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首次病程记录 1993,关键之年


更新日期:2023-11-14 19:06:16来源:网络点击:1999625
三十年前今日,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除了开头和结尾,正文的主体部分文字有50条,因此也被习惯称为“50条”。

在中国当代经济史上,“50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50条”,就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份精细化的施工图。

1991年,中国出现了一波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1992年年初,一位老人的谈话一锤定音,终于打破了三年来改革徘徊的局面。1992年十四大报告起草,虽然还是颇费周章,但决策者最终选择“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已经没有太大的阻力和障碍。

十四大召开之后,全社会洋溢着乐观的情绪。1993年央视春晚上,陈红和景岗山合唱了一曲《好年头、好兆头》,歌词里这样写道:新疆的个体下广州,北京的倒爷震东欧,合资企业火火火,股市行情牛牛牛。

1993年春晚上的歌曲《好年头、好兆头》

1993年春晚上的歌曲《好年头、好兆头》

中国经济开始过热。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50%,1993年又增长了40%,同期CPI的涨幅,也达到14.7%。

海南岛的房价蹿升到上万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商人沈太福以募资投入一种可以节能的新型电机为名,在短短半年里以24%的高息吸储,集资金额高达十几亿元,那是1993年的十几亿,足见当时市场的烈火烹油。长城电机的庞氏骗局在1993年上半年破灭,沈太福也在次年被枪决。

1993年3月,排名第一的副阁揆开始了他的新任期,主持北院日常工作。他要直面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治理已经接近沸腾的中国经济。

6月24日,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中发[1993]6号文),这份文件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是货币过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乱;二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的趋势;三是财政困难状况加剧;四是由于工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五是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国家外汇结存下降较多;六是物价上涨越来越快,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

决策层直面中国经济的严峻形势,坦承:“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绷得很紧。”

《意见》决定采取包括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纠正违章拆借资金,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制止各种乱集资在内的十六条措施。这些措施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却是中央第一次进行“宏观调控”。在旧体制下,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微观计划”,而“宏观调控”的逻辑,是利用货币、财政等政策的总量杠杆,引导社会经济活动。

这一次“宏观调控”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便是后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国经济“软着陆”。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掌舵者,他们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是怎样在短期稳住经济,更包括构建一套能够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体制。从1978年到1993年的十五年间,虽然改革航船蜿蜒向前,但中国经济也出现过多次“大起大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似乎是中国经济一个走不出的循环,破局之道,唯有建章立制,形成全新的市场框架。

计划在93年秋天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把这个框架推出来。三中全会的文件从5月底开始起草,总共历时五个多月。

《决定》草案八易其稿。时任国研中心主任王梦奎回忆说,“当时起草组有同志开玩笑说,七搞(稿)八搞(稿),总算搞出来了。”按周小川后来的总结,“50条”是对十四大报告的具体展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详细解释和改革的行动纲领。“50条”提出了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组成的“五大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回看“50条”,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又精准切入当时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要害问题。

第一个“硬骨头”是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政企不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国家直接通过指令计划安排生产,国有企业本身在财务上也缺少预算约束。“50条”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是普遍建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公司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中国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二个要理顺的是金融体制。在1979年之前,人民银行是财政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唯一的金融机构,谈不上金融体系。从1979年开始,金融改革开始启动,但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不清,管理混乱,央行总行是最高金融当局,但央行各地方的分支机构又在“包干制”下有创收冲动;表面上成立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但实际上政企不分,计划信贷、政策性业务和其他业务混乱交织,成了“四不像”。而这样的金融体制,正是“一放就乱”的重要原因,金融体系有着巨大的顺周期的扩张冲动,而计划体制又扭曲了资金价格信号,带来大量寻租和套利空间。

“50条”提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人民银行真正成为纯粹的中央银行,主要是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并进行金融监管,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原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政策性银行。银行业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金融改革的具体方案,这一次改革确定的金融体系大框架,基本延续至今。

当时,财税是另一个敏感的问题。“50条”提出了系统性的改革方案。一来是将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分税制;二来是简化税制,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第三点则是改进预算制度,严格控制财政赤字,中央财政赤字不再向银行透支,统一管理政府的国内外债务。这次改革确立的财政体制框架,同样延续到现在,而它最直接的效应,是让中央政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1993年的冬天,决策层部署的改革还包括汇率的并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汇率以市场轨为基础对美元一次性贬值,提升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的出现,让大量农民工得以进入城市,释放出巨大的人口红利。正是这些改革,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打下了基础。

改革从来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总会遇到激流险滩。

1993年,中国再一次面临“惊涛骇浪”,如果中国在1993年重蹈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的覆辙,中国改革又可能会走一段很长的弯路。

但幸运的是,中国不仅稳住了经济,更果断地启动了系统性的体制改革。后来,人们把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部署的金融、财税、汇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称为“最小一揽子改革”。这一改革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得益于“50条”的擘画。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至关重要。但同时,对具体改革措施的详尽规划,同样关键,这对决策者的经验和智慧,是更大的考验。“市场经济”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靠每一次创新、每一项改革才趟出来的。没有南方谈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没有“50条”,同样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今天是“50条”诞生三十周年。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依然无尽。


相关:

八大健康习惯可减缓人体衰老速度  科技日报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7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吸烟、定期锻炼以及控制胆固醇等8种健康习惯可能会延缓衰老速度,使人的生理年龄比实际..

细菌与病毒因“军备竞赛”快速进化  科技日报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生物学家现在可看到进化在更快的时间尺度上发生,而不是达尔文所设想的那样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将细菌和病毒放在一个封闭的实验室烧瓶中..

上一篇: 3人同住出租屋,女孩第二天却离奇死亡!法医揭秘真相
下一篇: 恶意别车的廖书记,你涉嫌危险驾驶了!