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十年推奴 前,朝鲜是这样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的


更新日期:2018-08-14 00:17:57来源:网络点击:1152676

原标题:锐参考| 十年前,我亲眼目睹朝鲜是这样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的——

高浩荣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华社驻平壤分社前首席记者

朝鲜外务省5月12日发表公报称,将在5月23日至25日根据天气情况择日用爆破方式炸毁北部核试验场的所有坑道,封闭入口,拆除地面所有观测设备等。为保证透明度,朝鲜将邀请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韩国的记者到现场采访。

这一消息不禁让笔者想起10年前在平壤做常驻记者时,亲历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的情景。弹指十年,彼时彼景却仿佛还在眼前。

沿途不得拍摄,镜头只能对准冷却塔

2008年6月27日,是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的日子。

宁边郡原本是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自从朝核问题发生以来,宁边因频繁出现在国际媒体上而名声大噪。

尽管如此,能够亲身到宁边去的外国人少而又少。笔者曾多次提出要求希望到宁边去采访,但都没有获准。这更增添了宁边的神秘。

朝鲜当时只邀请了六方会谈其他五个国家的电视台各派三名记者到现场采访,而把通讯社的记者排除在外。当时在平壤常驻的通讯社记者只有中俄两家,有这样的机会决不能放过。经过一番曲折艰苦的努力,朝方终于“法外开恩”,同意中俄两家通讯社各派一名记者随队采访。

▲资料图片:2008年6月2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抵达朝鲜首都平壤顺安国际机场。(高浩荣摄)

宁边郡距离平壤约130公里。包括朝鲜电视记者在内的20多名“国际记者团”当天下午在平壤羊角岛饭店集中,分乘两辆大巴出发。

行前,朝方原子能总局的一位局长宣布了大致日程和“行动纪律”:4时左右抵达目的地,休息10分钟后前往现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沿途不得拍摄;现场没有新闻发布会,不举行任何仪式,记者必须回到平壤后发稿。

宁边郡城不大,但看上去非常干净整洁,车少人也少。穿城而过后,大巴拐进了一条田间小路,来到一个有军人站岗的建筑物前。

这里就是朝方官员所说的“休息地”,实际上是参加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工作的美国技术人员的住宿地。

在这里,记者们见到了时任美国国务院韩国科科长金成。此人是韩裔美国人(后来任美国驻韩大使),当时经常来往于平壤和首尔之间。金成说,他是代表六方会谈其他有关方来观看“炸塔”的,并认为这次行动有助于推动六方会谈进程。

朝鲜原子能研究院核保障处处长李英浩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他向记者们介绍了这次行动的具体事项。

李英浩说,为了保证记者们的安全,朝方在离冷却塔1500米的地方设立了拍摄地。这个拍摄地的周围有军事设施,因此,他要求记者们的镜头只能对准冷却塔,而不要随便乱拍。接着,李英浩又介绍了“炸塔”的具体安排。

冷却塔轰然倒下,朝美代表共祝“爆炸成功”

简短休息后再次登车出发。在一个岗哨前,一名上尉军官登上车来,仔细检查每个人的护照。此后,汽车又穿过一座行人稀少、看似研究机构比较集中的小城镇,再经过一条约100米的隧道,沿着弯度很大的狭窄山路抵达了拍摄地。

拍摄地设在一个绿荫掩映的小山坡上。新整理出来的土地上摆放着几十把椅子和安全帽。看得出来,朝方为此次行动做了精心准备。记者们几乎没有一人坐下来,也没有人去戴安全帽。按照李英浩的说法,在这里观看“炸塔”绝对安全。

高30米,底部直径22米,上部直径13米的冷却塔,静静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旁边是悠悠流淌的九龙江。

记者们对着这座即将炸毁的冷却塔一顿狂拍,然后保持肃静状态,等待着那一声巨响传来。6月的骄阳下,记者们个个汗流浃背。

▲资料图片:2008年6月27日,各国媒体记者在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准备报道宁边核设施冷却塔爆破。(高浩荣摄)

第二次信号响过3分钟,冷却塔冒出一股浓烟。大约2秒钟后,传来一声震耳的巨响,这座庞然大物在烟尘中轰然倒地。当浓浓的烟尘在微风中慢慢散去后,刚才还巍然不动的冷却塔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此时是当地时间6月27日17点05分(北京时间16点05分)。

核查和验证似乎总是朝核问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炸塔”之后,朝方即让记者乘车前往爆炸现场,实地观察爆炸效果。只见刚才还高高耸立的冷却塔变成了一片瓦砾,手指粗的钢筋暴露在外,圆塔的上部坍塌在一旁,一个看似塔心的水泥管躺在中央,周围用草帘子搭起的遮挡物破损并不严重。

很显然,这是一次成功的爆破。怪不得刚才在小山坡上,金成和李英浩在爆破后就多次握手,共祝“爆炸成功”。

▲资料图片:2008年6月27日,在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美国国务院官员金成(左)和朝鲜原子能研究院核保障处处长李英浩在冷却塔被爆破后握手。(高浩荣摄)

返程路上,记者们就开始编辑录像,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播报出去。一路上,笔者不停地打开手机,试图用电话传回消息,但都劳而无功。在快接近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时,手机终于有了信号,大喜过望,立即向国内总社发出第一条快讯。

“好事多磨”,但更要“相向而行”

朝鲜有句俗话——十年江山变。10年前的“炸塔”与如今炸毁核试验场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当初朝鲜还只进行过一次小当量的核试验(2006年),而如今朝鲜经过六次核试验已经宣布“完成了核武建设的历史大业”。

除了这个最大的变化外,10年前的“炸塔”与如今的炸毁核试验场也有相似之处。在炸毁核试验场的具体安排上,朝方此次为国际记者团安排了专机、专列,准备了新闻中心,现场采访后回元山新闻中心发稿。这种安排虽与“炸塔”时有所不同,但大框架基本相同。

更为重要的不在于具体安排,而在于这些行动的背景。

10年前的“炸塔”是在朝美经过多次对话,就核计划申报和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达成协议,双方关系有所缓和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今,朝鲜半岛局势又发生了积极的向好变化。朝韩4月27日举行了第三次首脑会谈并发表了《板门店宣言》,双方表示要积极改善和发展南北关系,开启民族和解及和平繁荣新时代。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10日宣布,“历史性”的朝美首脑会谈将在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双方都希望有史以来的首次朝美首脑会谈能取得成果。

由此可见,“炸塔”和炸毁核试验场,都是在对话、缓和的背景下采取的举动,而且也都是朝鲜主动采取的行动。

 

▲资料图片:2008年6月27日在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拍摄的被炸毁的核设施冷却塔。(高浩荣摄)

朝鲜宣布将炸毁核试验场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说,朝方有关举措展现了推进半岛无核化、与有关方建立互信的善意,有助于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鼓励和支持。

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朝鲜决定关闭核试验场具有三大重要意义:第一,为实现完全弃核迈出第一步,宣告无核化进程的启动;第二,为成功举行朝美首脑会谈展现了诚意;第三,朝鲜正在认真落实韩朝首脑会谈达成的协议内容。美国也对此行动表示赞赏。

然而,“好事多磨”似乎是解决半岛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常态。5月16日,朝鲜指责韩美不顾半岛局势向好势头,依然举行大规模联合空中演习,继续向朝鲜施压,因此决定暂停原定于当日举行的南北高级别会谈。朝鲜外务省第一副相金桂冠同日发表谈话,批评美国高官试图采用“利比亚弃核模式”强迫朝鲜单方面弃核,表示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参加朝美峰会”。

半岛局势的一波三折再次表明,解决半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表明了在解决半岛问题的过程中“相向而行”是何等重要!


相关:

江西今年全面推行林长制 构建责任明晰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原标题:江西今年全面推行林长制 构建责任明晰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中新网南昌8月13日电 (杨可 记者 苏路程)江西省13日召开“江西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全面推行林长制”新闻发布会宣布,该省今年将..

夜读:蔡英文把“台湾省政府”杀了!原标题:“台湾省政府”不见了 迈向实质“台独”? 这是迈向实质性“台独”? 台当局“行政院”赖清德6月28日在“行政院会”宣布,明年起将“省级”机关预算归零,员额与业务今年7月1日起移拨至“国发会”等相..

上一篇: 哈里王子和梅根大婚后靠啥挣钱?
下一篇: 尼日尔西部发生袭击事件 17名平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