙古帝国西征时,交河毁于蒙古骑兵的战火。到明永乐年间,彻底沦为一片废墟,是为“故城”。
大致地了解了交河、车师的历史沿革后,我终于又发现,交河与高昌除去建造方式上的差别外,最大的不同还体现在政治、军事地位上。高昌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相对来讲,战争离高昌较远。交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更应该是一个军事要塞,军事重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交河故城在历史上是吐鲁番盆地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米萨尔地区的“金岭道”均在此交汇,汉王朝与匈奴争夺对西域大地的统治,交河是最便捷的隘道。加之交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面环水,陡崖峭壁,形成一个天然的城堡,更是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据点。
考古学家说:“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这片地区的历史命运,但对他的历史命运,却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 交河故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观点。交河地处中国最热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达49℃,是中国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这里绝不是人类宜居之处,可正是这干燥、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奇迹般地让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保存了下来。其规模之宏伟,建筑之奇特,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
交河故城是人类智慧的杰作,代表着一种甚至多种消失了的人类的文明,是古代车师人关注现实世界,为现实生活而奋斗的历史纪念碑。
面对这座千年故城,你的心会沉静下来,你只想默默地欣赏它,细细地体会它身上那种深邃的美,却不愿多说一句话。
●中央子午大道
●交河故城居住区遗址
●交河故城遗址局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从高昌故城出来,往北行大约十几公里,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火焰山。
关于火焰山最早的记载应该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书中有“炎火之山”的记录。在《西游记》中,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由太上老君炉里面掉出来的几块火砖,落到人间化生而成。火焰山并没有火,山上寸草不生,赤红色的山峰呈现出条条火焰般的纹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红光闪耀,云蒸霞蔚,远远看上去酷似熊熊燃烧的大火,边塞诗人岑参“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极为形象生动。就是在这恍如仙境般的火焰山中,坐落着曾经繁盛一时的高昌王国的皇家寺院——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那是8月,我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来到了天如下火,燥热高温的柏孜克里克。我以无比虔诚沉重的心情,默默地注视着断崖上那一个个肃穆的洞窟之门。
●赤红的火焰山是石窟特有的自然标记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外景
当我置身在石窟群中,这里曾经供奉着姿态万千的佛像,绘刻着色彩明丽的壁画。但是,我只能凭借图片和讲解来认识了解它的辉煌。因为在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历经磨难,满目疮痍,尤其是20世纪初遭到纷至沓来的外国探险家的残酷宰割和掠夺,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石窟内佛像和壁画毁坏的程度让人难以置信,惨不忍睹,几乎成了一座座的空洞。
我曾经为敦煌而愤怒,而伤痛,至少在敦煌,我还会感慨,还会愤怒,还会思考,因为此前我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在柏孜克里克我的震撼却是突如其来的,它让我猝不及防。大规模盗窃、切割、破坏的痕迹,使任何一个热爱人类文明的人都不能不为之震怒。面对空落落的洞穴,我只觉得思绪也是一片空白,连思考的力气也没有了。
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山腰”,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石窟寺位于火焰山旁木头沟西岸的悬崖绝壁上,下临静静流淌的木头沟水,蓝天下是红色的山峦,信徒们虔心礼佛。走过漫漫的戈壁沙漠,经过炽热炎炎的火焰山,走进清凉寂静的木头沟,身心顿时会清净下来,一路上的烦恼疲劳,都会被这清净之地的溪流绿荫所消解,这里果真是一处远离尘世,适宜佛门修行的好去处。
悬于山腰而开凿的佛窟气势轩昂,集结成群,现存洞窟 83个,其中有壁画的洞窟40多个,壁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建筑和壁画,不仅是认识高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证材料,更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又叫宁戎窟寺,由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学者们认为,最早在这里修建石窟的年代应为高昌国时期,大约在公元460-640年间,初时规模尚小。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西州图经》残卷中有文字记载,现引录全文如下:
宁戎窟寺一所□□□右在前庭县界,山北二十里,宁戎谷中。峭巘三成,临危而结极;曾蛮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猥之以清濑。云蒸霞郁,草木蒙茏。见有僧祗,久著名额。
回鹘高昌时期是石窟群最繁盛的时候,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在当时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寺内僧人众多,久负盛名。玄奘西行取经路过高昌时,这里佛教的繁荣状况令他吃惊。
寺中的33号窟里是回鹘高昌国时期最优秀的壁画艺术群。洞窟后壁上绘的一幅《佛涅盘经变》壁画堪称杰作。画面上绘有枝叶繁茂的沙罗双树,左侧是悲伤的菩萨与天龙八部,右侧是举哀的16国王子,这些王子不仅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民族、形象、服装、肤色均不相同,还有嚎啕痛哭的弟子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人、神、佛会聚的哀恸群像。非常有意思的是,与《佛涅盘经变》壁画中教徒们极度哀伤的场景截然相反,在洞窟东壁绘有一幅欢天喜地的《众人奏乐图》壁画。反对佛教的外教徒们正以欢乐的音乐表达出内心难以抑止的喜悦。他们吹奏着各种乐器,眉宇间充溢着兴奋,嘴角边挂着欢笑,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我喜欢极了这组大喜大悲的壁画,因为很少会看到佛教绘画中将这样强烈对比的内容放到一起,正是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并存,让我们认识了回鹘人豁达的生死智慧,艺术地表达了他们客观而辩证的生活态度。然而,这些我都是凭借着手中刚刚买到的彩图介绍和讲解员的解说来领悟的,洞窟内的壁画已经残毁无存。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从复制的高昌回鹘国王、王后供养礼佛的图像中可以看出,画面色泽鲜丽,气韵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第45号窟中的回鹘王礼佛像堪称代表作。画面上的回鹘王头戴莲瓣形王冠,身着丝绸长袍,左手持一束花,纤眉细目,虽然满腮胡须,不失儒雅气质。在20号洞窟中的回鹘王和王妃的合像,高贵的气派,华贵的衣饰,艳丽的色彩,充分体现出高昌回鹘王国佛教势力的强盛。20号洞窟曾经有满壁精美绝伦的彩绘,是柏孜克里克最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经是一座空窟,四下里空无一物,只有徒壁空墙。它们整片整片地被割剥,整箱整袋地被偷运到柏林。更为可悲的是,那些保存在柏林博物馆中的精美壁画,其中最大最好的28幅,已经毁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之下,人类永远失去了这批宝贵的艺术珍品。
德国人勒柯克看到20号洞窟时惊叹:“像变魔术一样,我看见在我左右两边的墙壁上,显露出光彩夺目的绘画,各种颜色是那么新鲜,好像是画家刚刚画完似的。”勒柯克及其助手巴图斯,用当时先进的工具狐尾锯,残酷地将一幅一幅壁画切割下来,运回柏林,搬不走的便故意加以损坏。
勒柯克走后,斯坦因进入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使用同样的狐尾锯切割这里的壁画,他盗窃走的壁画,足足装满一百多箱。此后日本人、俄国人相继到此行窃,石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狐尾锯切割壁画的那一刻开始,这里的洞窟便如失去生命的灵魂一般没有了往日的光彩。裸露的黄泥土墙,伤痕累累的壁画,残缺不全的佛像,空荡荡的洞穴,都在无声地控诉着强盗们的罪恶,展示着历史的创伤。
值得庆幸的是,1980年11月,偶然发现了两个洞窟,被编为82、83号窟。这竟是在中原佛寺中常见的“地宫”和“影窟”,是专给高僧大德建的纪念窟。
在82号窟前室正壁上的壁画生动传神,表现的是明媚春光里射物攘灾的场面。画中有一弧形山丘,山丘边有两个袒身武士正在弯弓射箭,山上树木葱郁,山下鲜花盛开。一幅遨游于寺院的风土人情画,为我们留下了11世纪时高昌人的民俗生活场景。
神圣的石窟,灿烂的丹青,残破的壁画,毁坏的佛像,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以它的残缺见证着文明,见证着历史。
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我极想拍几张留下切割痕迹的壁画的照片,因为目前我看到的,有关石窟壁画介绍的所有图片,无一例外的都是完整精美的复原图。这让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出版物就不能有一张反映石窟寺真实情景的照片呢?无与伦比的壁画一半在国外,一半在它的故乡柏孜克里克石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不可抹杀的历史遗迹,为什么我们要无视现实的存在,非要让它完美无缺?而这真实是对文明的无情践踏,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应当永远保留下来,让后人警醒觉悟的。石窟寺有明文规定,绝对不允许拍照,我最终不能把这样的图片奉献给我的读者,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4把红色张扬到极致的天山大峡谷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库车往北,过著名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再继续北行,就到了天山神秘大峡谷。此前我对这个大峡谷一无所知。经过了六十多公里的颠簸,终于听导游说天山大峡谷到了。
我晕晕乎乎地跟着众人下了车,还没回过神来,就看见两座巨大的山峰以令人惊叹的通体红色,威严地耸立在面前。这两座山红得纯净艳丽,红得热烈厚重,在蓝天的映照下,格外鲜艳醒目,仿佛两位威风凛凛的天神镇守在谷口,其世所罕见的恢宏气势和艳丽色彩,展示着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双重震撼。如此豪放不羁的在天地间大胆地运用红色,创造出瑰丽的自然奇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阿艾石窟壁画观世音菩萨及圣众,选自《文明》
●天山神秘大峡谷谷口两峰对峙
●峡谷内红色的巨型山峰
●天山神秘大峡谷
天山大峡谷的发现具有传奇色彩。这是发生在库车县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身上的一个故事。1999年3月的一天,他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峡谷中采药,突然遭遇暴雨。他躲进岩壁上的一座石窟,惊奇地发现窟内有残存的壁画和文字,后经考证,石窟是唐代遗迹,壁画上的文字竟然是汉字。这座石窟后来被命名为阿艾石窟,而它所在的大峡谷也从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地的维吾尔族兄弟称大峡谷为“克孜利亚”,即“红色的山崖”之意。确实,大峡谷内所有的奇峰巨石都是深浅不同的红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大红、深红、紫红、玫瑰红等一系列浓重的红色调。巨大的山体群,几乎没有任何植被,裸露的岩石统统是清一色的红,这红色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单调枯燥,相反,充斥在天地之间绮丽无比的红色,有着不可一世的气概和神韵万端的变幻。层峦叠嶂的峡谷,把红色张扬到了极致,这种视觉冲击的巨大力量,从色彩气势上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是任何人为的艺术品都无法达到的。
没有比红色更热烈的颜色,没有比红色更耀眼的色彩,当这种热烈、这种耀眼占据你所有的视线时,那该是一种何等的感受?能够欣赏到如此狂放洒脱地运用红色创造出的天地奇观,不是在尺幅之间的画布上,而是立于宇宙、处身自然,感受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性,该是何等的幸事!
天山大峡谷全长约5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山峰海拔2048米。峡谷中庞大的红色山体群形成于距今24亿年前后,在天山强烈上升的过程中,经岁月的风雨剥蚀,山洪冲刷,造山运动,这些红色岩层发生了各式各样的褶皱弯曲,造成奇峰异石,蜿蜒曲折的大峡谷。
步入峡谷中,人还没有从“山门”的震惊中走出来,更多的奇景巨象扑面而至。周围的山岩地貌呈现出越来越浓郁的红色,山体的褶皱也越来越清晰和奇特,处处都让人感受到变幻的魅力。
从谷底仰望天空,两侧的奇峰异石有的巍然耸立,气势磅礴;有的向谷内倾倒,似乎随时都会压将下来,使人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峡谷内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宽时可跑马,窄处仅容一人侧身才能勉强通过。一路逶迤行来,红艳浓郁的色彩流动,山峰巨石的凝重恢宏,不断地冲击着你的视线和感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让你无法抗衡的自然之力。
渐入谷中深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两侧是巨石嶙峋,谷底是红红的细沙,从岩缝渗漏出的涓涓水流,自上游流下渗入沙层,过一会儿又从地下流出,浅浅的水时断时续,不时还传来几声鸟叫蝉鸣,大峡谷在雄奇、险峻之中更增加了几分幽深、宁静和神秘。
峡谷内,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清晨初入峡谷时,在柔和的阳光照射下,山峰呈现出清丽明亮的鲜红色;正午时分,阳光强烈,岩石是热烈浓郁的血红色;傍晚是大峡谷一天当中最为壮观的时刻,落日的余晖在深红色的山体底色上笼罩上一层明亮的金黄,营造出一种壮丽厚重并具有原始意象的意境与氛围。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4把红色张扬到极致的天山大峡谷
也许是地域太遥远的原因吧,大峡谷内静幽幽的,游客很少,当日同游大峡谷的不过三四十人。
步出峡谷,忽然记起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大峡谷时发出的感叹:“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个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楼兰城中的标志性建筑“三间房”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1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
<b>  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b>
公元1900年3月的一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队在罗布沙漠中考察,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丢失了考察队唯一的一把铁锨。铁锨在沙漠中可是性命攸关的东西,没有铁锨是不可能找到水的,在考察队极度缺水的情况下,队员们的生命也许就悬在那把铁锨上。作为惩罚,斯文?赫定派他返回原驻地寻找。后来的事实证明,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的了。斯文?赫定在回忆当年的情景时写道:“奥尔德克忘掉了铁铲是何等的幸运,不然我将永远不能回到古城,永远不能做到这样大规模的发现,给亚洲中部古代史投下新的、意想不到的光辉。”
楼兰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十余米的佛塔,塔身由土坯和木料垒砌而成,塔基为方形。塔身的南面有一大片建筑遗址,上面堆集着许多木料,还有一些雕刻着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古城西北5公里处有一座烽火台,高12米,是用黏土和木料砌成。当时的烽火台大约每隔5公里设立一座,有专人看管。
楼兰城中的标志性建筑是城中部的“三间房”。“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6米多。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构造和出土的文物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行政官署所在地。
城中还有一条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古河道遗迹,古渠穿城而过,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渠旁有干枯的胡杨树,树干的直径都在1米以上,可见当年的古城是一座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城市。这条古河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云南丽江古城中遍布大街小巷的流水,当年的楼兰古城可能和丽江一样,穿城而过的清澈的长长流水,不仅是城内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而且使楼兰古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
古城内,由胡杨木做成的房梁、檩条、椽子、门窗等盖房的木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在城内还发现了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等。它们默默地留存在寸草不生,茫茫无际的戈壁荒漠上,无言地讲述着那个没有了水,没有了生命和文明的古老的故事。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会感到一种旷古的凝重,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自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后,引起世界各国的考古家、探险者极大的关注,英国、美国、日本和我国的一些考古学家接踵而至。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的文物震惊世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镞外,还有汉简、汉文书、丝织品、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战国策》手抄字纸的发现,比蔡伦在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仅晚一二百年,比欧洲人认为最古的字纸早上700年。出土的汉锦,色彩绚丽,花纹精致,上面绣着 "延年益寿”、“昌乐光明”、“延年益寿宜子孙”等吉祥的字样,制作年代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2世纪。此外还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贵霜帝国”钱币等。特别是在楼兰古城东北白龙堆山坡上,发现的970枚唐代开元通宝,足以证实楼兰城直到唐代还繁荣兴旺,楼兰古道也仍然畅通无阻,风光无限。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神秘的楼兰古城
●罗布泊地区主要古迹分布示意图,选自《文明》
楼兰王国位于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以西,距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的雅丹凹地之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坚硬的盐壳所包围,人迹罕至,环境异常荒凉凶险。
楼兰城是楼兰国的都城,在丝绸古道上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处于亚州腹部的交通枢纽位置,是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往来西域的必经之路,各国的使节和商队经过这里时,都要在此暂做休息。“楼兰道”是连接内地与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中原的丝绸、茶叶,西域的宝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保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西汉时,楼兰的人口约有一万多人,士兵近三千,城内商旅云集,佛寺香火缭绕,东来西往的各国使团客商、僧侣游人长年不断,多种语言文字在这里交流,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在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当时的楼兰城一年中接待的往来使团商队多时可达两千余人,少的也有五六百人。《汉书?西域传》记述:楼兰国“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
汉武帝时,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曾发兵攻打楼兰,俘虏了楼兰王,迫使楼兰归附汉朝。后来,楼兰一度被匈奴所控制,他们不断地拦杀汉朝官吏,劫掠商人。汉昭帝元凤四年
让人不解的是,一个人口集中,盛极一时,活跃了几个世纪的楼兰王国,于公元3世纪后突然消失了,楼兰人的历史至此断章,从此史不记载,传不列名,似乎这段历史不曾存在一般。虽然考古学家们作了多方考证和推测,但是始终没能够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千百年来楼兰的突然消失仍然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开的谜。
历史在无意间留下人类生活的痕迹,在消蚀和残破中,默默地向后人展示遥远年代的某些信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
对于楼兰古城的神秘消失,一直以来,“水断城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考古学家认为,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因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遂改道南流,加上水位下降,于是,楼兰绿洲得不到灌溉,楼兰城水源枯竭,草木相继死亡。古楼兰人被迫弃城出走,留下了一座死城。
在漫长的岁月中,肆虐的沙漠风暴渐渐湮没了楼兰。在楼兰古城遗址的汉文简牍中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可见由于水源不足,环境逐渐恶化,农作物生长困难,导致粮食紧张,连士兵的口粮都不能保证,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水源日益减少,大有断水的可能,人们只好早作打算,于是弃城出走,另谋生路。
地理学家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旱化加剧,湖沼消亡,海退发生。这个时期不仅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不断扩大,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先后相继消亡。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是人类过度的开发加速了罗布泊的消亡。当年的楼兰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有清澈的河流在门前流过,附近有茂密的胡杨林,人们在森林里狩猎,在碧波上泛舟捕鱼,楼兰人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由于他们毫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树木和芦苇,建造城堡、烽燧和墓地,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滥伐林木,破坏环境,已经引起楼兰、鄯善王国时期的人们的警觉。楼兰国的统治者们,已经认识到树木对治理沙漠的作用,并借助法律来保护树木。在楼兰城出土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件禁止随便砍伐树木的条文,上面写着:“连根砍树者,不管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时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这大概要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了。可想而知,当时乱砍乱伐树木的情况有多么严重,以至于要颁布法令禁止。对于楼兰人来说,这样的觉悟似乎太迟了一些。
在出土的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等,这些都说明楼兰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样看来,“水断城空”的观点似乎不无道理。
可是,我不赞同“水断城空”的观点。“水断城空”可能是楼兰消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定还有其它的更重要的问题存在。
从当年斯文?赫定的发现,到我国后来的多次发掘,均显示出楼兰古城遗址中,遗留下来大量的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屋内有各种农用工具,储粮食的瓮内还盛着籽实,遗址中留有大批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以及毛丝织品等生活用品。尤其是,近年在楼兰佛塔东的台地下曾掘出宽约1米、厚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在食物并不充裕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粮食遗存?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好像楼兰人在宁静繁忙的生活中,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使人们来不及搬运和逃生,整个楼兰城顷刻之间便消亡了。
试想,罗布泊不会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干涸。由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罗布泊好像一个人的“大耳朵”,一圈圈的耳轮显现出湖水慢慢消亡的轨迹。既然罗布泊是慢慢消亡的,其它河流沼泽的水源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断绝,那么在物质条件极端匮

相关:

关于十字绣及十字绣地位定义 传统美术通常指绘画、 但所谓大雅到无人领悟也就是大俗。大俗到人人明白也就是大雅。作者认为

分析称个别地图以讹传讹 日本赢不了钓岛地图战  据媒体近日报道,日本自民党议员“发现”了1969年中国出版的一幅地图,把钓鱼岛划入日本冲绳县范围,于是如获至宝地报告外务省,甚至还要和中方交涉。   笔者见过的古今中外相关地图不下100种。从地图角度..

上一篇: 日本二战幸存者促安倍“回头”:别带日本上老路
下一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